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澤政(遼寧師范大學海華學院)
近年來,由于旅游業的迅猛發展,其在國家的收入方面所占的比重也隨之增加,因此,人們對于旅游業的發展建設也隨之越來越關注。中亞五國作為絲綢之路上的主要國家,近幾年來,由于國內經濟建設落后,而所依賴的化石能源市場也出現了萎靡的趨勢,因此其迫切的需要發展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從而提高國內的經濟建設水平。但是其經濟水平的落后,限制了其旅游業的發展,成為當前國家旅游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中亞是中國向西方開放的唯一途徑,因此中亞的發展在絲綢之路的建設中具有根本的示范作用。旅游業可以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促進區域經濟交流和一體化。因此,旅游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中起著主導作用。中國和中亞各國政府對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旅游合作熱情很高。中亞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具有巨大的旅游發展潛力。中國與中亞五個國家開展切實有效的旅游開發合作,具有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哈薩克斯坦地理位置特殊,因此其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牧場資源。哈薩克斯坦的游牧區域和耕種區域之間的分界線為于其南北地域中的原始森林和草地的交界區域。在哈薩克斯坦中最有名的景點是其峰巒疊嶂的山脈線,例如其東部的阿爾泰山。豐富的山脈促進了水流的形成,例如根河、德尼穆爾河等。因此哈薩克斯坦的自然旅游資源豐富,其旅游業是其國民收入的重要組成。與哈薩克斯坦相鄰的塔吉克斯坦的山谷,山脈,冰川和河流順流而下,形成了獨特的旅游資源。英國著名旅游雜志《Wanderlust Tourist Magazine》塔吉克斯坦是2012年“世界上最有吸引力的國家”之一。其主要景點包括古代王國的廢墟,尼薩古城和恐龍高原等等。
旅游業是許多國家經濟增長的催化劑。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分布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約占世界總數的一半。它具有巨大的旅游發展潛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2015年,中國與“絲綢之路”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雙向旅游人數超過2500萬。中國將把1.5億中國游客運送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旅游消費將超過2000億美元。中國還將有8500萬人次訪問中國,旅游支出將達到1100億美元。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旅游合作取得了一定進展。中國與中亞五個國家已達成共識,積極促進旅游合作的順利發展。目前,政府組織,省際和省際城市,三個國家及以上國家之間的合作,廣泛參與推廣會議等各種形式的合作已經順利進行。但是,由于政治,歷史,經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旅游合作仍存在許多障礙需要解決,因此擴大合作范圍是當務之急。
中國和中亞五個國家也通過各種形式進行交流與合作促進了絲綢之路國際旅行帶成立。在過去的兩年中,他們在中國舉行了許多會議。實際的合作與交流,中國和中亞在絲綢之路的旅游資源開發,旅游與文化交流,旅游政策與機構協調以及區域旅游一體化方面達成了基本共識。以上等等成就極大地增強了絲綢之路旅游品牌,是絲綢之路能夠更加長遠的進行發展。
借助獨特的地理優勢,中國及中亞五國在旅游業的聯動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絲綢之路的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其地理位置有著擴展性,且東西方向延伸,所以對于絲綢之路的開發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中亞五國對于旅游業的開放逐漸重視起來,而且與世界各國之間都加強了合作,并因此改善了道路等基建措施。由此吸引了大量的國外游客。
中國和中亞的五個國家由于地理位置相近而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兩國的旅游景觀各有特點。旅游資源是互補的,成為彼此的目的地,并吸引了彼此的游客。五個中亞國家深入至歐亞大陸板塊中,因此在歐陸季風的作用作用下,中亞五國的氣候呈現出夏季炎熱,而冬季寒冷的典型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天氣干燥。而在旅游業的發展中,中亞五國鑒于自身的氣候條件,非常渴望海濱旅游,例如在三亞、青島、大連等海濱城市,對于中亞各國的游客有著巨大的吸引力。相反的中亞各國的雪山,草原等典型游牧風光對于中國游客也有著巨大的吸引力,通過絲綢之路將中國與中亞各國的旅游業進行聯動發展,一方面對于雙邊的旅游業發展起到了相互促進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為兩國人民的旅游提供了幫助。此外,在歷史層面上,例如哈薩克斯坦的古代遺址是帖木兒帝國的見證,有著豐富的歷史考究資源。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旅游開發可以整合中國和五個中亞國家的互補旅游資源,實現雙贏。
人文基礎在區域性旅游合作的背景之下,其發展受到了文化、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中亞各國和中國有著類似的文化基調,因此在進行旅游開發的過程中,能夠大大減少投資企業在跨區域過程中所存在的發展障礙。例如在蘇聯尚未解體之前,社會主義制度是中亞五國所共有的政治制度,所以在歷史發展的前提下,中國和中亞五國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社會主義的影響,其發展歷程存在著深遠、悠久的歷史聯系。
在中國與中亞諸國建立外交關系之后,相互之間都建立起了經濟貿易與科技相互合作委員會,國家之間的發展與協調工作的重心轉向了科技的合作與相互交流。最典型的就是高校之間的相互合作,例如中國與中亞諸國之間的大學經常舉行學術研討會議,這種多方位,深層次的交流合作,進一步加深了中國與中亞諸國之間的關系。
