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楠
伴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啟了“微時代”,微信、微云等“微產品”不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更是給教育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教育領域不斷與時俱進,在教學中引入微課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并讓微課成為信息化教育的新風向。互聯網時代,《農村政策與法規》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也應改革,積極探索微課在課程中的應用,對于該課程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農村政策法規》課程是農業經濟管理等相關專業的基礎課程。本課程學生一方面要了解黨和國家為了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和任務,完成一定的農村發展目標而制定的準則或措施;另一方面要掌握農村相關的法律、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規范性文件。在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綜合理解政策與法律之間的相互關系,以我國現行政策法規為依據,要認識農村相關法律的主要制度并理解相關政策[1]。在理解課程內容的基礎上,要理論與實踐結合,為以后入職到農業和農村的企業、事業單位工作起到指導作用。
《農村政策與法規》課程重點介紹了現階段我國農村的法律法規以及相關政策,使學生系統地了解農村政策和法規及其在新時期農村建設和發展中的作用,力求使學生掌握農村政策和法規的同時,能夠運用相關法律知識解決農村發展和建設中出現的各類問題和矛盾。
1.知識目標
通過對《農村政策與法規》課程的學習,熟悉土地管理與土地承包法律制度、農業生產資料相關政策與法規、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制度和相關政策,還要使學生掌握和熟悉農民專業合作社相關法律規定及政策解讀。
2.能力目標
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農村政策與法規》這門課程,具備對國家“三農問題”等相關政策和法規的基本解讀能力,并且可以撰寫起訴狀、擬定合同等相關文書。培養學生對現階段“三農”熱點問題的討論分析及撰寫書面報告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畢業以后可以更好的適應涉及農業建設和發展方面的經營管理工作。
3.素質目標
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求學生具有吃苦耐勞,敢于承擔責任的卓越精神,具備承受挫折和風險的能力,并富有團隊合作精神。
微課教學具有教學設計精致、教學流程規范、教學目標明確等特征,微課視頻教學時間較短,一般控制在10 分鐘左右,授課時間短可以避免學生因視覺和聽覺疲勞而降低學習效果的問題,同時避免知識講解太長,造成的學生學習興趣下降。
微課教學時間短,因此要改變以往以章節為單位的模式,而以單個知識點或以某個學習環節為單位進行知識講解。根據微課教學的特點,教師在微課課件的創作時應保證教學信息的緊湊,才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教學內容。精細化的微課教學內容,便于學生自主學習并解決疑難問題。同時學生還可以下載課件,在課外進行微課視頻的在線學習。
由于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掌握相同的學習資料所需要的時間也各不相同,而傳統的課堂教學是以固定的時間來完成教學任務,授課教師無法面面俱到顧及所有學生,長此以往,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逐漸跟不上。而以微視頻為載體的微課教學模式就克服了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學生可以根據自已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來具體安排學習方法和進度,最大化發揮自身的潛力[2]。在互聯網技術支持下,智能產品的興起讓學習不受任何時間和地點的束縛,可以隨時隨地在線學習,并且能夠及時和教師進行溝通,同時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基于微視頻授課時間短的特征,課件視頻基本上控制在幾兆到幾十兆范圍內。載體容量小,便于學生下載或在線觀看微視頻和課件。同時,微課視頻也可以用于教師教學觀摩和評課分析,實現了教育信息資源的開放化的發展,最終實現學生移動遠程學習。
學生通過課前自學微視頻,對課程的內容及重點都有了基本的了解。傳統的教學方式重視課堂內學習,課堂外消化知識,主要是以教師指導為主,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老師對學生個體的關注不夠,這也導致學生不能實現個性化學習。而微視頻教學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可以幫助學生課前預習,對自身的學習狀況做出判斷。通過引入微課教學模式,使學生自己可以在課堂外“吸收內化”,并將疑問和知識難點在課堂內與教師進行直接溝通,還可以對學習跟不上的學生采取一對一的個性化指導,將在線學習和面對面學習方式有效的結合起來,形成優勢互補,不僅保證了學生的彈性學習,而且優化了教學資源,還能確保教師啟發、引導、監控的作用積極展開。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推進,要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就應注重培養大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傳統教學模式存在一些不足和弊端,推廣微課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發展微課教學模式勢在必行。不過微課教學雖然是現階段信息化教學的熱點,但還需要進一步地探索和實踐,這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而言,都是機遇也是更大的挑戰。怎樣才能處理好傳統教學與微課教學的關系,如何建立微課教學監督機制是需要大家共同探討和深思的問題。在平衡微課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同時取長補短,才能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