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萍(云南工商學院)
在《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教學中,經常會發現部分學生在開課初期表現的十分活躍和積極,但是隨著課程知識難度的增加,以及學習興趣的減退,課堂教學效率降低。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與課程設置不合理、缺少層次性有密切關系。由于知識難易程度的過渡不明顯,很多學生剛開始還能夠較為熟練的掌握知識點,但是隨著概念、公示、理論的爆發式增加,嚴重超出了學生的消化能力,最終因為跟不上教學節奏,出現了厭學情緒。
《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經濟學名詞,例如固定統計表、考勤算法、績效計劃等。對于學生來說,既要掌握這些經濟學知識的概念、定義,同時還必須熟練掌握操作技巧。例如績效計劃的編制技巧、人員檔案的管理等。但是在實際開展課程教學時,很多教師還是將教學的重點集中于理論知識的講解上,而對于一些有實操要求的專業技能,則沒有給予高度的重視,或是為了節約課堂時間,沒有組織學生去訓練。受到這種教學理念的影響,培養出來的學生,因為“雙創”能力不強而無法勝任今后的專業工作。
西方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部分。目前我校與其他大部分高校一樣,選用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濟學》作為經管各專業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材。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專業核心基礎課,其中包含的知識點十分密集,且比較瑣碎,對于學生的理解、記憶能力有極高的要求,很容易出現知識點混淆的情況。通過實際調查也發現,部分教師缺少主動進行教學模式創新的意識,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長期使用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造成學生在《西方經濟學》課堂上的積極性不高,“雙創”能力自然也就得不到提升。
現階段高校針對《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的考核模式,主要是以卷面考核為主。這種單一的考核模式有很多的弊端,例如容易導致部分學生在臨近考試時“突擊”,死記硬背知識點,這種考核模式下,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無論是對于《西方經濟學》還是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都是不利的。現有的考核模式,與高校培養“雙創”人才的戰略目標脫節,改革考核機制成為當前課程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經濟新常態下,經管類的高校畢業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無論是《西方經濟學》還是本專業的其他學科,都要求在教學時,針對原來的教學模式做出改革和調整,將培養學生的“雙創”能力作為課程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具備更加扎實的專業技能,畢業時才能夠在同類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因此,通過調整《西方經濟學》教學策略,在完成理論教學的前提下,著重培養他們的“雙創”能力,及時滿足學生自我成長的一種客觀要求,同時也是適應當前激烈競爭形勢、迎合用人需求的必然趨勢。
為了響應國家“雙創”號召,各大高校也在積極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將具有創新意識、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作為現階段高校教學主要任務。具體到《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來說,該課程中包含了較多的概念、定義、理論,如果學生只掌握了這些知識,而不能結合實際,無法將所學知識與實踐應用結合起來,與高校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差距較大。因此,必須要立足于《西方經濟學》課程特點,以及高校當前的人才培養需求,主動的去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理念、完善課程體系,為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
為了適應“雙創”背景下的人才培養需要,《西方經濟學》的課程設置也要進行動態的調整,從而更好的服務于課堂教學工作的開展。例如,為了突顯學生的課程學習主體性,教師在進行理論內容講解時,也要注意開發其他形式的課程,例如小組討論課、任務探究課等,在不同的課程模式下,鼓勵學生主動的去探究、去思考,對其中的經濟學知識才能理解的更加透徹。同時,也要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優化,將抽象的概念、理論、定義,用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形式進行講解。比如從產品市場、要素市場,講到一般均衡理論時,可以略去較為復雜抽象一般均衡條件推導過程,只要給學生講清楚各市場之間的聯系、相互影響及實現一般均衡的條件。
培養“雙創”人才,應當合理拿捏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尺度,保持兩者的動態平衡、有機協調,這樣才能讓《西方經濟學》取得更好的教學質量。基于該課程概念性知識繁多的特點,仍然要將理論講解作為基礎,但是又要側重于學生實操能力的培養。例如講到基數效用論的消費者均衡模型前,可以找甲、乙兩個同學分別說出自己對2000元的生活費是如何支配的?是否愿意改變?影響因素又是什么?引導學生想到不改變的原因是已達到效用最大,影響因素是價格及每種商品的效用評價,進而很自然把學生帶入到效用最大化的限制條件和均衡條件。通過類似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實現理論與實操的融會貫通,專業復合技能和“雙創”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增強,更加符合《西方經濟學》課程改革的要求。
在“雙創”背景下,《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模式也要進行改革,從而更好的服務于學生雙創能力的提升。例如,動手實踐能力是“雙創”背景下高校學生必須具備的技能之一。那么我們就可以結合《西方經濟學》課程特點,開展實驗教學,培養實踐能力,為今后學生的就業奠定基礎。單項試驗一般是鞏固并驗證已學過的某一重要理論模型,如微觀經濟學中的市場供求及價格變動、寡頭廠商的價格競爭及產量競爭,宏觀經濟學中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過程、經濟增長模型等。綜合實驗則是多個有內在聯系的單項試驗的有機組合,如模擬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從購買要素、產品研發、生產、售賣獲取利潤的全過程。
科學的考核模式,除了能夠更加客觀的反映出學生對《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的掌握情況,而且還能夠幫助教師了解教學中存在哪些不足,進而立足于“雙創”背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革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學院應成立教研組,對現行的課程考核模式進行優化和調整。將創新、創造能力,作為考核的重點。例如,將期末的卷面考核分數按照30%計入總分;對學生日常的表現進行打分,如出勤率、作業完成情況等,并將分數按照30%計入總分;對學生的案例設計與分析進行打分,將分數按照40%計入總分。這樣的考核會更加全面的考察學生的學科知識掌握情況,借鑒和參考價值更高。
基于高校培養“雙創”人才的戰略目標,各個專業的課程教學也要及時做出調整,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思維、創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包含了較多的經濟學名詞,以及一些較為抽象的概念、定義、理論。基于“雙創”能力培養改革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模式,鼓勵學生發揮主體參與性,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對知識有更深層次、更加全面的了解,真正掌握經濟學知識的內涵,為今后的就業、創業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