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鄧航天(華能銅川照金煤電有限公司)
2015年3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即中發【2015】9號文。新一輪電力體制將按照“三放開、一獨立、三強化”的原則重啟深化改革。直供電作為本輪電力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區別于之前的電力營銷模式,之前的售電側是指負責將電力出售給用戶的部門-國家電網,它買發電企業的電,再賣給用戶,靠賺取差價實現盈利。本次改革將售電側放開,等于是發電企業和用電方直接洽談電價,不讓電網在中間過一道手了。發電企業以銷售者的身份直接面對用戶,這叫“售電側放開”。買賣雙方見面了肯定要談價錢,以前這個價錢是政府說了算,所以現在需要“競爭性環節電價放開”,就是說除了居民、農業、重要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用電繼續執行政府定價以外,經營性電價由用戶和發電企業協商確定。這次電力體制改革就要求發電企業到市場競爭,去找用戶,迫使發電企業的工作重心不是找政府,是找市場。之前幾乎獨享這塊蛋糕的電網,從原來的坐收買賣差價,變為只收政府核定的輸配電價,電網公司的角色從原來經銷商,變為輸電服務的提供者,就像高速公路只能收取通道費用。
通過調研分析,本輪電力體制改革將會用6-8年時間分三個階段逐步建立競爭有序、保障有力的電力運行機制。第一階段將用2-3年嘗試放開配售電業務,局部放開發電計劃,并理順電價形成機制和完善直接交易機制,初步建立電力電量平衡新機制;第二階段將用1-2年進一步縮減發用電計劃、放開電價管制,深入推進售電側改革,完善電力行業信用體系;第三階段將用3年盡可能放開競爭性環節電價,全面取消發用電計劃,建立完善電力應急保障機制。
電力作為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將出現一些趨勢性變化,電力產業發展的新常態可簡單歸納為以下幾點:
(1)用電增長中低速。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電力需求明顯放緩。另一方面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推進以及環保要求的約束,經濟增長對電力的依賴性不斷降低,電能消耗彈性系數明顯降低。
(2)產能過剩更明顯。2008年以來,全國每年新增裝機都在1億千瓦左右,2013年底裝機總量達到世界第一,2018年底總裝機已達19億千瓦,但全社會用電量增幅放緩,電力供需結構失衡趨勢越來越明顯,設備利用小時大幅回落。按照電力行業即成規則,利用小時低于4500小時,則說明該地區電力富余。2013年全國發電利用小時4511小時,處于飽和邊緣,2018年降到3862小時,其中火電利用小時4361小時,創40年來最低水平,已經處于過剩狀態,2019年利用小時還將進一步降低。
(3)結構調整更深入。火電在整個發電裝機所占比例不斷降低,水電和風電等清潔能源裝機增長迅速,而且清潔能源享有優先發電和政策補貼等多重優惠,發電量比重也在不斷上升。2018年底年全國火電裝機11.44億千瓦,占比60.2%,較電力體制改革前的2014年下降7.1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56億千瓦,非化石能源發電量2.07萬億千瓦時,占總發電量6.99億千瓦時的比重接近30%。其中水電裝機達到3.52億千瓦,發電量高達1.23萬億千瓦時。
(4)改革推進影響大。近兩年電力體制改革、國資國企改革、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推進,電力行業相關重大政策不斷頒布,發電企業將承擔更多改革的成本和風險。發電企業將以“生產商”和“銷售商”的雙重身份亮相市場。電力將進入完全市場化競爭格局,誰的成本低,誰的服務好,誰就能在市場占領主動,誰就能贏得先機。
目前全省用電量需求增長乏力,省級電力運行主管部門對供熱和綜合利用機組有較大比重傾斜,大用戶直供細則已經出臺,國家環境保護約束政策持續加強,電力體制改革相關文件陸續印發,上網電價不斷下調,直供電市場將會愈發競爭激烈。大大增加了完成發電量任務的難度。
