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共事業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與體現,關乎居民的基本生活。日軍侵占南京期間暴行肆虐,對南京市公共事業造成嚴重破壞。南京市政當局在戰時及戰后對公共事業損失展開了系統性調查。盡管囿于多種因素,調查并不完備,但通過現存檔案文獻仍可管窺到日軍對南京水電交通、公共衛生及文化休閑等公共事業的摧毀性破壞。這種破壞阻滯了南京城市社會發展和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抗戰時期;南京;公共事業;損失
中圖分類號:K265.6
文章編號:2095-624X(2019)24-0007-03
一、引言
公共事業是維持城市公共服務的基礎設施,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體現,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12月13日,中國首都南京淪陷,被日本殖民統治近八年。在此期間,南京人口、公私財產均遭受嚴重損失。對此學界已有較多關注。但與南京居民日常生活相關的公共事業的損失相關研究付之闕如。公共事業的損失不僅破壞了南京平民的生存環境與生活基礎,同時還嚴重阻礙了南京城市現代化的發展進程。本文擬以現存南京市檔案館、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臺北“國史館”等藏檔為基礎,就南京市在抗戰時期公共事業損失略作考察。
二、南京市公共事業損失調查概述
抗戰時期南京市公共事業損失的調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由戰時零散調查開始,至戰后系統性調查。
關于抗戰公私損失的調查最早緣起于國民參政會參政黃炎培等人的會議提案。至1938年10月,中國抗戰經歷了艱苦的防御階段,國內公私財產均在日寇的侵略下遭到慘重損失。黃炎培等有識之士意識到戰后索賠問題和銘記慘痛國史、昭告后世的重要意義,而“凡此皆須有正確之數字為根據”,于是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會議期間,提出“速設抗戰公私損失調查委員會案”,由中央政府牽頭組織專門機構,“從速進行調查前方、后方直接、間接公私損失”[1]。該提案在會上獲得通過后,由國防最高會議決議交由行政院辦理。1939年7月,國府行政院第397次院會決議“通令各省市調查廿七年以前損失情形”,并要求以后每3個月呈報一次,交由國府主計處匯編[2]。對于淪陷后南京各類財產損失,撤到后方的南京市政機關奉令進行查報。該市公共事業損失的調查統計也由此開始。但由于“過去對于公私財產數字,本無完備之登記”,同時又因戰時“環境關系,不能執行任務,勢不得不于收復之后,開始辦理”[3]。因此,對于戰時處于淪陷區內的南京各項事業損失雖有統計匯報,但多有疏漏,“似少參考價值”[4]。
為戰后懲治日寇暴行及對日索賠證據搜尋,1944年6月以后戰時損失工作由行政院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負責。1945年4月21日,行政院根據蔣介石指示,“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改隸內政部,“敵人罪行調查委員會”改隸外交部主持[5]。8月16日正式成立內政部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南京戰時損失調查工作由其指導。在“查報須知”中,該會指出市級公共事業損失,由事業主辦人員填具損失表單,由市府轉送內政部[6]。