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旅游資源空間格局是科學評價和可持續發展旅游資源的基礎。外國學者對此進行了系統的討論和總結,而國內研究則集中在城市,山脈,湖泊和島嶼型旅游目的地的案例研究上。絲綢之路沿線的旅游資源在空間上呈現出“啞鈴型”的凝聚分布格局。集水區主要集中在絲綢之路西端的歐洲地區和東端的亞太地區,沿海,沿河和沿交通線的分布趨勢明顯。
作為區域旅游業發展的反映,旅游經濟的空間格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旅游業發展的空間競爭力,發展水平和發展質量。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旅游經濟空間格局的研究較多,但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在一國,一地區或一省。對全球140多個國家/地區的旅游經濟空間格局進行橫向橫截面分析。結合絲綢之路旅游經濟發展現狀,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旅游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在空間上呈“兩心三帶”格局。
中亞五國由于自身經濟建設水平較差,因此在對于旅游業的基礎建設設施等方面存在著投入較少,因此在旅游景點周邊的配套設施存在著嚴重的不足、老舊等現象。例如在阿拉胡附近的旅游景點中,就尤其缺乏設施齊全的酒店,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只能夠在阿拉湖沿岸搭建帳篷過夜,最為基本的飲水,電力等問題景點都難以向游客保證;同樣在伊塞克湖附近也缺乏飯店和旅館等基礎設施。而在一些毗鄰大城市的旅游景點中,基礎設施雖然能夠滿足國內外游客的日常所需,但是面對世界各地的游客時,這些景點又缺乏現代化的娛樂設施。例如在烏克蘭的瓦爾佐布谷,由于其在蘇維埃時期是著名的療養院,但隨著蘇聯解體,經濟條件的惡化,瓦爾佐布谷連公園等配套的娛樂設施隨之關停,由此其當地旅游業一直沒有繁榮。
絲綢之路的中亞五國由于自身經濟水平低下,造成的旅游業的基礎設施落后,由此所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其旅游業的競爭力不足,難以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相當的市場份額。在旅游業的競爭中,服務水平和基礎設施是直接影響著旅游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因素。而在國際的旅游市場中,歐美國家以其優質的服務水平,健全的旅游設施等優點在國際旅游市場中一直占據著主要的市場份額,例如迪士尼、盧浮宮等旅游景點。而單單以旅游景點的內涵和歷史底蘊來看,中亞五國的歷史底蘊和自然風光是歐美等現代化國家所難以比擬的。從當今的現代化告訴發展的時代,人們在物欲橫流的社會中,對于天然的、如璞玉般的自然美景有著無限的追求。
在旅游發展的經濟格局中,中亞五國與旅游業較發達的國家相比,中亞五個國家的國內旅游人數和旅行人數存在著明顯差距。根據以上概述,該比率在韓國為77.7%,在美國為67.1%,在印度為54.3%。在中亞五個國家旅行和消費的人數也相對較少。在哈薩克斯坦,2013年的抵達人數為684.1萬。最近五年的年均增長率為16.05%,而目標支出的過去五年的年均增長率為9.7%。該國旅行應提高人類旅游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使更多的當地游客可以參加休閑和度假。
絲綢之路合作模式指的是將絲綢之路上的國家聯合起來,加強相互之間的溝通交流和資源的共享。各國之間的交流合作以求同存異為基本原則,充分的將各國之間的自然資源和經濟發展對策進行有機的整合,在溝通的基礎上,充分探討相關的發展戰略決策。例如中亞諸國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而其經濟建設落后,因此其旅游業的發展缺乏資金的支持,相應的中國政府在此短板上可以以資金的方式與中亞等國家,進行平等的合作,協助他們完善旅游設施,優化其旅游服務水平,構建起便利的路網等等,相應的中亞五國的煤炭資源、石油天然氣豐富,但是受制于俄羅斯的貿易壓力下,其資源難以打通連接東亞、西亞的銷售網絡,而中國對于化石能源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兩者間以平等的方式進行合作,一方面能夠提高中亞五國的旅游業發展,另一方面又能夠將中亞五國的銷售渠道打通,進一步提高其經濟建設水平。
中國和中亞五個國家應建立旅游合作的整體戰略構想。各國必須實現補充資源和做到信息共享。通過制定統一的發展目標,將絲綢之路上的各國連接起來形成一條統一的發展格局,充分發揮其旅游品牌優勢。同時為了保證旅游業的長久發展,從而完善絲綢之路的經濟發展和實現旅游業發展優勢互補。
基于完善旅游經濟特區的建立,必須要設立一個長久的旅游合作和發展的長期戰略。因此政府部門的積極參與是必不可少的,起到了領導的作用。在完善旅游發展的前期,旅游業的發展由于缺乏合作意識,主體參與的程度較低,同時旅游業行業內部的溝通機制的建立也不完善,各個獨立的旅游公司之間缺乏相應的協調,因此比較容易產生惡性競爭,因此只有在一個統一的發展規劃的背景之下完成市場開發方面的實質性合作。
便捷的交通網絡是旅游合作與發展的基礎。絲綢之路多條長線并線發展,但是沿線城市的旅游聯系薄弱,專業旅游線匱乏,主要的基建工程仍然是十分的落后。因此為了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友好往來以及格局的建立,就必須對于現有的基礎設施,例如道路、住宿等設施的完善。只有速度便捷的三維交通網絡,才能滿足不同層次游客對旅游基礎設施的需求,例如對于餐飲,住宿,娛樂和購物等需求的實現,從而推進絲綢之路上的旅游業的長久發展。
總而言之,“絲綢之路”是一條跨越歐亞大陸的國際通道,持續了2000多年的人類貿易和文化交流。它為亞歐國家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2013年9月,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指出絲綢之路不僅是交通運輸和物流通道,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文化通道。為了更好地實現“絲綢之路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互聯互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人民心動,我們應該加強對中國絲綢之路文化旅游資源的梳理和深度挖掘。傳統走廊,依托絲綢之路。沿線豐富的文化資源繼續加強該地區與該地區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多元文化主義的融合,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播,并增強“絲綢之路之旅”品牌的知名度和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