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仁

福謙樓是一座圓土樓,始建于1906年,1909年竣工。那一百多年風雨侵蝕的斑駁的墻壁,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微笑地望著聲譽鵲起的云水謠,看如織的游人,是怎樣將老土樓收藏進泛黃的珍貴的記憶之中。
福謙樓,乃清末遠渡緬甸謀生,經營糧油生意,事業有成后的簡連拔,帶著黃金白銀回鄉所建。據說,樓名是請一算命先生取的,意思是福地福人居,有福之人要惜福,為人做事要低調,要謙遜。謙遜為人,福氣盈門。福謙樓屬三層的土木建筑,每層22間,共66間,一樓廚房,二樓倉儲,三樓住所,設有兩個樓梯依次而上。
站在福謙樓前,撥開歷史塵煙,一段塵封的往事在腦海中浮現出來……
清末民初,該樓曾作為長教片區的保安大隊的住所,門口便是保安大隊的練兵場,1950年至1955年,福謙樓曾作為南靖縣第五區區公所的辦公樓,轄梅林、書洋、船場三個鄉。
踩著鵝卵石鋪成的門口埕,我順著福謙樓大門而入,但見大門鐵皮上還留有兩處深深的彈孔痕跡,據傳是當年土匪攻打區公所時留下的。廈門大學老校友郭亞黃,當年就在這里與匪首李開瑞進行過勇敢機智的交鋒……
“文革”時期,該樓是縣檔案館;1981年“9·22”洪水,官洋小學,災后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將它作為臨時的教學樓。我置身于此間,聆聽半月谷兩岸林濤和山溪流響,心海頓時響起久遠的瑯瑯書聲。幾經變遷,福謙樓,一樓功能多用,現為通美集團經營(名為:南靖縣云水謠福謙樓客棧),在保護中開發,煥發出新的活力。
在福謙樓的記憶里,有許多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民間游戲,它是傳承閩南本土文化的良好載體。大門口的石埕上,各家各戶拿起自家的長椅,排列有序,男女老少圍觀著老電影,年齡相仿的小伙伴看連環畫、彈球、跳皮筋、翻繩、拍畫片、丟沙包、玩彈弓、遛鐵箍……那些逐步淹沒在悠悠歲月中的故事,成為我們心中永恒的鄉愁。
出樓后登上虎頭山,俯視遠方的福謙樓。裊裊炊煙,是老母親在招呼遠方的游子,快回來吧,吃家鄉飯,飲家鄉水,住家鄉土樓,共賞家鄉明月。此時,那首遙遠的兒歌:“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便在耳邊響起。還有“非遺”客家山歌傳承人黃庭芳那首:
春季里來百花開,
月光出來想兒郎,
唱條山歌盼人客。
游子望月思故鄉
……
縈繞耳際,黃庭芳的清唱,使我難于忘卻。
山回路轉,沿著通美集團的半山谷里,淺吟低唱的潺潺流水,遠眺古村安寧而迷人,緩緩的腳步,倘佯在仙境一般美景中,把古村落古色古香的淳厚民風,融進通美集團。
“文化是土樓的靈魂”。在南靖,看一看“非遺”中心演出的娶親文化和媽祖文化,聽一聽客家山歌,參觀科嶺紅色文化紀念館和抗日英雄簡大獅紀念館。然后,在福謙樓住上一宿,你定能感受到:土樓的無窮魅力。
一汪清溪,伴著古村悄悄如夢,一陣微風,撩起榕葉竊竊私語,一片彩云,托起思念悠悠飄行。當我從無限的遐思中回過神來時,通美集團正在打造的各個建筑群,已在半山谷澗水映襯下,呈現眼前。
據王國華老總介紹:通美云水謠莊園項目旨在完善云水謠莊園及周邊景區的旅游配套,傳承發展云水謠當地民俗、風情、文化。項目建成后,將形成集旅游觀光、民俗體驗、農耕體驗、休閑度假、禪茶養生為一體的大型莊園。
通美云水謠莊園規劃范圍總面積約2000畝,著重建設云水謠莊園酒店別墅區、云水風情商業街區、半山谷農耕文化園、雞糾山七彩花海游樂谷、虎頭山森林公園、天貝樓閩南古村落體驗區、內半山康養度假區及山塘生態休閑中心等八大片區,從而形成整個云水謠景區的綜合建設與發展,提升片區聯動,給景區注入新的活力。
我相信,該集團集大地之靈氣,在這里打造出蘊涵了儒道等哲學思想,及山水詩畫傳統藝術走廊,他們正以“通美速度”的工匠精神,搶時間,爭速度,重質量。我相信建成完善配套后,定會在全域旅游,助推鄉村振興中大放光彩。
正值盛夏,驕陽似火。
蟬,仍在半山谷、福謙樓邊鳴叫,沒有酷暑的煩躁,卻有了值得回味的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