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平 牛娟娟 張央央(中原工學院)
我國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關鍵以及重點,把解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作為新時期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河南省作為農業大省,農村貧困現象廣泛存在,截至到2018年底,全省仍有農村貧困人口104.3萬,國定貧困縣14個,貧困村1221個,其中省定深度貧困縣4個,深度貧困村1075個,由于扶貧開發的長期性、艱巨性以及復雜性,財政扶貧資金在管理中存在一系列問題,精準扶貧工作成效受到影響,加強對財政扶貧資金管理,分析和研究扶貧資金分配、使用、監管等環節存在的問題,有利于更具針對性地提出有關改善和優化農村財政扶貧資金管理的對策建議。
2017年下達我省的中央財政扶貧資金406823萬元,省級財政扶貧資金183574萬元,總計590397萬元,2018年我省的財政扶貧資金總計619716萬元,到2019年,我省的財政扶貧資金總數達到了720577萬元,資金增長率從2018年的5%到2019年的16%,截止2018年底,全省貧困率將至1.21%,資金劃撥方式不斷優化,扶貧項目逐步精準,我省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然而我省既是人口大省又是農業大省,財政扶貧資金雖然有所增加但相較于我省的扶貧需求仍然不足,目前河南70%的貧困人口分布在大別山、伏牛山、太行深山區、黃河灘區“三山一灘”地區,貧困人口基數大,尤其是深度貧困人口比重較大,環境復雜、扶貧難度加大,貧困群眾脫貧期盼與需求與實際投入差距明顯。
為了嚴格把控扶貧資金的使用和監管,扶貧資金的傳遞過程涉及不同的政府部門,先是由中央財政到地方政府,再由各級地方政府層層下放,中間傳遞渠道越多資金的傳遞速度就越緩慢,從而影響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與此同時,傳遞渠道越長資金滲漏現象也就越嚴重。另外,資金傳遞渠道越長,涉及的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越多,手續也會更加復雜,無形中增加扶貧資金的管理成本,擴大扶貧資金的滲漏。
近年來,我省把產業扶貧作為重點,扶貧項目存在設計不合理的情況,各級地方政府,沒有充分考慮地域間的差異性,根據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設計扶貧項目,存在“一刀切”的狀況,容易造成扶貧資金的無效使用。另外,貧困縣政府一般都存在財政緊張問題,政府當局為了提升政績有可能把本該用在扶貧項目上的資金用在了能產生較高利潤的工業產業上,財政扶貧資金并沒有被切實用來解決貧困問題。
在宏觀人文環境下,我省是一個人情社會,村委干部成員大多世代生活在本地區,與本地的老百姓有千絲萬縷的利益關系,在開展扶貧工作的時候,親朋好友脈絡圈成了識別貧困戶的重要依據,存在不少“關系扶貧”現象,經常有農戶一旦被列為幫扶對象,年年可以取得政府的扶貧資金,造成扶貧資金的浪費,而且一旦被評為貧困,相應的優惠政策就會接踵而來,容易滋生懶惰的思想,既不利于充分發揮財政扶貧資金的效用,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農村財政扶貧資金是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重要戰略支撐,是農村扶貧工作的重要基石,直接決定著扶貧工作的成效。西部地區是我國重點扶貧開發地區,分配給我省的扶貧資金數量有限,作為農業大省,我省自身財力有限,貧困人口眾多,因而扶貧資金的供給遠遠低于扶貧資金的實際需求,財政扶貧資金的供應不足,會直接影響扶貧工作的實施效果。
國家重點關注西部地區,對我省的扶貧資金支持相對有限,分級分層管理制度下,項目制和科層制容易產生目標沖突,造成扶貧資金的無形消耗,上級政府發包式扶貧,下級政府打包式扶貧,基層層面被動式扶貧,影響有限財政扶貧資金的效用,資金管理層級過多,委托代理情況復雜,存在管理機構內部機制損耗。監管機制不完善,在選擇扶貧項目和扶貧對象時,人的主觀意識占較大比重,不能合理使用財政扶貧資金也未能實現精準扶貧,造成扶貧資金的浪費。
趨利是人的本性,當不同的機構之間發生目標沖突時,人們更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身的選擇,造成財政資金的無形消耗。在扶貧工作中,人是重要的因素,現階段我省扶貧工作人員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存在不少關系扶貧和盲目扶貧現象,直接影響我省的扶貧效果。此外,扶貧對象素質不高,不能正確使用扶貧資金,不少扶貧對象不思進取坐等扶貧資金,形成懶惰思想,不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解決貧困問題。
我國人口眾多、地域廣袤,分配給我省的財政扶貧資金相對有限,應通過一系列政策優惠措施擴寬扶貧資金的來源渠道,鼓勵和引導非財政資金向貧困地區流轉,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改善我省的貧困狀況。針對貧困地方無法提供規定比例的配套資金問題,中央政府應根據貧困地區實力不同,設置不同的配套比例,進行分級分檔管理,針對一些人口眾多的重點貧困縣,應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力度,降低地方財政配套比例,幫助這些地區穩步脫貧致富。
我省扶貧開發系統龐大,委托代理關系復雜,應精簡整個管理系統,降低資金運營成本。如果采取省級政府集中支付,將扶貧資金直接投入項目本身,可以避免部分不必要程序,進而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率。在財政資金運作過程中,工作人員承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顯得尤為重要,加強工作人員的思想教育,提高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善待每一份財政扶貧資金,使財政扶貧資金發揮最大效用。
我省作為農業大省,地域廣袤、人口眾多,不同地區貧困根源不一致,應結合各地區的真實情況和切實需要去設計相應的扶貧項目,比如在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因地制宜,建立一些種植養殖項目,充分發揮貧困人口的能動性,促使貧困人口向勞動力轉化,最終實現貧困人口的脫貧致富,與此同時,加強對貧困人口的專業知識培訓,提高貧困人口的業務水平,使貧困人口真正掌握種植養殖技術,實現增收致富的可持續發展。
貧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貧窮的代際傳遞,造成區域性貧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地區產業發展不足和知識修養的缺乏,實施教育脫貧可以跳出貧困怪圈。教育公平是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應大力發展鄉村教育,特別是大力發展貧困地區教育,有效解決農村孩子入學難問題,增加貧困地區教育機構數量,特別是義務教育機構數量,使每個適齡兒童都能夠有機會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鄉村教師隊伍,提高鄉村教育教學質量,保證孩子們受到正規教育,進而提升貧困人口的造血能力,改善貧窮落后的現狀。孩子是未來的希望,只有提升孩子的綜合素養才能切斷貧窮的代際傳遞,達到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的目的。
綜上所述,新時期河南扎實推進精準扶貧,應大力實施創新型的財政扶貧資金使用模式,提升資金的瞄準度,發揮財政扶貧資金引導作用,鼓勵和支持非財政資金進入農村,建立各利益相關者共贏機制,發揮龍頭企業帶頭作用,激勵貧困人口積極參與,持續加大教育扶貧投入力度和覆蓋面,著力提高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創新扶貧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強化對農村財政扶貧資金的審計監督,促使農村財政扶貧資金使用制度化和規范化,確保河南如期打贏扶貧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