抗戰勝利后,南京市政府從大后方遷回,重啟市政管理工作。1945年11月24日,市府秘書處下發公函,令所屬各區公所調查戰時損失情形[7]。為徹查抗戰損失,南京市政府根據抗戰損失調查辦法第五條,于12月10日成立了“南京市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主任委員由南京市副市長馬元放兼任。12月23日該會通過《中央日報》《和平日報》登載“調字第一號”公告,并將所印財產損失表單分發各機關及區公所、警察局,通令調查、匯報公共事業損失情況[8]。期間,因市民陸續登記個人財產損失,調查工作幾經延展。至1947年7月,南京市政府撤銷了該市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未了工作由市府統計室繼續負責辦理[9]。
對于南京戰時財產損失的調查,盡管調查機關在專職人員和經費方面困難重重,使許多工作“未能盡如理想”,但財產損失部分所獲得的材料較為豐富。南京市公共事業各類財產損失在抗戰期中損失極為慘重,經過各機關歷時兩年有余填報、整理匯轉,在公用事業、衛生事業、社會事業等方面的損失積累了大量調查文本資料。盡管因為種種原因,上述文獻存在多種問題或缺陷,但對于后世學者就戰時日軍對南京公共事業毀損研究的開展提供了最基礎的資料。
三、南京公共事業損失分類統計
全面抗戰爆發前,中國首都南京自1927年起經過十年建設,在城市現代化方面建立了與之同步的現代城市管理機制。盡管南京自近代開埠始便出現了新式市政機構,但直至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南京現代市政管理才逐步完善,水電交通、公共衛生及文化休閑事業均有較大發展。淪陷期間,在日軍所謂焚掠、破壞等暴行下,市內公共事業遭受慘重損失。由于戰前南京公私機關缺乏嚴格的財產登記制度,因此從價值角度很難精準估算戰時南京市政公共事業的直接財產損失,但是從定量的角度仍有據可循。
抗戰勝利后,南京市抗戰損失調查機構對公共事業損失進行了查報,盡管因時過境遷損失價值多無從估計,但在數量上提供了較為豐富的記述資料。1946年初,為配合美國戰爭賠款專員保里(James Bauley)來華商討戰爭賠款事宜,南京市政府根據所屬機關及區公所匯報損失材料,編寫成題為“敵人對于南京之毀壞及暴行一斑”報告(以下簡稱“毀壞報告”)一份,呈報給“賠償調查委員會”。以下將以此報告為基礎,結合其他檔案文獻就相關損失略作考察。
1.南京公用事業損失
南京市公用事業方面主要包括市內道路、排水、供水、鐵路、供電、公共交通等。據南京市政部門戰后匯編的“毀壞報告”顯示,可知如下情況。
(1)市內道路。戰前南京市原有碎石路面約22萬平方米,戰時約有12萬平方米被毀壞,占總數55%。柏油路面原有約39萬平方米,約有17萬平方米被毀損,占總數44%。彈石路面原有約78萬平方米,約有50萬平方米被毀損,占總數64%。
(2)排水管道。戰前南京市新鋪設下水道約6.6萬米,戰時被日軍毀壞約4.6萬米,占總數70%。原有舊式陰溝共計約19萬米,被毀損約15萬米,占總數79%。
(3)自來水設施。主要包括戰前市自來水管理機構辦公房屋、室內器具、供水設備、供水材料、安裝工具等。據“毀壞報告”統計,位于貢院街的南京自來水管理處辦公房屋被毀損62間,上述房內辦公設備共損失520件。其所屬車輛方面,共計損失卡車41輛;機械方面,被損毀或拆運他處者計有混合機5臺(連同所有修理用具)、6寸生鐵管11.6萬米;工具方面,被損毀的有打洞機10副,其他輔助工具約2500件(把);材料方面,損失各類鐵管約7.1萬米等。南京自來水管理處及所屬自來水廠財產直接損失約折合戰前價值60.77萬元(1937年購買時價值)。
(4)鐵路設施。辦公用房被炸毀的有:下關管理處總辦公室1處、下關鐵路警察所6間、鼓樓鐵路警察總所8間、三牌樓車站1座、國府道工房4所、車站月臺雨篷5間、木柵欄40處、材料廠2間、機車庫房1處。機械方面,毀損電話總機1座、機車頭15輛、水塔1座。工具方面,損失車床5部,鉗桌等其他工具約240件。材料方面,損失道木524根、道釘1300只、夾板20副。
(5)發電設施。房屋設施方面,下關發電廠損失工人宿舍7棟、職員公寓2所、倉庫4間、西華門總辦公處1所、汽車間及汽修間15間。材料方面,損失圓木200根、2寸洋松板1000立方米。機械方面,發電所化驗室設備全部損毀,鐵殼油開關4具及馬達3具全毀。中央門6萬6千伏升壓配電所控制設備大部分損毀,38里高壓電線全部損失。市內70千米配電路線及3000伏安復壓器均損失。
