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佳青(國網四川省電力公司攀枝花供電公司)
國有企業的法律風險主要就是指在企業的經營管理中,行為人所做出的法律行為不規范而導致一系列對企業不利影響的可能性;國有企業本身就是一個法律主體,其由于外部的法律環境變化或其自身沒有按照法律規范和合同約定來履行義務、行使權利,就會對企業這一法律主體造成一些負面法律后果;如果國有企業違反了市場法律法規或者其經營管理行為不符合相關的法律規范,其就必然會產生法律風險。企業法律風險的產生其不利后果本身是一種不可確定和預測的狀態,其只是某種產生對企業而言不利影響的可能性,所以國有企業必須要通過事先預防來予以防范,這也需要國有企業構建法律風險防范體制。
在當前國有企業的實際發展中,有很多的國企其在實際經營管理過程中都存在著法務部門缺失的問題,這也是國有企業容易出現法律風險的重要原因。由于國有企業內部法務部門的缺失,導致企業員工對于很多的法律法規都了解較少,在實際的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也無法判別其合法性,對其的法律風險評估和分析也自然不合理,這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國有企業的穩定發展,一些法律風險轉化為法律問題,也會導致企業信用度的下滑。
企業法律風險產生的原因歸根結底還是由于企業自身的風險管理意識的缺失。一些國有企業的風險管理意識較差,其客觀上甚至都不清楚企業在經營管理中會遇到哪些風險,在主觀上也不重視這些風險的防范。國有企業風險管理意識的不足直接就導致在法律風險評估階段,企業自身就不知道有哪些風險,也不清楚這些法律風險發生的概率以及其對企業的影響程度;在風險的監控階段,企業也對潛在的法律風險沒有一個良好且合理的感知與判斷,這就無法做到法律風險的防患于未然;而在法律風險發生時,因為沒有科學的防線處置預案,也不知道如何解決和應對法律風險,最后只是被動的接受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缺失也是國有企業法律風險發生的重要原因。企業法律風險的防范實際上就是對法律風險進行控制和解決,有一些國有企業雖然設置了專門的法務部門,也配置了必要的法律專業人員,但最終還是有法律風險事件的出現,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法律風險防范機制的缺失。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當前國有企業的重大資產處置、重大投資、重大合同以及重大經營決策等都面臨著潛在的、或大或小的法律風險,而國有企業這種“事后補救”的思想和決策絕對是不正確和不合理的,必須要轉“事后補救”為“事先預防”,這樣才能將法律風險防控的關口前移,也能更加切實的從源頭上來控制和防范法律風險,從而為國有企業創造一個更適合自身發展的法律環境。這也是國有企業法律事務工作所追求的最佳狀態,也是促進國有企業穩定健康發展所切實需要的基本要求。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全面風險管理才剛剛起步,大部分國有企業都存在著法律風險識別和風險評估手段落后的現象,這一現象主要體現在企業法律風險識別、風險預警和風險評估的方法及工具不規范,這也使得風險估計不準確、風險報告不及時等問題的發生,而法律風險管理其所強調的就是實用性和可靠性,不準確的法律風險估計和不及時的風險報告也無法為企業防控法律風險提供較好的支持,甚至還會導致企業遭受更大的法律風險。
針對當前國有企業存在的法務部門缺失的問題,國有企業必須要予以重視,要完善企業法律管理部門,建立健全法務部門才是當務之急。國有企業必須要對法務部門建設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要實現法律風險系統化管理,就必須要建立與之對應的法律風險防范部門,也就是法務部門,與此同時再配置專業化的人員為推進企業法律風險系統化管理提供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國有企業在構建法務部門后要明確其職責和權利,將國有企業發展經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法律事項決策咨詢、法律宣傳、重要規章制度審核、合同管理以及訴訟案件等事宜都交由法務部門負責處理;另外要圍繞國有企業的安全生產工作重點來系統開展法律風險的防范管理工作,這樣也更利于構建法律風險防范機制,進而促進國有企業的法律事務工作從“事后補救”轉為“事先預防”和“事中控制”。
國有企業法律風險防范體系是圍繞企業自身經營發展的重點工作和戰略目標,其主要就是從控制企業所面臨的法律風險著手,構建一套流程、活動、制度的體系,其所涉及的企業法律風險管理主要包括企業法律風險分析、法律風險評估、風險控制以及鞏固提高四個方面,具體的實施策略包括法律培訓、機構設置、風險分析與評估以及最后的風險解除等。所以要健全國企法律風險防范體系也必須要構建法律風險防范管理制度,根據企業自身的內外部環境來對法律風險事項進行控制,并以事先預防為主,事中控制為輔,事后補救為次的順序來把握。國有企業根據其業務性質的差異,主要應當做好下列事項的防范和管理工作:防止企業經營違規方面的管理、與企業法律主體簽訂合同的管理、知識產權管理、公司治理方面的管理、企業分立、合并以及設立的管理、企業訴訟和索賠事項的管理、企業投資和資產出售管理以及勞動關系法律事務的管理等。國有企業必須要將法律風險防范制度貫穿于整個經營管理過程,并涉及到各個崗位和工作人員,并通過實施細則和各項規章制度的建立、優化等來化解和防范法律風險,進而保證國有企業更好、更合規合法的運作。
在法律風險防范管理制度確立了之后,國有企業還需要通過普法教育來提高企業員工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這樣也能提高法律風險管理制度落實的有效性。國有企業要按照國家普法和依法治理企業的相關要求,對公司全體員工有針對性、分對象、分層次的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并將普法教育責任落實到企業相關法務部門;在普法教育過程中,要重點考慮重點崗位員工、關鍵科室以及各級管理人員等重點對象,要將領導干部的普法教育作為普法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發揮領導干部的帶頭學習作用,讓領導干部利用中心組學習的方法來重點學、帶頭學、帶頭遵守,并重點解決經營管理中的現實問題。對于普通黨員的普法教育工作要以各支部為單位,并以“效果、教材、對象、地點、時間”五落實為考核標準來對各支部定期進行教育工作結果考核。除此之外,國有企業法務部門還可以充分利用企業的各項資源來開展普法教育,例如利用企業內部網絡、內部報刊等來開展法律風險知識競賽、法律風險專題教育以及普法講座等,多渠道的進行法律風險教育宣傳,這樣才能更好的增強企業的法治意識和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從而促進國有企業在法治化管理的軌道上更好的發展。
國有企業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和法律風險管理的理論知識,結合國家對企業法律風險管控的相關條例規范來制定符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法律風險識別和評估制度,要提高法律風險識別和評估制度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國有企業要定期對法律風險進行識別和評估,要定期完善法律風險清單,并對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進行分類系統化管理,針對土地房產、刑事法律風險、社會保險、企業決策、規章制度以及勞動用工等風險點進行統籌評估和管理,并對這些風險發生的可能性以及預期損失進行打分,篩選出高發生性、高損失的法律風險予以重點防控;在法律風險控制階段也要找出其發生原因,并找出控制方案和化解措施,聯同法務部門共同商議解決方案,以此來確保公司預期發生的重大法律風險可控可防。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國有企業在實際的生產、經營、管理中面臨著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的法律形勢,也有更多的法律風險,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國有企業的生產經營;所以國有企業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法律風險防范能力,要構建適合自身的法律風險管理體系,并予以貫徹落實,以此來降低企業運行中的法律風險,這樣才能獲得更好更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