耿靖宇 雷靂
有些父母常常會對孩子說諸如“如果你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這樣的話,以強迫孩子做出符合父母期望的行為。心理學中將父母的這種行為稱為心理控制,即指父母通過使用某些心理策略,侵入子女的內心世界,控制兒童的心理和行為。這種侵入式教養行為在中國父母中尤為常見。
心理學相關理論認為,父母的心理控制會阻礙兒童基本需要的滿足,破壞兒童的自主性與親子聯結之間的平衡,限制兒童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認同感的發展,導致兒童社會情緒性問題的發生。為避免這種侵入式教養行為,沙夫(Scharf)和戈德納(Goldner)對以往研究進行了梳理,并總結了導致父母心理控制行為產生的三個主要因素。
一、父母的特征
一是與父母能力相關的特質。比如,自我價值感不足或自我效能感低的父母通常會消極地解釋孩子的行為,認為孩子無力應對世界,從而更多地干涉兒童的心理和行為。此外,自尊感較低、經常持懷疑態度的父母也會對孩子采取更多的心理控制行為;而追求完美的父母,會因為對兒童有更高的標準和要求,而對孩子進行更多的管控。二是父母的情緒狀態。有研究發現,當父母處于焦慮、抑郁、痛苦等消極情緒中時,難以采取理性的、有建設性的教養行為。三是父母的童年經歷。如果父母在童年時基本需要受挫,產生不安全依戀,他們可能也會無視孩子的需要,抑制孩子自主性的發展,并且通過對孩子的控制來體現自己的重要性和價值感以及親子的親密程度。
二、兒童的特征
當兒童在早期表現出困難型氣質(包括抑制氣質、沉默寡言等),或非適應性的內化或外化問題行為(如焦慮、抑郁、多動癥、品行問題等)時,父母常常會認為其沒有能力應對外界的人或事,而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兒童適應社會,做出符合社會行為規范和準則的行為。兒童的這些特征容易使他們的父母產生更多心理控制行為。
三、環境誘發因素
當父母面對壓力性事件/環境(如貧窮)與困難時,他們自身的資源可能消耗殆盡,因此難以找到并實施更有建設性和適應性的策略來應對孩子的行為。此外,父母不和諧的婚姻關系也會導致其更多的控制行為,比如單親父母和繼父母會比雙親家庭的父母表現出更多對兒童的控制。
綜上所述,父母的心理控制行為除了受其自身因素的影響外,還會受到兒童特征和環境特征的影響。因此,父母應準確認識導致自身心理控制行為產生的因素,從而減少對孩子不利的侵入式教養行為,選擇更具有建設性和適應性的教養方式,幫助兒童健康地發展。
資料來源:
Scharf, M., & Goldner, L. (2018). “If you really love me, you will do/be…”: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ldren's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Review, 49, 16-30.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