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微
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主要采用“引進來”+“走出去”的交流模式, 拓寬教職工國際化視野,推動教職工參與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化能力。師資隊伍國際化,既包括教師隊伍結構的國際化,也包括國際教學與科研的交流與合作,通過多途徑、多渠道、多維度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帶動師資隊伍向國際化方向發展。師資隊伍國際化的本質在于教師隊伍的跨文化性,具體體現在具備國際先進理念、跨文化視野;具有多元文化的知識結構;能夠較為準確地把握自身專業領域的國際學術前沿現狀、趨勢及學術動態;在教學、科研和管理等多個方面,不斷增強協作和創新能力等。師資隊伍國際化不僅體現了高水平院校的共同特征,也成為我國高等院校走向高水平乃至世界一流院校的根本保證。
20 世紀80 年代,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初見雛形。在本科院校國際化發展的大潮外,高職院校并沒有在起步之初就認識到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除此之外,即便在率先意識到并開展國際交流合作的高職院校也由于專業院系的鮮少參與而未能完成實質性落地項目。以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自2005 年開辦中外合作辦學、教師交換、境外培訓及來華留學項目至今,因學校整體國際化意識的欠缺對國際項目的實施及推進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國際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成功的國際合作項目只局限于1-2個專業,導致學校的國際化發展走入瓶頸。
由于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體現在改善教學條件、擴大辦學規模、加強實訓室建設、提高畢業生就業率等方面,未能足夠重視教師隊伍的國際化發展,這就造成了教師沒有足夠的機會到國(境)外訪學交流,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的教師們也是如此,且學校未能吸引并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學校教師的國際交往能力比較薄弱,國際化程度普遍偏低。
大多高職院校的國際化發展缺乏長期規劃和有效的評估機制,對于師資隊伍國際化,學校沒有建立一定的引導和激勵機制,這就直接導致了師資隊伍對國際化建設的漠視態度,從而影響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未能有計劃有步驟的去實現。自2009 年開始,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每年選派專業教師到國(境)外培訓,大大開闊了老師們的國際視野,但人數有限,不能滿足大多數老師對國際交流機會的需求;且由于缺乏資金及制度的保障,國(境)外培訓項目未能每年都持續開展,教師苦于沒有渠道去學習國際先進的課程及標準。
國務院頒發《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 號)指出: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職業院校,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培養高地。從該決定精神不難看出,高職院校應當把國際化發展納入到學校長期發展規劃中,有步驟、抓重點地制定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培養和提升教師隊伍的國際化素養,從而帶動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提高,最終實現辦學水平的跨越式發展。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制定了“十三五”事業發展戰略國際化重點任務:國際化程度取得實質性突破,培養與“一帶一路”和“中國高鐵走出去”相關聯的應用型人才;打造國際鐵路高職辦學品牌,影響和帶動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為實現這個目標,學校堅持人才強校戰略,加強國際化師資引進和培育工作,把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納入全校師資隊伍建設三年規劃,真正把教師隊伍作為教育資源的核心要素。
鼓勵并引導教師隊伍充分利用國家留學基金委、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師出國留學項目等交流平臺,實現“走出去”和“引進來”的有效結合。同時,與國(境)外優質院校建立交流機制,積極開發國際合作項目,推進教師互派、學生交換等項目;引進國際先進專業和課程標準,結合自身優勢,消化并創新性地探索與國際先進標準對接的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開發國際化課程,全方位提升教師的國際化參與度。
國際化師資需要一個有利的、持續的發展空間,需要一個先進的師資管理模式作為保障。高職院校需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師資管理體制,從崗位聘任、績效分配、職稱評定等各方面制定激勵措施,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學術交流環境,切實推進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對于具有境外工作經歷及開展援外項目的教師在職稱評定方面給與了政策上的傾斜,鼓勵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國際交流中。
綜上,高職院校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在順應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大趨勢下,已成為實現“雙高計劃”的必然要求。通過引進與培養等有效途徑提升國際化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師資管理體系,加快師資隊伍國際化建設步伐,積極推進人才強校工程,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國際化技術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