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賴斯代爾 馮慧蘭
過去70年,美國一直是全球貿易秩序的維護者,而現在,它似乎在挑戰世界貿易組織(WTO):不僅藐視其規則,還妄圖破壞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核心程序——上訴機構。在這樣的局勢下,多邊貿易秩序所帶來的繁榮和政治安全受到了威脅,世界其他國家能做些什么來捍衛自己的利益呢?
升級WTO規則和全球貿易體系的必要性已經呈現在世界眼前,2018年在阿根廷舉行和2019年6月在日本大阪舉行的G20峰會都承認了這一點。但是,面對美國發出的對當今貿易體制的挑戰,這些聲明不過都是“隔靴搔癢”。
由于與美國的貿易成本增加,世貿組織的主要擁護者——中國以及其他國家和地區表示,經過實際計算,全球國內生產總值損失了5%以上,大大動搖了全球投資者的信心。跨境國際投資在2017年暴跌近30%,2018年暴跌了20%。即便如此,隨著特朗普再次加征關稅,打破暫時的貿易休戰,這種經濟動蕩并沒有結束的跡象。
中美貿易摩擦背后的根本問題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兩國的雙邊、甚至單邊解決方案都會對世界其他國家造成負面影響。面對這樣一個與全球經濟利益背道而馳的美國,世界其他國家要怎么辦?
一直以來,美國都理所當然被認為是維持世界經濟秩序的領導者,當這份負擔要交給世界其他國家的時候,突然顯得有些令人不習慣。在聯合重要伙伴來提供集體領導以取代該體系的霸權領導這方面,世界其他國家也顯得經驗不足。
不過,全球貿易外交的兩項進展,似乎為解決美國領導力的匱乏提供了重要方法,并有望吸引美國“迷途知返”。
第一項進展便是,在法國尼斯,歐盟與加拿大邁出了重要的一步,邀請有意愿的合作伙伴加入他們,在特朗普的“打壓”下另尋出路。“尼斯將作為新的軸心,領導大西洋,敬請期待。”來自《金融時報》的艾倫·貝蒂如是說。
歐盟和加拿大提出了兩項建議。首先,建立多邊機構投資法庭系統,提供一種更透明、更可靠的替代方案,以取代目前的投資者—國家爭端解決機制,即重新制定歐盟—加拿大全面經濟伙伴關系規則。其次,替換WTO爭端解決機制的方案。
后者是避開美國阻撓任命WTO上訴機構法官的變通方案。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建立一個影子上訴機構,利用已退休的上訴法官來裁決未來歐盟和加拿大之間的爭端。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加拿大首都渥太華實際上已公開邀請其他政府參與其中。眾所周知,印尼和澳大利亞等其他國家也一直在悄悄考慮類似的選擇。以這種方式排除美國的否決權,現在看來是切實可行的。
毫無疑問,美國會仗著自己國大權大,動用各種手段來遏止目前已建立起來對其不利的措施。但歐盟和加拿大已經采取措施,為應對即將到來的WTO管理危機做好準備。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早些時候可能會對此持謹慎態度,但最終,他們必將從全球利益出發,權衡這一選擇。
就近期而言,第二項進展更為重要:《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在北京舉行的部長級會議上取得的進展。此前,各方為達成RCEP進行了第47輪談判。RCEP由東盟發起倡議,將東盟10個經濟體與中國、日本、印度、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聯合起來,形成自由貿易和不間斷經濟合作的局面。今年RCEP協定若能達成,將是對多邊貿易體制的有力支持,也是對美國保護主義的有力回擊。
在與美國達成任何協議之前,中國有望在RCEP中采取重大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措施,將有助于捍衛多邊體系。進度較落后的印度盡管對中國的競爭有些許擔心,但似乎也要加入進來——這將是印度的勝利,也將是全球貿易體制的勝利。RCEP經濟合作議程是為了不斷努力解決棘手的問題而建立的,這些棘手問題都處于現代貿易議程的前沿,包括數字貿易、貿易開放監管改革和專業人員職業流動等。
隨著歐洲、加拿大和亞洲大力推動多邊主義,在捍衛多邊貿易體系的斗爭中,以上兩個新情況都是重要的風向標。即使沒有美國,多邊經濟秩序也有望獲勝。
·彼得·德賴斯代爾(Peter Drysdale),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克勞福德公共政策學院經濟學名譽教授、亞洲經濟研究局局長、《東亞論壇》主編。
·馮慧蘭(Mari Pangestu)博士,印尼大學經濟學教授、雅加達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來源:《高棉時報》
·編譯:周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