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佳

東北人把番茄叫“柿子”,而真正的柿子不僅廣泛應用于醫藥、保健和化妝品領域,還可制作成柿漆。可在小的時候,我只知道柿子是少見的吃食。
我出生在煤礦。礦工家的日子都過得比較仔細。為了節省家庭開銷,每年天氣剛一變暖,家家就開始拾掇自家有限的小菜園,精致地種上蔥、辣椒、黃瓜等蔬菜,就連障子邊僅有的半尺地也要種上一壟豆角??v然如此,大人們還不忘為我們小孩子種上幾棵“柿子”。
由一粒種子到成熟的柿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市場上已經開始售賣,可自家的柿子剛結果。偶爾有風吹過,柿子秧飄出那種澀澀中帶著苦又帶著酸和甜的味道,讓我們垂涎欲滴。
記得當地流行捂柿子的做法。聽說,商販們是把剛摘下來的整筐柿子放起來一起捂,售賣前才能打開包裝。大人們是將立秋后拔掉的柿子秧上未熟的柿子放到倉房背陰處的缸中,并捂嚴實缸蓋,不透風、不進空氣。
“捂春”“捂冬”。一個“捂” 字讓左鄰右舍的伙伴們想起了與棉花一樣暖和的東西。于是,我們紛紛回家。
趁著大人不注意,偷偷溜進自家菜園,摘幾個柿子放到棉衣、棉褲、棉絮、棉被里。
每天,只要大人不注意,我們就悄悄地掀開衣柜里的棉衣看幾眼。然后,再湊在一起各自說著捂柿子的狀況。那種交談是喜悅的、美麗的,那種等待是焦躁的、是抓心撓肝的、是上躥下跳的……每人內心都有無數的想法,最終敗給兩個聲音:一個說沒熟,一個說熟了。幾個回合下來,卻又總是一廂情愿地認為,捂的柿子里面一定是拉紅線了。于是各自再回家,神秘地拿出一個柿子,找個背人的地方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大口,那種青澀、發苦,還有些不是味的感覺讓人連連作嘔??v使,眼淚都咳出來了,可抬起頭,內心還是對捂在棉衣中的柿子充滿了熟的期待。
小時候,捂柿子有那么多的故事。
有一年,我又將未熟的柿子拿到棉衣中捂,足足捂了一周,柿子都軟了也不變色。氣得我都想摔了,不知是誰說:“捂那么長時間了,總比地里青的好?!闭l知,他咬一口后大喊:“好吃!” 伙伴們每人都小口地咬了一點。那種酸甜的味道,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在我們舌尖、胃腸、肺腑回味無窮。后來,聽母親說那種柿子叫“賊不偷”,成熟時是綠色的,成熟后還是綠色的,人們很難辨別成熟與否。即使小偷來了也會因為不熟而放棄了偷的想法。
“賊不偷”以不變的綠色混淆了我們的認知,卻遮擋不了我們的“毅力”。每年我們依舊用棉物“捂柿子”,雖膽戰心驚,卻也美不勝美;雖有失敗,也有過成功。
如今,我已離開煤礦多年。在家庭、生活、工作面前,早已淡忘了“捂柿子”的事。只是在每年柿子上市時,面對紅的、黃的、綠的等品種眾多的柿子,我思緒萬千。似乎看見了童年的伙伴,聽到了在那個肆無忌憚、無憂無慮的歲月撒下的一串串真摯的哭聲和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