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潔(江蘇大學)
大數據時代下的互聯網金融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成為傳統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的意義無疑是巨大的,這樣的快速成長模式也引起了政府的關注和激勵。互聯網金融爆發式的發展帶來的結果必然是龐大的信用風險對商家與消費者造成的可能的權益損失。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有著蓬勃生機的新生時代的產物,在有力的監管模式下,有理由期待其風險系數的大幅降低。
2013年,金融改革的政策節奏顯然加快,在這一系列的深刻的改革過程中,互聯網金融逐漸興起,于是在金融改革和傳統金融雙向促進下,深刻的影響了互聯網金融。
現在提到移動支付,不可避免的就會提到馬云的支付寶,這個典型的互聯網金融案例是一個取得了巨大成功的工程。它帶給消費者,帶給商家,帶給中國,甚至帶給世界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從生活的點滴當中影響著人們。2013年6月,“余額寶”正式開通并上線,者意味著一個全新的時代的開創。在第二年四月,憑借著阿里巴巴良好的銷售平臺與支付的平臺,余額寶的規模攀爬至了7274億元。這樣的成績使得余額寶背后的天弘基金搖身成為了全球第二大的貨幣基金。強調以互聯網為主的用戶體驗,實現了全網絡化的運營模式,具備明顯互聯網屬性的相對容易的金融服務與產品,讓互聯網金融面向大眾,真正實現普惠性。
當然,除了馬云的支付寶以外,移動支付也離不開日常用到的微信支付。騰訊公司在嗅到移動支付之中的商機后,開啟了其互聯網金融的道路。2014年年底,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開業,它的重點在于將支付與其特色所在的社交功能聯合起來,為個人與微企提供服務,利用其豐富的社交資源等良好的廣闊平臺。
互聯網金融模式有著普遍以下幾個特點:
1.伴生于商務平臺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網絡把獨立的消費者與散發性的商家有機整合,互相連接,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上交易平臺。如淘寶,串聯了近一千萬的商家與分散在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三億消費者。虛擬的交易平臺,加大程度上降低了交易成本與費用,商家與消費者皆能從中獲利。互聯網金融這個有效的金融工具讓經濟發展速度進一步呈現飛躍式的進步與上升。
互聯網線上交易平臺使得交易雙方都有利可圖,資源互換、資源的互相分享更為便捷。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便這樣體現出來,即在大數據時代下通過交易平臺實現的資源整合與分析。
2.自我進化
在這樣的交易平臺聯結與消費者的持續創新的帶動下實現了互聯網金融的自我進化。一方面,在只有一個平臺或者唯一登陸入口的條件下,可以實現多種產品服務的選擇;另一方面,移動支付、電子商務、網上貸款等這樣的常見金融個體,它們之間相互依賴,相互依存的同時彼此發展,交叉融合,進而不斷地自我進化成為一個綜合性能更加完美的平臺。
3.便利普惠
互聯網金融自身所帶有的基本特性,方便快捷,使得傳統的金融當中出現的時間空間等方面的問題得以根本解決。最簡單的例子,比如,傳統類的匯款、繳納水電費等等行為,得益于支付寶等移動支付的出現,讓這些事情可以得到輕松的解決,就不費時間,也不耗力。居民生活幸福感穩步上升。同時,互聯網金融的虛擬平臺極大的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這便是互聯網金融的便利普惠性。
互聯網金融,作為大數據時代下的產物,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成為傳統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有效補充,然而有關機構對于這樣的新生事物,它的監管是不嚴謹的。近幾年國家才出臺對于有關互聯網金融的監督管理的法律性的明確規定,而在這幾年之前,并沒有明文規定,這就導致了很多平臺出現了停業,甚至跑路等十分嚴重的問題,沒有明確的監督管理,讓投資者蒙受了巨大的損失。這也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互聯網金融從業者的信譽等問題都成為了讓投資者望而卻步的因素。
