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開讓
【摘要】保安鎮通過持續不斷地開展挖掘、傳承、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基因這一主題活動,讓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深切的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感受到革命先烈報國為民的熾熱情懷,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當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傳承優良革命傳統、培養吃苦耐勞品格,在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唱響主旋律,高歌一曲走向新輝煌。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擦亮文化品牌。將“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紅色革命主義教育植根于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深入挖掘各類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創新載體手段,切實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展現傳統文化、歷史文化、革命文化等紅色文化基因的時代魅力,提高農民群眾的內在素質,積極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攜手砥礪前行!
【關鍵詞】保安鎮?傳承紅色基因?鄉村振興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我們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為核心,扎實推動移風易俗,積極努力培育文明鄉風,改善農村群眾的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同樣,鄉村振興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改變以往農村發展只是農業發展、農村功能只是提供農產品的固有思維,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發展。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升鄉村振興的文化內涵。如何在鄉村振興中注入綠色生態文化,傳承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挖掘紅色文化基因,注重文化旅游融合,彰顯革命文化元素,豐富和提升鄉村文化的內涵和品質,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推動發展、促進和諧的作用,讓美麗鄉村更具魅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地處秦嶺大山深處、號稱陜西東南門戶的洛南縣保安鎮境內長眠著的唐澍、牛山海、石治民、梁振友、趙信仰等烈士以及規模宏的大水利工程——洛惠渠,見證和記載了保安鎮黨員干部在各個歷史階段的輝煌歷史,孕育、涌現出了一大批先進人物、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為這塊灑滿烈士鮮血、富饒而又傳奇的熱土烙上了深深的紅色印記,給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留下了名垂千古的英雄史詩,激勵著人們實施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的豪情壯志。
唐澍(1903-1928),字東園,乳名佳林,河北省徐水縣瀑河鄉賈莊村人,他出生在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幼入私塾,后入高級小學。1922年夏,考入直隸(今河北)省立保定第二師范學校,積極參加愛國學生運動。
1924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1期步兵科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省港罷工委員會工人糾察隊總教練兼模范大隊大隊長,國民聯軍軍事政治學校主任教官,中共陜西省委軍委委員,西北工農革命軍總司令等職務。1928年2月,被中共陜西省委派往陜軍新編第3旅工作,任參謀長。1928年4月,與劉志丹等領導以該旅為骨干力量的渭華起義,任西北工農革命軍前敵總指揮,抗擊國民黨軍3個師的圍攻。
1928年7月1日,在陜西省洛南縣保安鎮碾子溝戰斗中,陷入國民黨軍重圍,壯烈犧牲,年僅25歲。
洛南縣保安鎮擁有豐富的紅色革命文化資源,為了使紅色基因世代相傳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濃墨重彩地促進鄉村振興,近年來,我們先后成立了紅色文化廣播室、建立了紅色文化長廊、組建了紅色文化宣傳隊、配備了相關設施設備,完善了規章制度,設立了農耕器具、民俗文化展覽館以及眾多的黨史宣傳文化墻,以紅色文化資源提升文化旅游品味,促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加快鄉村振興步伐進而推動旅游事業健康穩步向前推進。
在大美秦嶺深處的洛南縣保安鎮對面的懸崖峭壁之上,蜿蜒盤曲著一條長63公里、寬深各1.7米的“人工天河”——這就是被洛南百姓譽之為“生命線”的洛惠渠。上世紀50年代,洛南人民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用最原始的生產方式改造自然、戰勝自然、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洛惠渠的偉大實踐,生動地詮釋了“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深刻內涵,是洛南人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資源的生動實踐,它是洛南時代精神的見證。據了解,洛惠渠修建于1958年,比聞名全國的河南林州紅旗渠還要早兩年。洛惠渠的建成徹底改變了洛南縣四十里梁塬“水貴如油”的干旱狀況,為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與洛惠渠相伴而生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寶貴精神是洛南人民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洛南縣精心打造的首部大型歷史文獻紀錄片《洛惠渠》拍攝時間歷時一年多,藝術地再現了上世紀50年代,洛南人民克服重重困難,用最原始的人力方式,在懸崖峭壁間修建水利工程洛惠渠的故事。著名文化學者肖云儒在談到紀錄片《洛惠渠》時說:“洛惠渠潤澤了大地也潤澤了民生,洛惠渠精神就是大禹精神、愚公精神,也反映了那個時代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作風。洛惠渠是洛南大地永遠不會枯竭的精神財富,更是一座精神礦藏。”
鄉村振興時不我待,紅色文化大有可為。只有堅持經常性、廣泛性組織開展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筑牢精神文化之魂,深入推行“移風易俗、美麗鄉村”新風尚的健康拓展,精確傳承優秀鄉土文化、紅色基因文化,并且深入挖掘豐富的革命歷史資源,統籌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利用,讓“紅色文化+鄉村振興”全面發力,才能更好地厚植鄉村振興的豐富內涵,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不斷提升農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保安鎮通過持續不斷地開展挖掘、傳承、弘揚紅色革命文化基因這一主題活動,讓廣大黨員干部、人民群眾深切的感受到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感受到革命先烈報國為民的熾熱情懷,更重要的是感受到當下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堅定理想信念,牢記初心、不忘使命,傳承優良革命傳統、培養吃苦耐勞品格,在弘揚愛國奮斗精神建功立業新時代、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唱響主旋律,高歌一曲走向新輝煌。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入學習貫徹關于傳承紅色基因、發揚革命精神,珍視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鑄就的寶貴精神財富,加強革命遺址遺存的保護利用,廣泛開展革命歷史和革命傳統教育,激勵廣大干部群眾以堅定的信心、昂揚的斗志奮力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唯有傳承紅色文化基因,以堅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堅定“四個自信”,爭做“五有新人”,才能繼往開來,為鄉村振興助力。
為了使紅色文化基因更好地助力鄉村振興,我們需要進一步發展壯大文化志愿者隊伍,把企事業單位退休人員、返鄉大中專學生等吸納到鄉村文化隊伍中來,增強鄉村文化的自我發展能力,通過開展“十星級文明戶”、“最美家庭”等創建評選活動,把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元素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引領建設“美麗鄉村,文明家園”的新風尚。
在傳承紅色基因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擦亮文化品牌。將“傳承紅色基因,爭做時代新人”紅色革命主義教育植根于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要扎實做好革命遺址遺存的保護工作,加強文物史料征集及其保護利用,讓人們在銘記歷史中汲取砥礪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大力弘揚革命文化,用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激勵人,引導人們始終保持艱苦奮斗的精神狀態。深入挖掘各類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創新載體手段,切實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要完善建設鄉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體育活動場所;要加強鄉村文藝創作、文藝編導、文藝演出、文化管理等專業人員的培訓培養;利用舉辦農民書畫展、攝影展、文藝匯演、體育賽事等,為農民群眾搭起展示自我的平臺;要鼓勵農村群眾以傳統文化、當地風俗、美麗鄉村為主題,自編、自導、自演文藝作品,把文明公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美德和社會公德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進去,教育引導農民樹立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為內涵的價值理念,摒棄不文明的、落后的傳統習俗,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蝕,展現傳統文化、歷史文化、革命文化等紅色文化基因的時代魅力,提高農民群眾的內在素質,積極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攜手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