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價2.1萬元寄的根雕擺件受損最多只賠5000元;保價4000元寄的電腦受損只賠800多元;保價3000元寄送的游戲主機板顯卡槽損壞,卻以收貨后超過24小時才申請理賠為由不予賠付……
當消費者滿心歡喜打開期待已久的快遞包裹卻被里面損壞的貨物潑了一盆冷水時,一些快遞公司非但沒有像被期待的那樣擔責并賠償、給消費者安慰,而是告訴消費者:“不好意思,所謂保價,其實不是完全按照保價金額進行賠償的。”
不少消費者認為,只要買了這項快遞保價服務,就相當于給這份包裹上了保險,損害或者丟失的話就會按照保價金額進行賠償。但《工人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原來快遞公司提供的保價服務并不等于保險,也不符合保價多少就賠付多少的一般認知。
“如今的快遞物流業務不能簡單等同于傳統的郵政普遍業務,快遞企業收取費用后實際上與消費者建立了物流服務合同,就有責任和義務把快遞物品保質保量送達目的地。尤其是作了保價處理的快遞,相當于雙方有專門約定,快遞企業更應該遵循契約原則,按照保價金額進行賠償?!敝袊▽W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說。
陳音江也認為,《郵政法》第四十七條關于“保價”的規定不適用快遞服務,當前沒有其他法律法規對快遞保價賠償作出明確規定,各快遞公司都制訂了自己的賠償標準,并以單方制訂格式條款的方式印制在快遞單上。但快遞企業在快遞單上列舉的條款內容,明顯減輕了自身的責任,排除了消費者的權利,屬于霸王條款,其內容也不具法律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