有關的制度與法律法規的體系急需完善,這其中問題最為嚴重的當屬互聯網信貸監管缺失。由于互聯網信貸是互聯網金融下的一個新生事物,有關部門的監控監管還不到位,明確的法規也并沒出臺,和讓一些投機分子有機可投。在互聯網信貸中復雜的債券運作的模式中,不斷擾亂法律法規對其的限制。
就借貸中介而言,其工作任務主要是通過互聯網來進行借貸雙方具體的安排。因為有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使得其本身并不具有資金的監管的權限,也無法保證借貸雙方對于資金的借出歸還。這樣的業務模式,概括起來,即債券與自有資金的分配交織。當貸款的數量小于轉讓債權的數額時,就逐漸變成了經常聽聞的非法集資。
最后,因為征信體系的缺失,有關部門無法制定有效的懲戒體系系統。因此,互聯網金融信貸壞賬率相比于傳統金融高出很多,且出現追債跑路等較為嚴重的問題。
我國對于消費者的信用的判斷主要基于中央銀行的征信系統中的數據。主要集中在消費者的持卡信息、消費和還款記錄、轉賬、提現等信息,事實證明,這樣分析出來的信用是有一定偏差的。更為糟糕的是,互聯網金融不同于傳統的金融產業,大多沒有與中央銀行的個人信用數據的分享與對點連接。互聯網金融的征信體系準確度較低,且成本高,以主觀判斷為主,并不科學完善。
借款人和投資人之間一直存在著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我們所熟知的大部分的平臺不可能主動的向投資者公開資金的流向,甚至資金募集的項目名稱、借貸企業名稱、借貸金額都不會向大眾公布。當然更不會去奢求借貸平臺告知投資者真正的平臺出借資金的回款實際、數量、與違背合約的比率。
互聯網金融,作為大數據時代下的產物,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不同于傳統的金融產業,它對于機構的監督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也是最為重要的,我們應當明確監管部門,明確監管職責,確保不會在出現出問題后有關部門之間相互推卸責任的情況出現。明確職責后,要通過相應的法律規定的程序制定嚴格且嚴謹的法律法規。
以個人信用為基底建立完整的征信體系。同時,要與中央銀行的統計出來的信用數據相結合,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的技術來對個人的信用進行科學而仔細的評估,從而降低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的信用風險。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和新生事物,必定要和傳統的金融行業相結合,利用好傳統金融的基礎征信數據,利用好其較為完備的征信體系系統。同時,還要利用好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等大數據來進行分析,進行對于個人日常的信用的識別與分析。更好的服務于互聯網金融,規避風險,減少信用風險危機。
互聯網金融信用危機主要體現在壞賬之上。因此,必須要嚴格信息的披露。由于互聯網金融其本身的特性,這就要求我們對與信息披露的要求比之于傳統金融行業要更為嚴格。
為了防范借款者和投資者、投資者和互聯網金融平臺之間的信用違約,就要把好信息披露這關。將信息披露準則設置成一道行業準入門檻,而且信息披露要定期、及時、真實地進行披露。一旦信息披露造假,直接取消其準入資格,并進行嚴厲處罰。
監督管理的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與征信系統的持續完備,互聯網和金融行業的許多問題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互聯網金融行業結束了野蠻的生長,整體環境和風險水平趨于大幅降低。但整體來看,互聯網金融仍然處于高危階段,相比于傳統的金融行業,風險爆發性仍然很高,因此,對于風險的防范將是今年互聯網金融行業治理的重點。
互聯網金融主要風險是信用風險。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變化與發展,監督管理的人員需要建立機動的監督管理規則來加以規范,同時,推進征信系統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對互聯網金融平臺的整個金融行業產生一定的震懾。通過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填補監督管理部門的空白。
在金融監管體制與金融市場秩序持續不斷完善的未來,我們有理由期待,歷經整治和規范的互金行業風險系數將大幅降低,互金風險防火墻機制將為廣大金融消費者提供更為安全穩健的投融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