據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省完成發電量843.59億千瓦時,同比降低0.02%;全省全社會用電量820.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38%。其中第一產業用電、第二產業用電同比均小幅下降;工業用電量481.97億千瓦時,同比降低1.69%;第三產業用電和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增長幅度超過11%。陜西電網統調機組累計利用小時數1676小時,其中火電機組累計利用小時為1913小時,分別較去年同期降低265小時和358小時。經對省內電力市場分析,近年陜西電網新增裝機容量遠高于用電量增幅;加之受入西北地區新能源和四川水電等因素,省內火電份額不斷減小,隨著電力體制改革和大用戶直供電推行,省內各發電企業搶發電量意愿強烈,發電企業發電量增長難度極大。
一是市場營銷觀念落后。發電企業長期形成的不重視用戶需求的作風,導致企業存在著以生產為導向的營銷觀念。二是市場營銷手段有限。發電企業對用電市場及用戶消費需求、用電潛力分析不夠,市場開發的力度不夠;對用戶用電變化不能及時掌握,對用戶用電潛力挖掘深度不夠。三是服務意識不強,溝通意識不夠。發電企業未能建立與政府、電網公司、用戶的聯系溝通,及早了解國家政策,及時收集市場信息,科學合理安排電量計劃。四是市場營銷和客戶服務僅局限于少數職能部門,沒有形成全員營銷。市場營銷工作的成效與每位員工的切身利益緊密相連,目前發電企業未能調動全體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開展全員參與,全方位、全過程的市場營銷工作。
一是要明確電改新要求,扎實做好基礎管理。依據專業人士對《關于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分析認為,未來的電力市場競爭,是結構的比拼,是成本的競爭,是可靠性的較量。因此,發電企業要樹立市場營銷為龍頭,安全生產為基礎的思想意識,作為發電企業,應不斷提升管理水平,為參與市場競爭夯實物質基礎。二是要不斷開拓電力市場大客戶,千方百計爭取電量。電量是發電企業收入和利潤的主要來源,沒有發電量,企業的經營活動就成了無米之炊、無源之水,效益更是無從談起。電力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做好電量搶發,爭取更高的負荷、更多的利用小時數,是發電企業面臨的重要任務,發電企業要樹立大市場營銷理念,加強電力市場形勢分析,提高市場敏銳度,充分了解電力市場的信息,掌握電力市場的現狀,對電力市場的走勢進行深入分析,加強對發供電需求的預測和發電成本的測算,提高分析與預判能力。三是努力構建“本質安全型”企業。沒有安全生產作為基礎,搶發電量就是空談,所以發電企業要堅持“價值思維、效益導向”理念,樹立精益生產思想,以先進的管理思想、先進的技術裝備、先進的生產工藝確保企業各流程各環節的安全,確保在激烈的電力市場競爭中,能夠隨時“拉得出、打得贏”。四是加強成本對標,不斷提升管理水平。對標是企業提高管理水平、增強經營效益的有效手段,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為企業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以及追求持續改進的動力。發電企業要把影響發展質量和經營效益的關鍵指標納入對標管理體系之中,建立從查找差距、整改落實,到事后評價的對標機制。五是做好經廉潔風險防控,確保營銷隊伍廉潔從業。營銷系統廉政風險"表現形式、易發崗位、防控措施、監測指標、防控部門"等特點,以"梳理、排查、整改、考評"等方式,將營銷系統廉政風險防控項目化管理。同時,組織學習營銷違規、違紀典型案例,結合在自查自糾過程中排查出的風險點,組織營銷系統干部員工,有針對性地開展警示教育和集體提醒談話。對排查及評估確定的風險點,結合營銷系統管理實際,有針對性的制定廉政風險防范措施,強化風險點的整改和考評,最大限度地化解風險、排除隱患。
新形勢下蘊含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發電企業要樹立創新的經營理念和對標意識,主動參與市場競爭,爭取更多的效益電量,同時要嚴控成本、強化節能降耗,推動企業經濟效益的整體提高,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