(6)公共交通。市內公共汽車被毀40輛、客車被毀損或被占有的約400輛。運貨汽車被毀或被劫走約100輛。
2.南京衛生事業損失
衛生事業與民眾健康密切相連。戰前南京衛生事業有很大發展,設立了獨立的衛生機構—南京市衛生事務所,同時在市內街巷設立了分所,附屬機關50余處。經戰后調查,市內公共衛生機構“已無一能完全存在”。根據分類統計,戰時南京衛生事業財產直接損失大致分五個方面。
(1)衛生所。戰前南京市設立衛生事務所1個,下轄分所20個,委托代辦診療所3個,藥庫1處。上述衛生處(所)中,經戰后調查,房屋、用具及水電設備全部被毀的有19個。藥庫僅存一部分房屋。
(2)醫院設施。戰前南京醫藥衛生機構有較快發展。至1936年市內有公私醫院30家,西醫315人,中醫287人,床位1153張,西藥房49家,中藥店114家,衛生所15所。其中市屬醫院有6所,即市立醫院、傳染病醫院、平民醫院各1所,戒煙醫院3所。另有保健門診部1所。根據戰后調查,除市立醫院、傳染病醫院僅存殘垣斷壁,其內部用具、水電、醫藥設備均已被毀外,其余各院則全部損毀殆盡。
(3)衛生試驗機構。戰前市內原有衛生試驗所1所。在淪陷期間,除房屋被偽中央大學占據尚存外,其余內部一切用具、水電設備及化驗器械藥物等設備,已完全損毀無存。
(4)環境衛生組織。為保證市內環境衛生,戰前南京設有市清潔總隊,下轄東、西、南、北、中、關浦、特務7個分隊。戰后經查,總隊及各分隊所有車輛、船只、工具、用具等全部損失。
(5)社會服務機構。為加強社會公共衛生服務,戰前南京市衛生機構曾設置豆漿部、縫紉部、洗衣部、公共食堂、營養品種植場、驗尸所、生命統計聯合辦事處各1處,平民浴室2處。淪陷期間,上述機構被日偽全部摧毀。
3.南京社會事業損失
社會事業主要是政府進行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功能,推進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出于社會公益目的的一種社會服務。戰后南京市政機關主要從教育、慈善、公共空間等方面損失進行了調查。
(1)學校設施。抗戰前,南京市各中小學及社教機構“多系自建房屋,設備完善”。淪陷期間,中等學校中,市立師范全部損毀,市立一中、二中、三中及職校等局部毀壞。小學校舍中三條巷、光華門、大中橋、淮清橋、中正街、香鋪營、馬道街、高井、崔八巷、安品街、船板巷、集慶路、仙鶴街、中央路、浦口等15校全部被拆毀;興中門、三牌樓、金鑾巷、府西街、漢西門、下關、游府西街、武定門、竺橋、逸仙橋、升平橋、評事街、周處臺、蓮子營、老府橋等15校局部被毀。其余學校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教學設備損毀慘重。單(雙)人桌椅2.2萬余套被毀壞。校具、圖書、儀器等損失約折合戰前價值270余萬元。據戰后不完全統計,市內各類學校直接財產損失約為戰前價值515萬元。
(2)救濟機構。據戰后調查,笆斗山救濟院房屋完全被毀;大夫第、云臺地2所救濟院大部被毀,其中云臺地救濟院門前下水道嚴重壅塞;鄧府山救濟院局部被毀,房屋略有損壞;剪子巷救濟院2座房屋均遭損壞。
(3)首都國貨陳列館。該館原址在建康路淮清橋以東,南京淪陷時被日軍縱火焚燒,僅存紀念塔1座,門面墻橫架2座。據調查,1939、1940年間偽南京市政府將館址空地租給市民修建店鋪房屋,后面空地,則租出種菜及苞谷。該館包括建筑及內部設備在內全部損失。
(4)度量衡檢定所。該所原址在夫子廟貢院街,后臨秦淮河,所屬房屋被日軍焚毀。其后漢奸常玉清與偽南京市政府勾結,占用該地基,建筑國際飯店。該所建筑及設備全部損失。
(5)休閑設施。抗戰前,南京休閑類公共空間建設發展較快。僅在1936-1937年兩年就新增政治區公園、竺橋小公園、繡球山公園、燕子磯公園、清涼山和雨花臺風景區多處。南京園林管理處所管理的公園有莫愁湖、白鷺洲、燕子磯、鼓樓、玄武湖及第一公園等。上述公園多建筑恢宏、設施完備。根據戰后調查,全部被破壞的公園有3處,即政治區公園、燕子磯公園、第一公園。第一公園被日軍夷為平地,作為機場,“全部建筑及布置均告蕩然”。局部被破壞的有4處,即莫愁湖、玄武湖、白鷺洲、鼓樓等公園。其中莫愁湖公園內曾公閣、鳳來亭、莫愁塑像及莫愁手卷等多被日軍破壞或劫掠。玄武湖公園內建筑大部分被毀壞,翠洲及園內花木、水池、巖石、苑路等,年久失修,零落破碎。廣場方面,除新街口廣場損壞較小外,其他市內各廣場及馬路行道樹,均遭部分損壞。
