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寒意促使企業們開始探索新的方向和新的商業模式。
如何看待現在資本市場現狀以及它和實體經濟脫節這樣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我的個人觀點是,在資本市場上,我們已經是“路徑依賴”。
經濟學中,路徑依賴指的是各種各樣的陷阱,比如“凱恩斯流動性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它們導致我們陷入循環中,難以突破。目前的資本市場狀況,無非是新一輪的循環。但若從市場基本面來看,在增量放緩甚至消失轉向存量的情況下,仍可以從存量市場上看到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
在改革開放40年里,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工業化進程和伴隨著工業化進程的資本積累已經基本完成。中國經濟增長將進入一個新的模式,不再依靠投資驅動。反映在數據上,前30年改革開放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大約是GDP增速的1.5倍—2倍,而過去幾年,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長基本和GDP同步,這個趨勢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將進入新階段,不再像過去那樣靠增量來維持經濟繁榮。
當市場轉到存量之后,消費、投資和外需“三駕馬車”的宏觀政策影響更多在于刺激需求,而對存量幾乎沒有影響,那么,影響存量的因素是什么?是企業層面的創新。
現在,很多企業感受到冬天的寒意,但也是危機促使它們開始探索新的方向和新的商業模式。窮則思變,這正是創新的動力,是新企業涌現出來的大好季節。對于企業來說,這個冬天長一點不是壞事,冬天越長,探索和尋求改變的企業越多。
近幾年,我一直關注有技術、有產品的大公司,這些大公司已經不再按照傳統思路經營,而是在研發和創新上投入,從過去的市場規模、生產能力擴張轉向研發、創新。我們在各個行業都能看到,行業集中度在迅速提高,強者更強。
比如華為,遭遇美國制裁,它的業務肯定受影響,但卻并不會因此倒下。因為華為已經建立起一套非常有效的研發體系。它在5G技術上的領先并不是偶然,其背后是企業幾十年如一日的研發投入。
另一類關注的公司規模并不太大,屬于中小型,甚至是初創公司,但是它們技術領先,并且非常重要的是,可以把技術及時轉化成產品,獲得商業收益。比如大疆不僅技術領先,創始人還有非常敏銳的商業眼光,已經把無人機技術轉化成商品在市場上銷售。
如果說大型公司強調研發體系的建立,中小型公司強調從研發到產品的轉換能力,那么還有一類公司在持續地進行中國企業非常擅長的管理模式創新。比如海底撈的“店長師徒制”很好解決了連鎖餐飲業擴張難題,做到“病毒式增長”,如今市值已達千億。
我還在關注數字化和工業互聯網。我認為,以消費互聯網為代表的互聯網前半段已經走完,要想成為BAT這樣的企業機會幾乎已經沒有了,工業互聯網的機遇則才剛開始。
在它的應用領域,譬如服裝個性化定制、家裝個性化定制等正快速發展,地方政府也非常積極地扶持產業集群區。而區別于消費互聯網的先建平臺,從上到下發展,對行業知識要求非常高的工業互聯網是從車間開始,從企業的數字化開始,從下到上的逐漸做到云端。它是細分市場在垂直領域的精耕細作,我覺得在此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成功的公司。
過去幾年,我把更多的時間用在研究基層、企業、微觀上。雖然我對“寒冬已過”的說法表示懷疑,但是我并不懷疑中國經濟的前景,因為從存量市場上,我看到中國經濟未來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