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均
對于小學生來說,公共安全意識的形成,得益于規則意識的培養。具體表現為對規則的認知認可、參與制訂和修改規則以及自覺遵守規則的意識。筆者在長期的安全教育工作中發現,小學生對灌輸式的說教非常反感,導致安全教育收效甚微。因此,只有創新規則教育形式,才能促進學生將規則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安全地生活。
一、圖說規則,理解安全生活的內涵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思維方式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若將形象的圖畫與通俗的表述融為一體,就可以使抽象的規則要求變得直觀易懂,易于學生理解。
在公共安全教育中,筆者帶領學生進行了一系列交通規則的學習。在課前準備階段,筆者制作了一張鬧市區的交通路況圖,囊括了學生常見的十字路口、天橋、輕軌、地下通道、斑馬線、人行道、車行道等多種交通設施。同時為學生布置任務清單:在家長的指導下,搜集網絡中有關交通規則的標志、漫畫,并了解其大致意義。在課堂上,筆者先讓學生了解了各種交通標志代表的含義,然后讓各個小組將不同的交通標志擺放在黑板上相應的位置,并向大家解釋這樣擺放的原因。筆者通過圖說規則,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生活情景中,不僅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交通標志的提示和指引功能,還加深了學生的印象,使其在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清晰的動態圖譜,更好地理解了安全生活的內涵。
二、探究規則,激活安全生活的體驗
教學中,筆者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規則案例作為素材,引導學生一起探究身邊的規則,激活學生安全生活的體驗。如下面的一則案例。
一天早上,三年級的小包同學坐著媽媽的車去上學。在早餐店門口,車還沒停穩,小包同學就從右邊打開車門,邁出右腳準備下車。這時,后面疾馳而來的摩托車一下就撞在車門上,車門被撞壞,小包的腿被車門夾傷,摩托車司機也倒地受傷。
針對上述案例,筆者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你認為這起事故是誰的責任?”熟悉的情景和真實的經歷,引發了學生們的激烈討論。期間,筆者適時向學生宣讀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即:車輛停穩前不得開車門和上下人員,開關車門不得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接著,筆者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想想在乘坐私家車和公交車時需要注意些什么。課后,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制作安全乘車的提示清單,使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
三、共建規則,感受安全生活的快樂
學生行為規則包括校園規則、家庭規則和社會規則三大板塊。可以通過師生共建、家校聯合和分類整理等形式,讓學生感受到規則伴其成長的快樂。
一是師生共建,制定班級公約。一個良好的班級,必須配有嚴格的制度和嚴明的紀律。班級規則的制定應由師生共同參與,將學生的思想、學習、紀律、衛生、鍛煉和生活等各方面都納入規范管理的范疇,做到獎懲分明。在班規的約束下,學生的自理能力、自立意識、自律行為和良好的班風逐漸形成。
二是家校聯合,共建家庭規則。基于每個家庭的個體差異,在建立家庭規則時,應將共性規則和個性要求結合起來,同時讓每個家庭成員都參與其中,并輔以學校的配合。規則內容涉及家庭生活的各個方面,并具有較高的可操作性。
三是分類梳理,整理社會規則。社會規則的范疇很大,但對小學生而言,需了解或遵守的社會公共生活規則卻相對較少。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對社會規則進行大致分類整理,使其感受到生活處處有規則。
四、辯論規則,促進安全意識的形成
安全教育旨在讓學生能夠更好地生活,因此,筆者堅持“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小事和他人的行為,辯證地看待規則。以“文明就餐”話題為例。上課前,筆者圍繞這一話題,通過問卷、談話、觀察等形式,充分了解了學生及其家人的就餐情況,并從中選出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問題向學生提問。
問題一:就餐時,小明總是一邊吃一邊和同桌聊天,生活委員多次提醒他,但他依然我行我素。你認為,這種做法有哪些危害?
問題二:一家人正在吃飯,小強打了個噴嚏,嘴里的飯菜噴得滿桌都是。爸爸批評小強不講文明,小強特別委屈:“我控制不住,又不是故意的。”你怎樣看待這樣的行為?
問題三:小紅特別喜歡吃土豆燒牛肉,奶奶就經常給她做這道菜。奶奶認為,多吃肉,長得白白胖胖的才健康;但媽媽對她吃肉的數量進行了限制,奶奶為此很不高興。你覺得小紅該怎樣做呢?
學生就這些來自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進行了小組討論,分享交流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在碰撞中澄清了認識,在反思中明晰了行為。
五、演練規則,促進安全習慣的養成
《中小學生守則》指出,中小學生要珍愛生命保安全,防溺水不玩火,會自護懂求救。因此,教師要通過對學生進行長期的強化訓練,最終讓學生養成安全生活的習慣。
在教學中,筆者經常采用情景體驗法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比如,筆者為學生設計了幾個一個人在家的場景,如一個人做飯、一個人看電視、一個人上網、一個人在家睡覺等,并呈現許多安全細節,組織學生分小組體驗不同的情景,并討論遇到問題時正確的解決方法。如做飯時該怎樣用火?油鍋起火時該怎樣撲滅?怎樣撥打119報告火警?在討論中,學生們還談到了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如何注意網絡安全、控制上網時間等。學生們還舉一反三,想到了一個人在家時如何應對陌生人敲門或來電,如何在睡覺前檢查水電氣、關好門窗等問題。
通過一系列的模擬演練,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體驗了逃離險境的緊迫感,培養了關心險情的責任心;知道了報警時要冷靜,要努力讓接警員盡快掌握準確信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過模擬演練,學生認識到安全隱患無處不在,安全無小事,隨時都要有防范意識。
學校安全教育工作是全社會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安全、健康成長,關系到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幸福安寧和整個社會的穩定。安全教育的內容很多,要求也很高,要讓學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就需要教師從了解規則開始,不斷創新教育形式,以學生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方式,引導學生踐行規則,遵守法律,達到使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目標。
(責任編輯? ?姚力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