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尚欽(西藏民族大學財經學院)
西藏位于我國西南邊陲,自古就是中國與南亞各國之間進行經濟貿易交流的優良中轉站。目前西藏已沿邊境線開通了樟木等數個邊境口岸,極大地帶動了西藏經濟的發展。其中,樟木口岸作為中尼邊境貿易最大的陸路通商口岸,在西藏邊貿發展中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專門研究樟木口岸邊境貿易的成果較少,無法讓人系統詳細的了解樟木口岸的貿易發展脈絡以及具有的缺陷。所以,我們可以在科學重建樟木口岸的基礎上,借鑒震前影響口岸發展的經驗,以點帶面的具體了解西藏發展邊貿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來促進樟木口岸邊貿的發展以及西藏邊貿事業的進步。
樟木口岸位于樟木溝中,與尼泊爾科達里口岸相對,為聶拉木縣所管轄。除北面外,其余三面皆直接面對尼泊爾,距拉薩736公里,距加德滿都不到130公里。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之成為了中尼之間進行邊境貿易的主要通道。中尼建交之后的第二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尼泊爾王國保持友好關系以及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尼泊爾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議》的簽訂,重啟中尼邊貿的同時,也為樟木口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62年樟木口岸正式對外開放,在經歷初始階段的緩慢發展之后,中尼公路的開通使得樟木口岸邊境貿易走上常態化發展道路。
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80年代,由于當時政策的限制以及交通工具的不便,樟木口岸貿易總額和貿易規模增長緩慢。隨著改革開放的實行,我國對發展對外貿易政策的放寬,給樟木口岸邊境貿易帶來了高度發展契機。2005年至2014年間,樟木口岸進出口貿易總額由89083.8萬元增至1095695萬元,增速達到1230%,連續十年居于西藏進出口總額的第一位。
2015年4·25地震,樟木口岸遭受重大打擊,基礎設施毀于一旦,居民重新安置,海關辦公地點遷至拉薩,口岸被迫關閉。當年西藏整體邊貿額斷崖式下滑,且至今未恢復至震前水平,造成的經濟損失不可估量。經過4年的科學重建,樟木口岸于2019年5月29日重新開放。但是由于吉隆口岸的擠壓等原因,貿易形勢依舊不容樂觀,開通后一個月內,僅有5輛貨車從樟木口岸駛入尼泊爾,可見樟木口岸距離恢復到震前水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樟木口岸地處高山峽谷地帶,318國道將其緊緊圍繞其中。首先,公路兩邊多為懸崖絕壁,造成了路面等級低、撲面率較小的現實狀況,從而導致交通運輸空間較為狹小,容易造成交通癱瘓;其次,樟木口岸正處于環喜馬拉雅山地震帶之中,地質結構不穩定,極易引發山體滑坡,對產業發展和布局造成較大的威脅;最后,樟木雖然海拔較低,但因其處于山區地帶,通訊、水電條件受到很大限制。
樟木口岸邊境貿易主要以出口羊毛、茶葉、鹽等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為主,高端新興電子產品僅占很少一部分。再者,從樟木口岸產業結構來看,2012年樟木口岸GDP生產總值為0.29億元,三大產業比重為6∶8∶86。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雖然占據很大一部分比例,但主要集中在交通運輸、倉儲租賃行業,僅占我國第三產業劃分范圍中很小的一部分。此類行業技術含量較低,幾乎完全依賴邊貿發展,極易受到經濟環境、自然災害的影響。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樟木口岸貿易規模不斷的擴大也為不法貿易行為的滋生提供了環境:一是報關行業的不規范導致企業存在偷稅漏稅行為;二是出口假冒偽劣產品。另一方面,樟木口岸貿易結算約4成依舊采取現金結算方式,這種方式既為非法貨幣兌換提供了生存土壤,又不利于企業規避匯率風險,提高了匯兌成本,影響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針對山地眾多,建設用地匱乏,空間資源狹小等阻礙樟木口岸進一步發展的限制因素,可依據因地制宜、適度承載、統籌城鄉、聯動發展的原則。采取集約用地,適當減少人口集中程度等方法調整空間結構,形成多層次多角度立體式分布的空間格局,提高貿易發展質量。同時,在保持主要交通線不變的前提下,通過修建次一級公路對主要干道進行分流,提高車輛運行效率,改善基礎交通設施。最后,為預防發生山體滑坡等,可以在傳統治理方式的基礎上引入排水理念,使用樟木口岸減災項目首席科學家王全才提出的“通透式截水墻樁工程”新型防滑坡技術。
要想促進樟木口岸的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改變以往的商品輸出方式與商品出口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政府應該采取一系列優惠政策,優化第一產業,有重點的擴大第二產業,提升第三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鼓勵與支持高技術產品出口。最終使得商品出口與產業結構相結合,形成出口支柱產業、出口主導產業、出口戰略產業三大出口產業群呈現階梯式增長,并逐步向高新技術產業轉移的新態勢。
為了杜絕以后貿易中存在的各種不規范問題,應當建立健全貿易法律法規體系,規范商人或者企業的貿易行為,讓各種貿易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任何非法的行為,一經發現,立即懲處,培養商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從事貿易活動的自覺性。在規范貿易行為的同時,完善電子貨幣結算制度,簡化雙方支付手續,降低匯兌成本,提高交易效率,從而推動中尼邊境貿易的現代化發展。
地震發生后,西藏自治區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樟木口岸的災后重建工作,及時組織專業力量對樟木鎮地質結構、地理環境開展了深入細致的勘察調研,對樟木口岸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評估,制定了優惠的政策和高效的措施來幫助重建工作。地震雖然給樟木口岸造成了極大的破壞,但是也為其重新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它打破了樟木口岸原有的地理格局,可以借著重建,去除樟木口岸在邊境貿易中存在的貿易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的弊端。同時,可以在重建后的樟木口岸全面推廣銀行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使災后重建的樟木與南亞次大陸各國的邊境貿易成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跳板,把樟木口岸真正建設成國際化的通商口岸。
總之,樟木口岸要以“一帶一路”倡議與地震重建為契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減少邊貿依賴程度,調整產業結構,積極聯合各兄弟省份,把樟木口岸打造成國內面向南亞次大陸的重要“窗口”。同時利用西藏的特色資源優勢、樟木口岸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不斷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充分發揮樟木口岸作為南亞次大陸的窗口作用,帶動西藏金融、現代物流和跨境人民幣結算以及西藏經濟的跨越式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