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直明

在過去的50年中,工程技術和本土創新技術的進步使新加坡從第三世界國家快速崛起為第一世界國家。但是隨著工業4.0的到來,人們對理工科領域(即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領域)職業的態度發生了變化。結合當前的發展趨勢,新加坡需要更加認真地研究如何繼續培養理工科領域的人才,以促進國家發展。
最近,美國的一家跨國公司——3M公司對1000名新加坡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只有9%~18%的人愿意從事理工科領域的工作,與之相對的,則有30%的人喜歡做生意。
根據新加坡教育部發布的《教育統計摘要》顯示,從2016~2017年,工程科學專業的畢業生人數從4283名緩慢增長至4475名,占畢業生總數的比例超過25%。然而,當前最難填補的十大空缺職位中有四個與工程專業相關。
萬寶盛華集團2018年人才短缺調查顯示,56%的新加坡雇主面臨招聘困境,尤其是在工程和IT行業,而這兩個行業恰好屬于十大最難招聘行業。
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可能是IT和工程行業人才的軟實力,如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也受到其他行業的青睞,所以在考慮到新興行業更靈活的工作安排、更有吸引力的薪酬和職業前景后,許多人最終選擇了工程行業以外的工作。
為何這個現象在新加坡會被高度關注?它會帶來什么影響?
2019年6月18日,在新加坡科學館舉行的“未來工程展”開幕式上,新加坡國務資政兼國家安全統籌部長張志賢發表講話時強調了工程學的重要性。他認為,工程“是新加坡發展和轉型的基石。隨著新加坡邁入下一個發展階段,工程將會更重要。”
一周后,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在發言中稱,新加坡的“智慧國家”計劃是要利用科技來提高新加坡人的生活水平,而推行該計劃的關鍵條件就是,新加坡需要具備強大的工程能力。
為什么這么說呢?
舉幾個例子:使用物聯網技術能在用水、交通和能源領域創建高效率的城市系統;而諸如智能燈柱之類的智能城市基礎設施能將檢測到的行人流量、車輛流量以及空氣中細微顆粒水平的數據反饋給城市規劃者,幫助其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對緊急情況做出實時響應;同樣,對智能電網進行編程能檢測電能使用規律,從而將富余的電能智能引導到需求量大的區域。
如果沒有工程師,這些“智慧國家”的解決方案將無法實現。若新加坡年輕人對工程或其它理工科領域的職業興味索然,工程人才將會出現短缺,而新加坡將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那該如何做呢?首先,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學生對工程行業重要性的認識,令其通過實踐學習盡早接觸理工科知識,鼓勵他們由依賴數字化的“數字原住民”成長為大膽的問題解決者。
為了推動這一轉變,教育機構及行業必須打破年輕人的固有思維——理工科領域的工作是單調乏味的。現在,仍有許多年輕人覺得,理工科領域的從業人員都是那些穿著白大褂,埋頭苦讀,且在科學和數學領域表現出色的“書呆子”科學家。
當前,教育機構和行業應該讓年輕人明白:工程學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人們為了滿足好奇心而去塑造和改變生活的行業。仍有許多令人振奮的挑戰在等待著年輕一代的新加坡工程師和科學家們,希望他們突破自我,為新加坡作出卓越的貢獻。
此外,新加坡教育行業和政府可以通過招聘會、設立獎學金、舉辦全國性競賽活動以及不斷創新實習項目、工程項目和培訓,來提高年輕人對工程行業的認識。教育機構和企業應積極宣傳有社會影響力的優秀工程專業畢業生和工程業內人士的事例。
符雪瑩是一位優秀的環境工程師,當她在丹華水利環境技術公司任職時,曾接手許多大型疏浚和填海建設項目,如新加坡實馬高垃圾填埋場項目,并負責環境監測和項目管理工作。梁伯納博士是一位理論物理學家,他對理工科領域的熱情始于他在中學時代參加了科學館的Questa Card計劃,該計劃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項目調查。另外,他還領導過許多技術和數字服務企業,最近正擔任空客集團旗下商用無人機公司Aerial Asia的負責人,負責該公司在美國和中國的發展戰略以及無人機交付項目。他們這些事跡,能對年輕一代從事工程或其他理工科職業起到很大的鼓舞作用。
可以確定的是,部分教育機構已經改變原有的教學手段和模式來增強學生對工程學的興趣。他們在課堂上采用互動教學,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協作和學習。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工程學院,大專學生可以學習機器人使用、機械操作和設計思維等新內容。另外,學生還能專門研究物聯網、機器人、城市基礎設施和數據工程數字化的課題。
新加坡科學館也不甘落后,通過舉辦競賽、3D建模和產品設計操作研討會讓學生在學習理工科知識的同時,還能進行有效的協同操作,從而讓志趣相投的學生可以相互促進、彼此成長。最新舉辦的新加坡未來工程展能讓人體驗一次工程人員的工作,參與者可以穿上工程人員工作時的鞋子,親身感受他們如何日復一日地探索,創造工程奇跡,這樣有助于培養年輕一代對理工科職業的熱情。
如今,工程技術不僅發揮著功能性作用,還是推動新加坡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創造和改變人們生活的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當新加坡繼續作為智慧城市向前發展時,這就需要突破創新界限來克服眾多挑戰,并培養更多具有創造力和熱情的未來工程師。
·來源:《今日在線》
·編譯:羅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