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應用型本科教育在培養理念及側重點上與傳統普通本科教育迥然不同,傳統普通本科院校特別是“985”“211”院校更多本科學生的本科畢業目標是考研;而應用型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多學生畢業后會直接進入社會就業,因此在培養上應重在“應用”二字,結合地區經濟發展及市場導向,畢業后為當地經濟建設添磚加瓦。國內大多數地方本科院校轉為應用型發展都選擇了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之路,努力將教學、實踐、人才培養、科研服務等環節融合于產業鏈、公共服務鏈和價值創造鏈[1]。因此,也需構建新的學科方向,布局新的專業結構,打造新的課程體系,更新理論較強的教學內容,設計新的教學環節,改革死板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全面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具有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目前,我國地方高校應用型本科教育在融合職業教育的背景下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過程中,如“冠名班”“訂單班”“零距離對接式”“捆綁式培訓”“學徒制項目式”“采購教育集團實戰項目嵌入式”“雙循環式”“產學研一體式”等等[2]。雖然推出了很多形式,但從可持續發展方面來看還存在以下幾方面的不足:其一,缺乏權威的政策法規支持,政府部門多是倡導式、引導式,多數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是自發式、松散型;合作不穩定,融合渠道不貫通;其二,合作對象不能很好的匹配,經費難以保障,相關利益驅動機制差;其三,合作表面化,不夠深入,校企互動少,企業主動性差參與校企合作動力不足;其四,培養層次定位不準,沒有形成長期的人才培養目標和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機制,人才培養模式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綜上所述,歸根結底來說這就是合作機制不完善造成的。
1.借鑒國外高等教育發展經驗,政府統籌保障權威、可操作及有效性
德國通過《職業教育法》確立一系列工作機制;在開展雙元制職業教育中,德國把產教融合上升到法律基本要求,并具體規定了教育與經濟、勞動、行業組織各方的職責、義務、工作方式,其職業教育相關標準制定、人才培養過程都切實貫徹產教融合的原則,教育與企業分工合作協同發展;其保障權威使得雙元制職業教育順利推進[3]。美國也通過《學校到工作機會法案》《職業教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保障以職業教育著稱的“社區學院”根植于社區,服務于社區。而聯邦政府為有效推進社區學院產教融合、校企緊密合作專門設立了“校企協作專項資金”“貿易調整援助社區學院和職業培訓補助金”等;成立了“為美國未來奠定技能之基”聯盟;推出了“從學院到職場”項目全方位改革課程體系設計、課程教授方式,教學共享企業設施開展實習實踐;興建了“制造業創新中心”和“制造業共同體”推行“社區學院”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形成了“社區學院-地方產業-地方政府”相互依賴、優勢互補的動態循環效應[4]。
從德國及美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歷程來看,有三方面值得借鑒:一是用法律手段保障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的權威性;二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明確具體具備很強的可操作性;三是從宏觀決策機制到聯邦、各州、區域以及學校各層面系統設計確保產教融合機制的有效性。通過這些機制,保障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實現了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和勞動市場需求的有效結合,從而達到了良好效果。
2.改變倡導模式,政府出政策注投入,促“政、校、企”協同育人
我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要求同步規劃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將深化產教融合作為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原則[5]。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指出“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要形成多個辦學主體、多種投資主體共同辦學的多元辦學格局。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促進生產技術和社會公共服務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與需求供給的匹配”[6]。政府及政府代言人多是倡導模式,力度還不夠。
借鑒以德國為代表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以“職業行動為導向”密切結合企業實踐和學校理論教學,職業教育緊跟產業發展。借鑒以美國為代表的“社區學院”的有效做法,聯邦政府為有效推進社區學院產教融合、校企緊密合作專門設立了“校企協作專項資金”“貿易調整援助社區學院和職業培訓補助金”等;政府、企業、學校一體化“產銷對路”服務社區應用型人才培養。政府“出政策,出投入”,讓行業“樹標準,強產業”,讓企業“愿參與,樂合作”,讓學校“育人才,優服務”,破解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穩定的教育投資,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是自發式、松散型;合作不持續,融合渠道不暢通,形式化執行的問題。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和監控作用,提供政策和法律環境保障,規范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7]。尚需制定產教互動、整體融合、市場驅動、創新機制;細化鼓勵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的激勵政策。
