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少霖
洪駿聲,又名洪維珍。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洪駿聲出生于福建南安豐州鎮南門村。在他5歲那年,其父過世。母親幫他人洗衣得以微薄收入。12歲時,洪駿聲前往洪瀨鎮一雜貨店學做幫工。21歲時,洪駿聲漂洋過海,至印尼繼續從事店員工作。
漸漸成熟后的洪駿聲,其視野逐步擴大。他目睹了許許多多當地華僑被殖民者欺凌的景象,他體會到祖國強弱與華僑有著緊密相連的紐帶關系,他開始立志拼搏奮斗,做一番有益華人有利祖國之事業。
在印尼的日子里,洪駿聲有幸接觸到三民主義思想,他如海綿般從書籍里汲取到許多相關知識,他被孫中山的革命思想打動,從而融入于當地各種愛國運動中。
1927年,洪駿聲由印尼回到祖國,回到南安豐州。在豐州期間,他與同為豐州人同為印尼華僑的洪雪立(曾任泉州特委書記、中共中央內務部聾啞司司長)、福州人林仲(曾任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報《紅旗》主編,中共七大旁聽人員。建國后曾任東北空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兼任空軍衛士報社社長)等人,在豐州武廟(祀關帝)創辦了青年夜讀,開始了革命思想傳播。時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進行了武裝政變,屠殺了大量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對此,洪駿聲深切感到憤慨與痛心。
1928年,洪駿聲參與創辦中南學校,由此他受當地思想進步人士委托,返回印尼萬隆、吧城、泗水等華人聚集地,向當地擁有愛國愛鄉思想的華僑進行募資,用于辦校。在印尼期間,洪駿聲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繼續與洪雪立、林仲等人利用各種公開身份從事愛國救亡運動。在印尼瑪瑯中學,他們建立了共產黨支部。以他們位于泗水的店鋪中受命從事開展各項工作。他們繼而建立了“青年互助社”,組織了“革命互濟會”,有力有效聚集組織起當地各階層進步人士,同時出版革命刊物《赤潮》。在其中,洪駿聲負責發行工作。
由于《赤潮》在華人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荷蘭殖民主義統治者對之極為不滿。1933年5月,《赤潮》被當地殖民者查封,洪駿聲等人由此被驅逐回國。
1935年,洪駿聲因身體有恙前往新加坡醫治。在身體療養期間,他仍然參與開展各種抗日救國相關活動。他一次次說服當地華僑為支援新四軍的革命斗爭捐資捐物,他一回回發動當地有志青年華僑及專業技術人員回到祖國投身抗戰救亡運動。
而后,由于新加坡被日軍占領,在其疾病還未完全康復的情況下,洪駿聲返回印尼泗水,加入當地“民族抗日大同盟”,繼續開展相關斗爭。1945年,抗戰勝利,印尼同年宣布獨立。1946年,英荷聯軍侵略泗水,洪駿聲繼而加入“華僑戰時服務團”,參與反抗英荷聯軍的武裝斗爭,并參與創辦了進步僑報《南僑日報》,從中對侵略者的罪行進行多方報道。后因形勢惡化,英荷聯軍全面控制印尼,《南僑日報》無奈只能銷聲匿跡,洪駿聲被迫只能離開印尼。
輾轉之后,洪駿聲再至新加坡與安溪籍林降祥(曾任職于中央華僑事務委員會、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等人一同創辦經營起商業公司,從中籌集資金支援祖國解放戰爭,同時且負責接待、安排、護送由國內走出至新加坡等地開展工作的革命進步人士。
在國內解放戰爭及解放后的數年時間里,洪駿聲受組織安排,前往香港,于南洋商業銀行、澳門南通銀行、香港金城銀行擔任其主要負責人之一。1956年,洪駿聲曾一度隨香港觀光團到達北京,他為祖國當年的火熱建設與煥然一新感到自豪。離京時,他教導在國內讀書的子女:“好好學習,跟著共產黨走。”
在抗戰期間,洪駿聲、洪雪立為革命斗爭作出了突出貢獻,周恩來、朱德對他們的愛國精神表示了充分肯定。而后,周總理及朱總司令各寫條幅贈予他們。條幅內容分別為:
周總理抄錄的我國第一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中國民主同盟中央主席沈鈞儒感事詩:經年不放酒杯寬,霧壓山城夜正寒。有客喜從天上至,感時驚向域中看。新陽共舉葡萄盞,觸角長慚獬豸冠。痛笑狂歡俱未足,河山雜沓試憑欄。
朱總司令題詞:生經百戰飲倭頭,不凈胡塵劍不收,鴨綠江邊期嘯傲,何須九世報斯仇 。
此兩條幅原稿被收藏于中國革命博物館,其影印本存于豐州南門洪駿聲家族中。現今,南門東片60號中西合璧的兩層華僑建筑為洪駿聲出資修建。其大廳正上方掛有洪駿聲母親、洪駿聲、洪駿聲夫人等遺像,大廳左右兩側皆有回廊形木梯通往向二樓。
二樓墻壁上掛有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證書、上世紀八十年代《泉州晚報》的相關報道及中山大學、華南工學院建筑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廣州市政協委員符羅飛贈予洪駿聲畫作等舊物。
1962年,洪駿聲于香港病逝,享年6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