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嬋
有價值信息的獲取,需要經歷“發現信息—收集信息—判斷信息價值—提取信息”的思維過程,而這一過程則體現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水平。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而以非連續性文本為載體,使學生掌握獲取有價值信息的策略,培養學生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非連續性文本有助于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是學生有效學習、適應生活的關鍵能力,能夠提升學生的學業水平,促進其思維能力的發展。然而,只有當學生產生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需求,同時用于閱讀教學的文本載體的特征又與這種需求相符合時,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選用合理的文本載體,將有助于學生克服閱讀困難,從文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此外,教會學生獲取有價值信息的方法,也是直接影響學生閱讀理解速度和準確性的重要因素。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要培養學生“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本,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信息”。非連續性文本多以統計圖表、圖畫等形式呈現,信息來源較廣,信息容量較大,載體形式多樣,可以表達豐富的信息。在意義呈現的過程中,非連續性文本表現出了直觀化、多維化、簡短化等特征,從而有利于學生快速發現信息,收集信息,并對有效信息進行快速地判斷和提取。因此,以非連續性文本為載體培養學生的信息獲取能力,符合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要求,是提升其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從非連續性文本中獲取有價值信息的策略
教師在進行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教學時,需要把文本中提供的信息與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合起來,在學生初步了解了文本信息的基礎上,還要在閱讀方法上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
一是按照閱讀需要獲取信息。在文本中獲取信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即學生的閱讀需要。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中,無論是任務導向的閱讀,還是問題導向的閱讀,都可視為不同的閱讀需求。教師可將這些需求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在文本中找到相關信息,然后再甄別、分析出更準確的信息。例如,文本為學生提供了某校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身高和體重的變化數據,由此可向學生提問:該校學生的身高和體重的變化有何趨勢?這是問題導向的閱讀,學生在了解了數據內容后,就要按照題目要求回答問題,尋找答案;變化趨勢,即要找到數據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規律。這樣,學生就能快速獲取有用的信息。同樣,在任務導向閱讀中也需要將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問題,然后根據問題依次獲取信息。
二是抓住關鍵內容獲取信息。文本中的關鍵內容通常與主題高度相關,是文本信息的核心內容,在尋找這些內容之前要先了解文本的大意和結構。非連續性文本中的關鍵內容多為關鍵詞句、符號、數據等,通常是文本中高頻率出現的詞句,或能夠直接反映文本主題的內容,或是其中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引導學生在這些關鍵內容中發現、判斷、提取,能夠幫助其快速高效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在上海中小學的年度校歷中有三個關鍵內容:上學的日期,寒暑假的起始日期和開學日期,兩個學期的周次安排。這些都是能夠幫助學生從中獲取有價值信息的關鍵點。
三是提取重要內容獲取信息。非連續性文本中的重要內容包括人物背景、事件原因等,這些通常會成為分析信息的重要依據。此外,還需要對不可或缺的文本內容進行提取,以供參考。例如,在閱讀人物簡介時,除了要了解被介紹者的姓名、籍貫、出生年月日、主要事跡等基本信息外,還應結合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進一步解讀人物,特別是從圖畫等文字內容較少的非連續性文本中提取信息時,要引導學生注意背景圖案、顏色等可能包含重要參考價值的內容。
四是發現附加價值獲取信息。利用文本提供的信息作為材料或線索去發現更有價值的信息,是一種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文本中的有些內容并不是直接寫出來的,需要學生通過比較、推理等策略對信息作出解釋和說明,而解釋和說明正是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本內容的重要標志。因此,非連續性文本又是培養學生比較、推理等能力的有效載體。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或同桌合作的形式展開學習,讓學生在相互交流探討的過程中,或在互相評價中不斷提高認知,提升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
三、利用非連續性文本
提升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
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要通過指導學生從非連續性文本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培養學生自主獲取信息的能力。
一是積累獲取信息的程序性知識。針對非連續性文本的不同表達形式,可以歸納出多種獲取信息的操作步驟,這種程序性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從非連續性文本中高效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例如,在閱讀圖表類非連續性文本時,雖然圖表信息更加簡潔、精煉,但缺少議論、敘述和說明,因此可引導學生先閱讀圖表標題,以了解圖表的整體內容,然后再閱讀圖表分類和圖例,在此基礎上找出相應的類別,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在閱讀圖畫類非連續性文本時,圖的標題、作者等都是重要信息,是獲取有價值信息的首要突破點。
二是提升獲取信息的認識能力。作為獲取信息的主體,學生的主體認知能力決定了他們有效獲取信息的能力。要想使學生能夠自主地從非連續性文本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需要培養學生快速定位、篩選、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中,精選符合小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并接近學生學習和生活的文本體裁和內容,同時還要在閱讀過程中,指導學生根據問題或閱讀需求確定信息提取范圍和性質,從而高效地從非連續性文本中獲取關鍵、核心的信息。
非連續性文本是有效傳遞信息的重要載體,而學會從非連續性文本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也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重要閱讀能力。因此,當學生面對不理解的閱讀內容時,教師要引導他們采取有效的程序、方法和策略,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中提高對信息的敏感度、觀察力、分析判斷能力和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不斷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