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朔
【摘要】不久前,山東冠縣數百位村民被冒名貸款且嚴重影響信用記錄的事件被多家媒體報道,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征信違規操作問題也成為社會公眾關注的焦點。結合日常工作實際發現,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發生冒名貸款事件的概率相對較高,征信業務合規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從山東冠縣冒名貸款案例及本單位受理過的兩起相似案例出發,及時發現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征信業務中可能出現的違規風險的種類及原因,并提出監管建議。
【關鍵詞】冒名貸款?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違規操作?征信監管
一、案例概述
案例一:近期,山東省聊城市冠縣數百名村民發現自己數年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貸款,每個村民名下至少有一筆貸款處于逾期或呆賬的狀態,部分村莊甚至有80%的村民成了失信被執行人。經調查,這些貸款均由山東省內某縣一農村商業銀行違規發放。部分村民向涉事銀行提出了個人征信異議,但一直未被處理,也未被允許查看貸款相關資料。莫名的不良信用記錄對受害群眾的經濟活動及日常生活造成了十分不良的影響,且該事件已被多家媒體報道,造成了較大規模的負面輿論。
案例二:2017年,人民銀行嘉峪關市中支征信查詢柜臺受理一起由于冒名貸款而引起的異議申請,申請人名下一筆2015年由某農村商業銀行發放的貸款并非其本人辦理,且此筆貸款已逾期近半年,產生多條不良信用記錄。該申請人從事小微企業經營,因信用記錄不良導致其在商業銀行辦理信貸業務受阻而不得不通過成本更高的民間借貸進行融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經濟損失。目前,信息上報機構已核實具體情況并將錯誤信息刪除。
案例三:2016年,某群眾向人民銀行嘉峪關市中支征信業務人員反映,其名下有一筆某農村信用社于1994年發放的、金額為1500元的貸款,并已為呆賬。經核實,該客戶于1993年出生,在貸款發放時點尚無民事行為能力,此筆貸款應為該機構違規發放,或將他人信用記錄錯誤匹配至該客戶名下。事后,此人向數據發生機構提出了異議申請,處理結果不明。
二、案例分析——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征信業務違規操作的種類及原因
(一)違規操作類型
案例中,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在征信業務方面的出現違規操作有以下幾種:一是在信息采集、報送環節未認真審核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案例一中,多數村民的信用報告顯示其有固定工作單位及大專或本科學歷,事實上受害村民多為小學或初中畢業,且長期在外打工或在家務農;案例三中,貸款發放時間與申請人年齡在邏輯關系上存在明顯的不合理性,但業務發生機構在報送數據時未能發現,嚴重影響了信用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二是未按規定履行不良信息告知義務。以上三起案例中,受害群眾均在查詢自身信用報告,或授權相關機構查詢其信用報告后才得知名下有非本人辦理的、已嚴重逾期的信貸業務。若信息報送機構能夠按規定履行不良信息告知義務,受害群眾則能更早地采取維權措施,避免造成經濟損失及其他方面的不良影響。三是異議處理業務未能及時辦結。案例一中,受害村民提出的異議申請在數年后仍未被處理,在被起訴甚至成為失信被執行人后,才不得不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增加了受害群眾經濟和名譽方面的損失。
(二)導致違規操作風險的原因
結合案例及日常監管實際分析發現,導致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違規風險較高的原因有以下三點:一是征信業務內控機制不完善。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征信業務制度不健全、業務流程不規范的情況更加明顯,在自身制度約束力不夠的同時,對《征信業管理條例》等規章制度的理解不透徹、執行不到位,增加了其征信業務違規操作風險。二是規則意識相對淡薄,對征信合規管理的重視程度不夠。偏遠地區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更易出現“重業務、輕合規,重利潤、輕風險”的情況,征信合規管理工作的責任主體不明晰、合規考核制度不完善、違規問責機制不健全,也是導致該類機構違規事件多發的重要原因。三是征信崗位人員更換頻率高、業務能力及制度執行力較差的問題更為明顯。受制于人力資源匱乏、部門及崗位設置不規范等問題,偏遠地區的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常存在征信崗位設置不科學、人員輪換頻度較高的現象,機構整體征信業務水平較差,進一步增加了日常工作過程中出現違規操作的可能性。
三、對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的監管策略
(一)抓實非現場監管
非現場監管是對征信系統接入機構業務合規情況日常監管的必要手段,通過非現場監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夠較為全面地評估被監管機構制度落實、人員配備及業務合規情況,也能夠及時發現被監管機構違規操作及信息泄露的風險苗頭。有針對性地設置非現場監管指標,認真扎實開展信息收集和監測分析,能夠及時發現其征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二)加強現場執法檢查力度
切實強化現場執法檢查工作,有針對性地開展檢查,增加檢查頻率,提升檢查效率,對規范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征信業務,提升其合規管理工作水平有十分顯著的作用。現場檢查可以非現場監管發現的問題和業務中的薄弱環節為依據,結合日常工作中接收的,與該機構業務相關的異議及投訴情況,有針對性地傾斜檢查重點。定期開展執法檢查“回頭看”,確保問題整改到位,風險隱患及時清除。
(三)充分發揮巡查、約談等方式的監管作用
每年針對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至少開展一次信息安全巡查,可及時發現用戶管理、異議處理及不良信息告知等易出現違規操作的業務環節方面的問題;將巡查結果作為啟動現場執法檢查程序的有效依據,能夠有效提升對地方性法人金融機構的征信監管效率。定期約談征信制度落實不到位、對在現場檢查、非現場監管及巡查過程中發現問題較多、整改不力的機構負責人,強化責任追究,以外部壓力敦促法人機構切實提升征信合規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關于一起名譽權糾紛案例的思考[J].中國征信,2018(6):46-47.
[2]涉及第三方征信異議的法律視角探析[J].中國征信,2017(02):45-48.
[3]彈好防控曲,念響維權經[J].中國征信,2016(10):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