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潮 劉丞睿 馮子敬 張凱麗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支付途徑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人們從原來的現金支付逐漸轉移至手機支付,也因此催生了一大批使用電子支付的大學生。之前由于大學生沒有穩定的收入更沒有合適的資產作為抵債工具,導致了銀行把大學生評級為“次貸客戶”,于是銀行便放棄了這批客戶。但在互聯網金融的背景下,各大中小型金融機構如雨后春筍般活躍在互聯網。本文將從蚌埠市大學城入手,對位于大學城內5 所高校的學生進行調查分析,以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市內大學生的消費層次,消費水平以及校園貸款的使用情況進行研究,分析不良校園網貸款的主要成因。并就如何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消費觀念、信用意識等問題提出合理建議。
由于大學生無法及時還信用卡導致銀行出現高額的壞賬,對此銀行在2009 年暫停了校園信用卡業務,到了2013 年,以趣分期,分期樂為代表的新型互聯網借貸平臺興起迎合了大學生超前消費、攀比心理的需求。但由于監管不力,直至2016 年,由于裸貸以及因還不起貸款而跳樓等事件導致了校園貸款在大學生群體中嗤之以鼻。同年4 月,教育部及銀監會對校園貸款進行加強監督。至此,校園貸款形成了三權分立的局面。(1)以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為首的偽校園貸款,雖然不能取出現金,但在購物支出上支持先買后付的消費模式。(2)以趣店,分期樂為首的向大學生提供分期消費的金融服務平臺。(3)具有嚴格要求的助學貸款業務。
我們使用問卷星作為此次調查收集信息的平臺,發放了共200 份調查問卷,收回了168 份有效問卷。其中學生大部分來自安徽本地及安徽周邊省份如江蘇,浙江,河南等,少數來自新疆以及華南地區。在每月生活費金額一欄中,有78%學生的生活費處于1000到2000 這個區間,僅有少數學生的月生活費在2000 以上。并且學生的生活費來自家庭的比率高達90%,僅有少部分學生需要通過兼職和助學貸款來維持日常需求,從這點上看學生們的收入能力基本相差不大。在消費水平一欄中有88%的學生每月支出在1000元-2000元之間,在2000 元或以上支出的學生只占很少比重。在對校園貸款了解一欄中,有56%的學生對校園貸款只有一般了解甚至對于類似“復利”“年化”這樣的基本金融術語毫無了解。而在對校園貸有了解的學生中,他們多數是通過手機APP 投放的廣告,傳單以及同學介紹得知的關于校園貸款的信息。在問及是否愿意使用校園貸款時,有60%的同學愿意使用,他們認為適度的提前消費是被允許的,且其中的少部分表示已經在用花唄在淘寶上購買產品了。而剩下40%的學生則認為花錢應該要量力而行,雖然分期消費可以帶來短暫的快樂,可是要面對高額的賬單時他們就望而卻步。在本次調查中,有30%的同學表示使用過校園貸APP,其中46%是男生他們一般用于購買像手機,游戲機等這樣的電子產品或是在游戲中充值消費,而另外的54%的女生,她們一般在化妝品與護膚品上的消費比例比較大。這30%的同學的貸款金額一般在500 元-1000 元之間,有極少數的同學貸款金額在5000 元。
大學生使用校園貸款的現實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點。1.貸款條件少,學生很容易就能取錢。隨手可得,申請簡單的網絡貸款,在給大學生帶來便利的同時,卻也有可能讓他們陷入難以自拔的“高利貸”的陷阱。2.大學生之間進行盲目的攀比。大學生因為家庭背景,出生地區等的不同,經濟條件難免會出現差異,這種差異導致每個學生的消費能力不同,容易讓人生觀和價值觀尚未健全的大學生們產生盲目攀比的心理。
從政府的角度,首先,雖然政府已經提出了相關整治辦法如《關于貫徹落實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以及銀監會亦明確提出用“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整改校園貸問題但是對于怎么監控新型的校園貸,如“求職貸”,“美容貸”等這些換湯不換藥的校園貸卻沒有具體的整理方案。
從借貸機構的角度,目前借貸市場上各種不同的借款機構魚龍混雜,許多非法的借貸機構利用超低利息的名號欺騙學生并把高額的利息費用隱藏在如服務費,管理費的名號下。或者,利用隱藏條款來掩飾大學生的違約責任。但是對于正規的平臺而言,由于他們存在競爭關系使得雙方的征信系統不能達成合作關系從而他們需要在線下通過拉人頭的信息盡可能的收集學生們的信用信息,但是這些拉人頭的人中由于存在業績指標他們會在征信過程中造假,這樣的道德風險導致正規平臺會把錢借給容易失信的大學生。
(1)大學生對相關的金融知識缺乏了解,在本次調研中有56%的學生對校園貸款只有一般了解甚至其中少數部分對于類似“復利”“年化”等這樣的基本金融概念一無所知,這樣的學生在面對標榜“超低利息”“零風險”等詞語的借貸信息時容易上當受騙。(2)消費心理以及消費習慣的改變。由于社會的浮躁現象導致大學城內部分的學生購買名牌化妝品,名牌服飾而這批大學生又帶動自己身邊的同學進行超前消費,大家從量入為出的消費心理逐步過渡為超前消費。加上,機構也在鼓勵大家進行超前消費,例如,最近支付寶推出了花唄紅包,具體使用規則為只要用花唄購物就可以減少一定的金額。容易讓大家養成先用未來錢的消費習慣。(3)支付模式的改變淡化了大學生對金錢的概念,在手機支付尚未普及之前,人們對錢的概念是以紙幣的方式存在的,那時候,人們對花錢的概念是手里的紙幣變少了。從而人們不會愿意多花錢,但是,隨著支付方式的改變,人們過渡到了手機支付,現在人們對錢的概念只不過是對數字的增減而已,從而人們對錢不敏感了,于是便有了像剁手這樣的網絡流行語。
要解決大學校園貸款的悲劇,學校,家庭以及政府的共同協作是不可分離的。在本次調研中,同學們都反映了學校以及家庭對與金錢教育的缺失,正是因為這樣才給了各種不良借貸機構乘虛而入的機會。所以我認為只有學校,家庭和政府三方的努力合作之下,校園貸款的悲劇才可以得到解決,具體措施如下。
各大高校可以以班級為單位,收集學生們參與校園借貸的活動情況,如果發現有學生已經深陷泥潭學校應出面制止,同時,學校應該組織各大中小型的宣傳活動,例如組織年級會議,或是增加校內的宣傳活動如鼓勵社團圍繞以拒絕校園貸為中心的活動,設立特定的宣傳周。或是鼓勵各班級召開關于校園借貸風險的主題班會,以反例教材為核心宣傳校園貸款的風險。
大學生因自發參與學校或班級組織的活動。學習有關借貸的金融知識,提高自身對各種校園貸款產品的分辨能力,并且應樹立正確合理的消費觀念,對于社會鼓吹的拜金價值觀說不。同時,提高自身能力增加自身的收入水平與收入途徑,或者利用閑暇時間來打工獲得收入,盡可能避免貸款消費。同時,要樹立信用意識,重視自身的信用狀況,對于信用消費需要謹慎對待。
信息層面上,要嚴格監管有關校園貸款的信息輸出,比如整治手機APP 中隨處可見的借貸廣告,提高投放廣告的公司門檻。行政層面上,要增加外部監督機構,對于有大學存在的城市,應該設立監督校園貸的檢查機構,保證借貸市場上的機構都是合法機構。同時,政府應當積極走入高校,形成政校聯合的監督系統,杜絕校園貸悲劇的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