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慧萍(華夏銀行)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我國逐漸向服務和技術型經濟轉型。從中長期來看,專注于人力資源培養和技術創新的教育行業成為國家經濟發展和轉型成功的關鍵。另一方面,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教育需求也隨之上升。因此,教育行業迎來了全面迅猛發展的階段,呈現出供給和需求兩旺的局面。
據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發布的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4.6萬億,同比增長 8.39%,占GDP比重達4.11%,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七年保持占GDP比重達4%以上,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之一。同時,教育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820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基于歷史、經濟和政治等方面的原因,我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機構主要分布、發展很不平衡,國家大力支持的高校,東部占了很大一部分。截止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中國大學數量總數為2956所,其中高等學校2688所,成人高等學校268所。數據顯示,超過35%的高校分布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中,具體來看,數量排在前十的依次是,北京93所,武漢83所,廣州82所,重慶65所,上海64所,西安63所,鄭州62所,成都、天津和長沙都是57所。全國116所211高校中,排在前五的依次是北京26所,江蘇11所,上海10所,陜西8所,湖北7所。
國家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指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
2018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為3.7萬億元,同比增長8.15%。同時,我國已有十余家語言、財務、輔導等民辦教育培訓機構赴海外上市。
我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時期,現逐漸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未來經濟發展主要方向是結構調整,即提高制造業高端環節、低能耗行業、現代服務業在經濟中的占比,進而對高端、專業人才的教育需求也將迅速提高。預計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進一步提高,毛入學率達到40%,高等教育將由精英少數消費變為大眾化消費,因此成長空間較大。
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由于居民消費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成正相關關系,因此隨著居民收入的提高,對教育的消費支出總額和比例也隨之上升,據統計,我國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文化娛樂支出占家庭總消費性支出已超20%,這都將利好教育行業的持續發展。
時至今日,目前新生的兒童中已經有不少是“獨二代”“二孩”,祖輩、父輩三個家庭都將有可能參與到孩子的養育過程中,子女的教育支出將呈現進一步增加的趨勢。
隨著高校擴招、居民收入增加和經濟的快速增長,教育行業各細分市場經歷了全面快速發展,然而也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革空間:一是教育資源的區域、城鄉間均衡有待進一步加強,以改變目前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過度競爭;二是民辦教育基礎較為薄弱,與公辦教育在財政支持、教師福利、就業指導和社會認可度等方面相比尚有較大提升空間;三是需進一步明晰教育機構盈利分配、土地產權及抵質押以及金融支持政策等法律法規約定。另外,隨著社會需求多元化,亦有公辦教育機構通過多種形式進入民辦教育領域,如各種形式合作辦學、教育部門對學校進行公司化運作等,目前對于此種行為政策上還未有明確規定。
綜上所述,我國教育行業授信總體策略為鼓勵發展。
密切關注人口結構和相關細分市場變化,結合本地區域經濟特點、細分市場和商業銀行業務實際,選擇適合的業務品種,擇優發展具備競爭優勢和細分市場前景向好的教育客戶,有側重地適度加大信貸資源投入。
(1)優先發展高等教育、高中和基礎教育等傳統的非義務教育領域;
(2)中小企業方面可予以關注嬰幼兒等學前教育,該領域中長期具備更高的市場增速,但預計短期內還難以形成適合較大信貸投放的授信主體;
(3)適當發展辦學經驗豐富、符合行業需求的職業教育,注意其開辦課程及中短期宏觀經濟及行業景氣度的關聯;
(4)考慮到義務教育學校收費、支出實行各級教育局統籌管理,投融資自主權較小,暫不介入義務教育。
盡管存量教育資源集中度特征明顯,但考慮到今后一段時期教育產業的強勁增長趨勢,在我國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均應參考各省教育行業區域布局特征予以支持。一是優先發展文教基礎良好,受城鎮化建設、人口數量和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的直轄市、省會城市、新一線城市;二是適當發展人口基數較大,教育基礎較好,擁有國家級重點高中的環省會城市衛生城以及省內重點城市;三是審慎介入人口流失較多,常住人口減少,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的區域。
一是優先發展辦學經驗豐富、資金實力雄厚、地方支持較強的優質民營教育實體或企業集團;
二是側重或適當發展師資力量雄厚、教育成績顯著、品牌號召力強大的公立(或公私合辦性質)高中學校,以及由地方政府主導的集團化辦學機構;
三是審慎發展或不介入過度負債的公辦高校,以及辦學 經驗弱、師資弱、資金實力弱,辦學前景不明朗的其他實體。
目前教育行業政策性利好較多,加之行業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眾多學校紛紛進行擴建或設立分校。結合授信需求及商業銀行授信策略分析,明確以下授信準入條件及產品應用:
(1)普通本科院校中屬招生第一和第二批次(一本和二本)的高校或公私合辦的獨立院校,普通高中教育機構位于省會或區域重點城市,且屬于國家、省和市重點高中及其分校;
(2)普通專科院校中在國家百所示范性職業高等院校名單之內的高校,高等、中等職業學校進入國家示范性高等、中等職業學校建設計劃;
(3)民辦教育具有教育主管部門批準的招生資格,收費范圍、收費價格經物價部門批準;
(4)最近一年學校各項收入(包括財政撥款)剔除剛性支出后,能夠覆蓋當年銀行應還款本息額,且借款總額與年度收入比不高于1.5;
(5)在校生規模不低于7000人,招生報到率不低于90%就業率不低于80%;
(6)企業及所屬集團財務狀況良好 ,資產負債率適當,無不良貸款及欠息。
基于我國教育行業的公益性和管理體制原因,目前院校類機構融資渠道和產品主要由中央和地方財政撥款、股東投資(民辦或公助民辦)和部分銀行融資產品構成。而風險投資、公開發行等資本市場運作主體主要是以非院校類的技能培訓民辦機構為主,如新東方、安博教育等。商業銀行授信主要分為以下四大類產品:
(1)流動資金貸款。主要用于校園綠化,購買電腦軟硬件、桌椅、教輔材等教學設備材料,支付教職工工資等營運資金。
(2)項目貸款。主要用于分院校建設、新校建設項目等。
(3)個人產品。主要用于教職工代發工資、信用卡,校園ATM、POS機鋪設。
(4)創新產品。主要用于重大資產購買融資租賃,民辦院校并購投行產品。
總之,我國教育行業發展迅速,但仍處于改革中階段,還應關注學齡人口的結構性變化、高考人數增減趨勢、高校畢業生就業和經濟結構調整對相關教育細分市場的影響,有針對性地提供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服務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