(6)農場苗圃。據戰后調查,位于光華門中和橋的首都農畜場,在日軍劫掠、破壞之下,損失建筑及所屬物品折合戰前價值約為2.2萬元。新莊農場、北岸農場全部被破壞,一片荒蕪。三牌樓綠荺苗圃、清涼山苗圃房舍、樹苗全部損毀。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對于南京公共事業損失的統計尚極不完整。究其原因,戰前各機構檔案均已遺失,各項損失無從稽考,亦無法列報。但僅就戰后南京各公共事業機構上報材料考察,即可以管見日軍暴行下損失程度之嚴重。
四、結語
公共事業是社會發展的反映,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社會財富積累、文化建設、交通延伸等均圍繞城市而展開。抗戰時期,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暴行,特別是對南京水電交通、公共衛生、文化休閑等公共事業的掠奪及毀壞,嚴重破壞了南京現代城市發展的基礎。如同1946年2月南京市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在“毀壞報告”中所述“今雖復都三月,依然滿目瘡痍,是誠創巨而痛深者矣”。日軍戰時對南京公共事業的嚴重破壞,對該城市社會發展與現代化進程的阻滯,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黃參政炎培等提速設抗戰公私損失調查委員會案[Z].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國民參政會檔案:四一六(2)-37.
[2]行政院關于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決議案辦理情形報告表[Z].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國民參政會檔案:四一六(2)-40.
[3]秦孝儀.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編——對日抗戰時期第二編作戰經過(四)[M].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編印,1981.
[4]韓啟桐.中國對日戰事損失之估計:1937-1943[M].上海:中華書局,1946.
[5]行政院關于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改隸內政部等情訓令[Z].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內政部檔案:十二(2)-1393.
[6]內政部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修正抗戰查報須知[Z].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內政部檔案:十二(2)-1234.
[7]南京市政府秘書處關于調查日本毀壞公私機關及人民住房財產公函和第一區調查表[Z].南京市檔案館藏南京市各區公所檔案:1004-1/52.
[8]南京市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公告(調字第1號)[Z].南京市檔案館藏南京市抗戰損失調查委員會檔案:1003-17-1.
[9]南京市政府統計室呈文(統新乙字第53號)[Z].南京市檔案館藏南京市政府統計處檔案:1003-13-44.
基金項目:江蘇省高校哲社基金項目“南京淪陷前后日軍‘征繳政策研究”(2014SJB660)。
作者簡介:朱繼光(1979—),男,江蘇徐州人,講師,博士,研究方向:南京大屠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