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房艷(山東省煙臺市龍口市蘭高鎮人民政府)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經濟進入轉型的關鍵時期,同時管理也存在一定的挑戰。為了能夠有效的解決新農村經濟管理的問題,國家必須制定適合新農村發展的對策,對新農村經濟結構進行不斷的優化,進而使農村的經濟得到持續快速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第一,我國目前農村的經濟模式依舊是家庭承包的種植模式,這種小范圍承包的經濟模式已經不能滿足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并且現在農村勞動力不斷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勞動力持續降低,導致農村土地種植的勞動力大都是婦女和老人,他們對農村土地種植方式及農作物培養缺乏必要的知識,導致農村土地種植經營水平處于低位,甚至還會出現經濟效益為負值。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我國農村的土地政策存在不符合現代農村經濟發展的情況,比如:農村土地無法進行市場流轉,不能充分利用好土地的價值,導致農村經濟生產效益受到影響。第二,地區不同,農村從事農業制造企業質量有所差異,導致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也不同,甚至存在一些質量偏低的企業,這些企業卻直接影響了整個地區的農業經濟水平。如今,現在農村經濟企業中,有一大批食品加工企業規模比較小,產品單一,無法適應市場多元化的發展方式,無法抵抗市場風險,甚至出現企業和農戶之間沒有形成效益共同體的機制。由于這些原因,直接導致了農村經濟產業化發展受到限制。
第一,我國在農村經濟政策中缺少金融政策的支撐,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型。農村經濟可持續化發展的重要關鍵點就是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專業型,這種轉化必定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但是我國農村經濟中,金融政策支持的速度跟不上發展的需要,也導致了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第二,在現如今農業經濟中,土地生產者不能對土地進行合理利用,也沒有有效的銷售渠道將產品銷售出去,生產與銷售結構不完善,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發展。
目前,很多地區的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嚴重影響了地區農產品的發展,導致經濟效益低下。很多地區的政府不重視農村基礎經濟設施建設,資金支撐不到位,但在很多地區有大量的基礎設施需要修建。除此之外,在我國農村經濟中,農業經濟中科技創新不足,盡管國家重視農業經濟的發展,但是政府在農業科技方面的投入與支撐不足,不利于農村創新科技的發展。并且,在我國缺少高層次的技術人才,所以在農村經濟建設中缺乏技術驅動。
第一,我國需要建立完善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根據不同地區的情況建立不同的流轉制度,確保農村土地歸屬權的情況下,科學合理地建立完整流轉體制。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應該對農村土地建立完整的檔案,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對已經歸入城鄉建設的土地進行合理的規劃,并且使用現代信息化技術,對農村不同性質的土地進行準確的信息收集,提升農村土地流轉的效率,進而提升農村土地的使用率,使農村土地產生更大的效益。第二,政府在制定土地流轉政策時,應該充分尊重農民的意愿,進而使農村土地流轉更加科學,便于管理。通過完善土地流轉機制,也能帶動農村企業的發展,合理的制度能夠將農村閑散的資金集中起來,能夠為農村企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不同地區應該結合自身的情況,對農業經濟結構進行調整,在調整過程中必須改變固有的土地只能種植糧食的傳統觀念,因為這種經濟方式嚴重影響了農村土地使用率,制約了農村經濟發展。所以,為了改變這種普遍存在的農村經濟問題,必須對農村的經濟結構進行調整,讓農村經濟更加多元化,豐富農村中職產業,進而通過多維度種植農作物來提升農民的收入。政府在調整這些政策的時候,一定要發現當地的經濟優勢,促進當地農業經濟規模化發展,進而才能盤活農村經濟,提升農村經濟技術,才能使農村能夠源源不斷地為城市提供綠色食品,更好的為城市發展提供動力。并且還要提升農產品銷售鏈水平,通過市場需求來提升農民生產積極性,進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傳統的農作物無論在生產還是銷售環節,產生的效益都是非常低的,所以要想提升農民的經濟收入,必須重點發展農產品的二次加工,通過對農產品的深入加工來提升產品的價值,增加收入。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該大力推薦農村企業采購先進的農產品加工、保鮮設備,降低加工及運輸過程中農產品的損耗,降低種植及銷售成本。此外政府也應該完善對采用先進設備企業的支撐政策,促進農產品企業的技術升級,進而提升產品的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
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必須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基礎設施落后,將會直接降低農產品的生產效率。所以,政府部門應該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村土地的基礎設施,比如:對農村公路網的建設、水資源的配送、農業用電及配電設施的建設,進而幫助農村快速實現機械化種植、收獲。在農產品種植過程中必須重視水利建設,只有對土地配套完善的水利工程,才能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并且在完善水利設施過程中,一定要將節水融進去,這樣才能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提升農產品質量。其次,政府應該在農村推廣機械化作業,通過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設備,提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含量。但是由于機械化設備在操作上比較復雜,農民操作比較難,所以政府還要積極與生產設備企業進行溝通,鼓勵其研發既簡單、又實用的機械化設備。并且政府還要對機械化設備質量加強監管,確保農用機械產品的可靠性。最后政府應該鼓勵農民學習機械化作業,充分利用機械化設備既能提升工作效率,也能降低農產品的損耗。
生產者的素質能夠直接決定生產效益。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村生產者進行農業知識和機械化生產知識的培訓。政府有關部門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土地特點,針對該地區的農業生產者進行培訓,比如:根據土地狀況種植適合生長的農作物;不同農作物需要的水分、肥料不同;不同時間點,需要對農作物做不同的處理;等等,只有從事農業生產者熟知農作物的生長規律,掌握農作物的生長特點,才能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政府也應該對操作農用設備者進行設備操作培訓,操作者只有熟練掌握機械化設備的操作,才能充分發揮農用設備的作用,進而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最后,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業生產者和設備操作者的安全知識培訓,在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生產者應該使用綠色肥料,盡量少使用甚至不用化學制品,減少農作物的化學成分含量,讓產品更加綠色;對于設備操作者一定要進行安全培訓,在設備操作過程中,必須按照設備說明書進行操作,避免由于操作不當使設備損壞;操作者應該定期對設備進行維修,避免設備使用過程中出現意外,造成人員傷害。
在現如今政府越來越重視農村發展的前提下,各級政府部門也越來越重視農村經濟的發展,所以在新農村建設環境下的經濟管理發放也要進行更新,必須摒棄傳統的農村土地觀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對農村土地進行統計分析,合理利用土地,提升農村土地利用率,提升農村的經濟效益。在農村經濟管理政策制定過程中,必須結合當地農村經濟特點,從實際情況出發,這樣才能制定出符合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使農村經濟得到轉型,提升農民收入,為國家農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