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啟明(中央民族大學)
所謂行為經濟學,通過觀察他的名字,便可以知道它是指以人為行為為基本研究對象的一種經濟理論,通過對個體人或者對人類全體的行為進行觀察來研究的經濟規律。傳統經濟學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假設:理性人假說,假設人都是自私自利的。這一假設是傳統經濟學一切理論的出發點。然而大量事實表明,人不僅有利己的行為,在很多情況下也具有利他性。從這里可以看出,理性人假設的不合理性,他把人想的十分呆滯,而現實生活中的人是十分豐富飽滿的。
在經濟學分析中加入心理學的知識也并不是最近幾年新出現的產物,在古典經濟學時期就已經出現,例如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中提到的人具有利己和利他的行為動機就是行為經濟學較早的理論論述之一,但是由于當時心理學發展不是很成熟,所以其并沒有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導致后人沒辦法把心理學應用于經濟學的研究之中。然而人類對于經濟問題的分析更多的是采取傳統經濟學分析的那一套方法,對某一問題先做出假說,然后根據假說進行推倒,最后得出一些模型,然后用這些模型對實際問題進行解釋或者對未來的經濟形式做出預測。然而從學習中我們可以看出,某些假設從根本上說一點也不符合實際,甚至與實際相悖。我們可以設想,連研究的基礎都不符合實際,需要正確的解決運用這些研究來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利用經濟學的關系,突破了傳統經濟學理論中給人普遍賦予的理性人的一般假設,使人更據有特殊性。
傳統經濟學在發展到現在面領著許多困境,在面臨困境之后許多經濟學家都在思考為什么傳統經濟學理論會面臨著這些困境,之后經濟學家認為,傳統經濟學在研究經濟問題時由于理性人這一基本假設,把人看做是以機械的,或者其在研究問題過程中僅僅著重研究資本、利息、價格、就業、資源等這些元素的定量研究,而忽略了人由于具有社會屬性表現在日常經濟生活中的有心里所產生的行為等作用。著名心里學家卡尼曼教授和特韋爾斯基教授強調指出,人是多面性的,人不僅僅的行為不僅僅受到利益的驅動,同時還收到人心里的影響,比如:偏見、愉悅、憤怒等影響。
行為經濟學產生從產生到現在,出現了四個重要的理論,分別是前景理論(或視野理論)、后悔理論、過度反應理論及過度自信理論。
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在日常的行為決策過程通常并不是從個人的財富多少來考慮問題的,與之相對的,人們在考慮問題時是從輸贏的角度去考慮,人們會關心收益與風險的關系。通常面臨風險決策,人們會如何做出選擇要取決于決策者當時所處的環境,比如企業的經營狀況、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等等。在這行為經濟學的研究中,我們往往會拋開這些條件的影響而只研究風險本身,考慮人們當時的心里對決策的影響。這時候我們會得出很有意思的結論。卡尼曼的前景理論有兩大定律:第一是人們在面臨損失和收入時對損失和收入的敏感是不同的,在面對損失時,人們所面臨的痛苦的程度往往要大于快樂所獲得的程度。第二是人們在面臨獲得時,往往會變得小心謹慎,不愿意去冒險以便獲得利益,而面對損失是人們往往傾向于去冒更大的危險。
貝爾認為遺憾就是指一件事情在發展的將來事情的結果與狀態發生改變后人們所產生的心里情緒的比較,例如在面臨消費時,人們往往會在自己熟悉或者不熟悉的品牌之間做出選擇,人們往往在比較過程中認為對于不熟悉的品牌造成的效果不佳所形成的遺憾往往比選擇熟悉品牌所造成的遺憾要大很多,因而,消費者很少選擇不熟悉品牌。
目前,遺憾理論被廣泛運用于股票市場投資者的心理學領域當中。投資者在購買自己想要的基金以及股票過程中,在實際購買自己想要的證券使自己的情緒會產生不小的反應。遺憾的產生主要是因為行為決策預期的結果劣與當時可以做出的其他方式。當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遺憾,投資者相比于其他決策方式會優先選擇這種方式。反之,當投資者覺得這種決策會產生遺憾時,即使沒有其他方式也會盡量避免遺憾的產生。例如:投資者賣掉投資過程中已經發生價格下降的股票的目的在于盡量回避以前由于自己做出的錯誤決策所帶來的損失的遺憾。
