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芮蘋 許鳳嬌 朱曉星 黃聰琴(銅陵學院)
互聯網金融一詞是伴隨市場經濟發展而形成的,眾所周知,互聯網的特點包括開放公平、共享,現如今與金融相融合,就演變成互聯網金融,有利于促進社會、市場經濟發展。21世紀以來,互聯網金融迅速發展,成為人逐漸關注的焦點,其成本低、效率高等特點,促進了第三方支付、P2P借貸、大數據金融等模式的創新發展。互聯網金融雖然給日常生活帶來便利,但是也對商業銀行的一些業務模式發起了挑戰。因此,研究互聯網金融與商業銀行的競爭合作非常有必要。互聯網金融下的商業銀行面臨著機遇和挑戰,研究商業銀行與互聯網金融的競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首先是結合互聯網金融加快商業銀行傳統業務的變革,開辟出更廣闊的空間;其次是加快商業銀行盈利模式轉型。互聯網金融的貸款業務受到大眾偏愛,商業銀行面臨存貸利差進一步縮小的困境,只有積極轉變盈利模式,才能找到新的利潤增長點;最后是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面臨著轉機。傳統的商業銀行可以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來拓展傳統業務,創新新興業務。從最終結果來看,它們依托互聯網的先進技術打破了分業經營的限制,向混業經營發展,大大提高了商業銀行競爭力。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20世紀以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出現了許多新興互聯網金融模式,市場規模也在持續擴大。國務院在2015年提出了積極推進“互聯網+”的指導意見,表示對互聯網的重視,同時也讓互聯網金融加快獲取人們的認可。
1.互聯網金融方式瘋狂生長
互聯網金融在支付、融資、結算等領域的產品數量越來越多。各大互聯網公司及各商業銀行推出了各式各樣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其中以余額寶、財付通、眾籌的崛起為典型。
2.互聯網金融規模逐年擴大
互聯網金融在受到人們歡迎的同時也意味著其市場規模在不斷擴大。其中P2P的發展引人注目,尤其是獲得小微企業的青睞。
3.互聯網金融用戶量與日俱增
互聯網金融的“共享”“親民”舉措吸引了大量的用戶,據不完全統計稱:截至2015年,中國互聯網金融的用戶數量已成功追平傳統商業銀行。
互聯網金融一經推出,就以資金配置效率高、匹配成本低、支付快捷等優勢,得到了市場的強烈響應,互聯網金融產品的發展也帶動了類似金融產品的誕生與發展。然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也同樣給商業銀行帶來了沖擊。
商業銀行作為傳統的金融機構,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和資金中介,提供有效信息并分擔風險。而互聯網金融中的資金供需雙方能直接進行交易,資金在傳統銀行之外循環,金融脫媒逐漸形成。一方面,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平板的普及,以及支付寶、財付通等移動支付的崛起,任何一臺電腦或者移動終端都可以單獨完成支付,這一表現對銀行的中介角色替代效應明顯。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直接為資金供需方構建起了信息平臺,計算機的應用也大大降低了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交易成本,使資金直接略過商業銀行,這樣一來也弱化了商業銀行的傳統中介角色。
余額寶等第三方平臺的出現,使得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相繼涌現,以高于同期的銀行儲蓄利率從銀行分流出大量儲蓄存款,給商業銀行造成巨大攬存壓力。一方面,由于第三方平臺的延遲支付功能,客戶會將部分結算資金凍結在平臺,這部分資金相當于網上交易的“活期存款”;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業務也在逐步向保險、基金等領域拓展,它的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可能超過銀行金融產品的利率,也會分流出商業銀行的部分存款。
互聯網金融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給迫切需要貸款的中小企業和個人提供優惠貸款,針對小微企業資金需求“短、小、頻、急”的特點設計出能更好地為其提供融資服務的產品,削弱了商業銀行貸款市場份額。但由于目前我國互聯網信用系統并不完善,部分貸款真實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在短期內不會對商業銀行貸款業務形成較大威脅。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是一項表外業務,不需要占用銀行的資金還能給銀行帶來優越的手續費收入,是銀行增加利潤的重要渠道。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推進,商業銀行利差在不斷縮小,中間業務在商業銀行獲取利潤的過程中變得尤為重要。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最大的優點在于網點分布廣、信用度高。然而隨著國家政策的支持,互聯網金融所提供低費用便捷的服務相較于商業銀行手續復雜的業務更具有吸引力。如今的一些互聯網企業已經開展了充話費、代交水電費等中間業務,商業銀行的盈利渠道正在被互聯網企業所“侵蝕”。
1.瓜分商業銀行客戶資源