就產教融合的本質來看,產教融合發展的內在動力應考慮驅動社會與經濟效益粘合產教間的關聯性。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在產教融合及校企合作中合作對象不能很好的匹配,經費難以保障,相關利益驅動機制差。在校企合作中企業之所以沒有積極性,主要是因為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科研水平和教師的科研能力較弱,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項目攻關的層次和能力較低,不能有效滿足企業需求。對于大多數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缺少行業背景,又因為不是老牌的研究型大學,所以在與企業進行協商合作時往往很被動,企業無利可圖,企業礙于情面與院校進行“友情”合作,故在產教深度融合和校企深度合作上無法真正“參與”,更談不上“深度”。
從企業角度看,如何利用學校資源促進企業常態化、內涵化、品牌化發展?事實上,不少企業在發展理念上已開始轉變,大多數企業已充分認識到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也由原來只重視短期的經濟效益轉向經濟效益與人才培養社會責任并重,并有意識“參與”政府推進的現代職業教育改革試點項目,促進企業應用型人才的高質量“對接”提前篩選儲備及培養人才。但在“主動參與”和“有效對接”機制上還有待完善以保持“對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達到最大化。
從學校角度看,如何讓企業主動參與?主動做好應用型本科教育融合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需求對接。扎根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產業、企業升級對人才的需求,明確定位,建立合理的人才培養層次結構、規模結構、優化專業布局,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共享資源聯合企業孵化及開展應用型科研,推動應用型成果轉化,推動企業及產業升級,讓企業“有利可圖”。
因此,在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時絕不能忽視存在的院校和企業在合作中的不對等地位。將從校企關系的重構,優化政府、企業、行業和應用型本科院校內在教育結構,改革單方教育體制,形成內部合作利益鏈,創新增強合作穩定性方面的機制;促進形成產業鏈及教育供應鏈的互補優勢及持久效應。
在目前存在的問題合作表面化,不夠深入,校企互動少,企業主動性差參與校企合作動力不足方面,亟須創新校企人才交流互助成長及共育機制,促進資源整合共享,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搭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平臺創新管理協作機制。聯合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與產業有效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能力有效對接,搭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學、實踐平臺。為推進校企合作,地方政府應出臺更有利的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具體政策支持鼓勵企業積極參與院校進行職業教育改革,為職業教育教學與企業生產勞動融合提供條件。進一步改善有利于產教融合、校企深入合作的教學實踐、實習、培訓等條件,使現代職業教育在各個環節得以真正落實。
二是建立健全應用型人才職業教育教學運行機制。聯合行業、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向能力導向轉變,課程教學大綱向行業職業能力需求轉變;共同構建課程供應鏈體系,建設理論教學、實踐、實習等教學資源;共同實施設計教學環節,優化教學手段和教學場景;共同開展教育教學管理及考核評價,實現校企協同育人,驅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前,這方面在學校層面已經有很多好的探索,可以從國家層面上深入總結各地各校經驗形成制度。
從實踐方面看,操作層面上的產教深度融合,需創新人才培養的共管共育,需實現職業能力向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滲透融合即產教的延伸融合,實現產業鏈人才打造與教育內部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互助互進及融合重組,逐步形成互動發展、利益共贏的融合體。院校與企業形成優勢互補,學校在理論與實踐課程配備上進行互派組合,優化教育教學師資結構;院校教師可深入企業進行掛職實踐接受培訓,組建“校企產教創新團隊”“技能工作室”“產教融合中心”“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等,高校師資的理論研究可在企業經濟發展戰略及生產或營銷策略上進行滲透或指導,提升企業競爭力,推動創建產業品牌;也可以為企業發展進行科研服務建立研究機構提升社會服務能力并反哺教學及應用型人才培養。大學生也可在“企業課堂”進行實踐、實習甚至實戰鍛煉,密切融合產業與教學,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學校即為地方經濟及企業開展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科技服務,企業介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實行高校與企業共管共育,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達到資源共享實現雙方共贏。創建和完善共管共育的法規保障機制、協調聯動機制、統籌督導機制、激勵補償機制、多元質量評價機制等互助互進機制[8]。
應用型本科是破解高等教育服務地方經濟難題的深層次變革,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創新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舉措[9]。多元化、多角度、多層次構建應用型本科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有效機制十分重要,以有利于可持續性人才的培養與供給,以有利于真正滿足社會特別是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