與遺憾理論一樣,過度反應理論也是西方投資心理學的重要理論之一。過度反應理論主要是指在人們日常的投資活動中,人們往往會在投資過程中產生一種強化投資心理,由于投資者這種普遍的投資心理往往造成了人們對市場的過度反應。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設的基礎上的,這種理論認為人們在投資過程中往往是理性的,在人們進行投資分析,當股票的內在價值低于市場價值時,投資者往往會買入股票;當股票的內在價值高于股票的市場價值時,往往會賣出股票。理論上說這種會形成一種理性的價值投資分為,但是事實情況并非如此,現實中投資領域往往存在著長期的證券價格偏離于股票的內在價值,其主要原因在于資本市場并未達到強勢有效,而這種情況往往會造成投資者心理上的非理性因素,投資者這種非理性投機往往會產生市場暴漲或者崩盤的現象。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們在日常生活過程中往往會對自身產生過高的認知,其主要原因在于人們往往低估某些對自身不利的信息,并高估其他信息。
過度自信的人認為人們在做出決策時,由于過度自信往往會過度的估計能引起人們注意的信息,并且收集這種與自身信念相符的信息而忽略那些不支持其信念的信息。當投資者得到的信息、案例等佐證了投資者的觀點時,投資者往往會更加自信,并對這種信息過度反應。而當某些與投資者觀點不同的信息出現時,人們往往會低估這些信息,并對這些信息反應不足。
傳統經濟學主要是通過抽象和假設,再運用數學工具根據假設建立經濟模型。隨著時間的發展以及數學工具的進步,逐步放松假設。對行為經濟的研究的方法,本文主要根據以下幾點進行運用:
觀察法是行為經濟學研究的一般方法,指研究者通過日常不加干涉的情況下觀察有目的觀察研究對象的表現,并且通過對觀察所得到的信息進行研究分析,判斷人們行為及心理活動。使用觀察法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對研究對象不能進行干預,這樣得出的結論才更加符合日常實際情況。
在行為經濟學中經濟學家常常采用的另一種方法是調查法。調查法是另一種人們對于自己不了解不能控制的研究客體進行取證的方式。但調查的含義比觀察要豐富得多。首先,調查法可以通過語言溝通交流的方式來了解研究對象的心理以及行為,比如通過與被調查者一起組建一個討論會來研究對某一事件或者問題的看法。其次調查法還可以通過書面的形式進行調查,例如通過問卷調查,向被調查者了解信息。
行為經濟學這個研究方法相對于傳統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一個重大的突破與創新。這種方法雖然在自然科學上很常見,但在經濟學領域出現還是頭一次,而且這種方法所得出的結論極具科學性,與真實性。實驗法是通過對研究客體施加條件以便于研究者研究自己想要研究問題的一種取證方法。與調查法,觀察法相比,實驗法的主要優勢在于能夠集中所有優勢體現在所研究對象的基本特征上,并且這種調查方式具有可控制性與可重復性。可重復性指的是對同一項研究,研究者可以重新執行一項同樣的實驗,并由此實證發現問題。通俗而言,即“你是否看到我所看到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缺乏可重復性是其他非實驗性研究的弊端。
行為經濟學的評價體系與構建。行為經濟學通過把經濟學和心理學相結合所產生的科學。傳統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設并不符合現實,而且傳統經濟學理論中使得資源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分析也不是十分的準確,有關研究指出,人腦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并不會極盡所能的進行分析計算,打多數也只不過是通過簡單的分析比較得出結論,而且人也不可能不顧分析成本來追求效用最大化。有些學者指出由于傳統經濟學的抽象假設,使得人和物的關系變成了純機械關系,資源的分配機械的按照數學給定的方式運行著,通過抽象假設的方法進行分析最終使經濟學變成了數學的一個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