無論是商業銀行還是互聯網金融,客戶都是其開展業務的基礎,也是其持續發展的源泉。互聯網金融的便捷性與大眾性使客戶享受到了全新的體驗。目前以支付寶、財付通等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可直接獲得客戶的相關信息,原本由商業銀行獲取客戶信息的局面轉變為由第三方支付平臺連接客戶與商業銀行的境況,使第三方支付平臺搶奪了商業銀行的客戶資源。而此時的商業銀行原有的物理網點優勢被弱化,更多的客戶選擇以互聯網為媒介,在這種狀況下,商業銀行的客戶群體必須有所調整,還需要對客戶的服務模式進行改進。
2.挑戰商業銀行盈利模式
商業銀行的盈利收入主要是存貸利差,近年來中間業務收入比例逐漸加重。而隨著第三方支付和P2P模式的崛起,商業銀行的優勢局面已經“蕩然無存”。其一,互聯網借貸影響商業銀行的利差收入。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深入,網絡小額貸款公司的快速發展,大企業也會更加依賴于網絡,對銀行的中小微信貸業務形成一定的競爭壓力,銀行的利差收入受到影響。其二,第三方支付的發展影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收入。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平臺,在獲得允許后,可以參與到移動電話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貨幣匯兌等多個業務支付環節之中,也會對銀行中介業務收入產生較大影響。
1.互聯網金融的利益訴求
2016年年底,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規范、第三方支付等做出了更嚴格的規定。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互聯網企業的經營更加規范,縮小了企業的盈利空間。因此,他們紛紛與商業銀行合作。此次合作的主要目的包括:第一,要保障資金在現有開展業務的政策框架內的合法性。其次,與商業銀行的合作可以使互聯網金融企業獲得更多的業務場景,提高其技術應用水平。
2.商業銀行的利益訴求
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使商業銀行利潤下降。此種局面要求商業銀行必須從粗放型經營轉向智能化經營。人民銀行表示將于2017年季度評估時正式開始將表外理財納入廣義信貸范圍,合理引導金融機構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2017年連續出臺多個強有力的監管文件,標志著金融周期進入收縮新紀元。2018年關于資本管理的新規則和引入新的財務管理規則,導致了這一輪監管的高峰。因此,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銀行需要積極采取措施,選擇一個好的合作伙伴,互相學習先進技術,加快自身的華麗蛻變。
商業銀行在信貸、資金、風險控制和離線客戶等方面與互聯網金融合作。互聯網金融依托技術、場景,在線上客戶群、大數據等方面與商業銀行進行合作。雙方的合作應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可以明顯看出商業銀行和互聯網金融的未來將是一個競爭與融合并存的美好畫面。
在融資業務領域,由于商業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平臺在目標市場和客戶定位上存在很大差異,它們之間的競爭程度遠低于其互補性。例如,阿里小額貸款和P2P分別面對小型和微型客戶,單個信貸額度約為100000元和20000元,而商業銀行的目標貸款是超過1000000元的個人或小微企業,可以看出商業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平臺服務于不同的市場。互聯網平臺客戶眾多,但自有資金有限,無法通過吸收存款來補充資金;商業銀行資金充足,但由于成本限制,難以向貸款額度較低的長尾市場延伸,正是雙方的這種劣勢,促成了雙方的合作優勢。在支付業務領域,互聯網支付平臺和商業銀行各有優勢,銀行線下支付占據壟斷地位,用戶基礎龐大,公信力強;第三方支付企業具有在線支付優勢,資金結算周期短,客戶體驗好。目前已有85家銀行及金融機構與支付寶合作,52家銀行與財付通合作。商業銀行作為理財業務領域的領頭羊,可以加大與第三方支付企業等的合作,共同擴大支付結算的覆蓋范圍。同樣,銀行也可以擴大與第三方銷售平臺的合作,來賺取交易收入。
雙方可以通過數據協作,共同開發市場。2012年,花旗銀行和Facebook在數據合作方面進行了初步嘗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花旗銀行與Facebook合作獲得信用卡積分,允許用戶將自己的積分賣給他人,加強客戶與銀行之間的互動,并吸引更多人申請信用卡和注冊信用卡會員。花旗銀行不僅能通過Facebok的程序軟件來收集更多客戶的姓名,出生日期,地址等一系列硬數據,也能在社會網絡的基礎上,了解客戶的消費意向、消費習慣等一系列軟數據。更重要的是,花旗銀行擁有一群或一類具有共同興趣或特定想法的客戶,更容易為這些客戶進行精確營銷。顯而易見的是,Facebook也從花旗銀行的系統中接收了大批量的優質客戶。
本文是通過在互聯網金融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對商業銀行所遭遇的一些困境以及面臨的機會做出的一些分析,我們了解到:在互聯網金融發展下,商業銀行在客戶資源、盈利模式等方面受到挑戰,傳統商業銀行的業務效率低下、業務范圍狹窄、技術創新不足等因素讓互聯網金融“鉆了空子”;在互聯網金融的強烈影響下,商業銀行不得不制定合理、有效的策略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通過以客戶為中心,吸收更多的客戶資源,不斷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在合作中尋求共贏;更加重視復合型人才的發掘與培養,永葆商業銀行發展的活力;從不斷提升科研水平,增強科技競爭優勢等方面著手,使商業銀行和互聯網金融能夠永久、互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