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向遠(山東工商學院經濟學院)
1.技術壁壘
技術性貿易壁壘,國家出于安全或其他因素考慮,設置一些限制性標準。在這些標準影響下,直接限制我國商品進口貿易的種類與數量。出口商品為了滿足技術標準,需要不斷優化生產工藝,造成商品成本增加,使得商品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喪失價格優勢。
2.環境壁壘
環境貿易壁壘,部分發達國家憑借先進技術水平,以法律形式限制國外產品進入國內,以保證國內產品的良好發展。內容較多,主要包括環境標準、綠色補貼、管理提體系等,這些內容都可是壁壘的主要組成部分。制定環境壁壘的國家,通過環境壁壘可以起到保護本國環境的目的。
3.社會壁壘
新時期這種影響下出現新的壁壘內容,將這部分內容統稱為社會壁壘,其特點以勞動者環境與生存權利為主。社會壁壘的存在限制我國勞動力的輸出,直接削弱勞動力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1.市場原因
中國國內企業的生產能力快速增長,同一行業的產品同質化、低檔化。大多數公司不能及時了解國外市場信息與此同時,由于市場需求的預測偏差,和盲目追求容量,在國內市場的需求,產品在國外市場立足,傾向于選擇降價競爭,甚至成為盲目競爭,直接影響企業效益。企業沒有正確估計國際市場的需求,沒有做市場調研和分析,導致國內市場競爭處于不利地位。
2.企業原因
一些從事國際貿易的企業缺乏創新能力,不重視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研發。同時,他們在這方面沒有投入足夠的資金,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缺乏高端的技術人才,使得自己的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
3.貿易環境
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使得很多相關企業受到影響,再如匯率變動、政策變化等,使得企業承擔高關稅,造成產品成本增加,企業智能提升產品價格,另外,國內市場需求的減弱使得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斷下降,不利于市場效益的提高。
(1)遏制產品出口總量。產品出口作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產品出口量直接影響到經濟發展速度。我國出口貿易主要對象國就是美國,美國市場主要為高新技術與服務產業,國內有著龐大的市場需求,對美國商品出口量遠超其他國家。但我國對美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商品為主,相關經濟措施得到實施,直接影響到我國產品出口。
(2)影響我國產品進口。國際經濟大形勢下,中國也相應的提升美國產品的進口關稅,主要增加農產品的關稅,這對我國產品進口產生負作用。以農業進口為例分析:美國農業早已實現機械化,且國內有著大面積耕地,這些優勢使得美國成為全球范圍內的農產品出口大國,提過提升關稅,使得農產品價格增加,整體下來體量龐大。2018年我國進口美國大豆1000萬噸,放在我國的話需要至少7.6億土地才能產出,這占到我國耕地紅線的30%以上,也就是說根本無法實現的。這根本就無法實現。如果經濟形勢加劇,對于我國產品進口產生影響不容忽視。
(3)影響產業結構轉型。國際貿易大環境不利因素阻礙我國產業結構轉型。過去很多年我國側重經濟發展,誘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如局部環境污染、水系統污染等。針對這種情況近年來我國已經意識到科學技術的重要性,這直接影響到我國高新產業發展。這都讓引起我國反思,降低高新產業對它國依賴,實現自主、獨立發展。
通過分析國際貿易形勢,全球經濟化大背景下對我國行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體現在多方面。
(1)農業行業受到影響。會促使我國農業板塊迅速發展,我國會綜合衡量選擇大豆、玉米等產業,調整國內相關產業的布局,提升相關產品的價格。但從長遠角度考慮,這對我國農業來說也是一個機遇,農業產業更容易找到自身的優勢,有效緩解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因此我們說對我國農業來說是一個機遇。
(2)高端制造業的影響。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鐵與工業機器人兩個產業受到較大影響。部分國家會選擇提升關稅方式控制我國設備進口,國家內部工業產業會選擇國產高端設備,有助于推動國內高端制造業的發展,我國工業制造基礎完善。同時,中國可以將高端設備零部件從其他國家進口,意味著零部件進口受到的影響較小。
(3)傳統制造業的影響。我國在傳統中低端制造業中占據著顯著優勢,但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本身中低端制造品利潤較低,這類產品市場競爭愈發激烈,不可能全額吸收增加的關稅,這意味著要將關稅轉移到產品價格上,使得產品價格增加,降低產品的競爭力,進而對產品市場占有率造成影響。同時,企業需要消費者承擔稅費,會造成小微企業面臨倒閉風險。需要傳統制造業盡快找到應對措施。
(4)影響石化行業的發展。我國對進口原油價格加收25%的關稅,意味著每桶原油價格上升。我國原油供應受到世界局勢的影響,如果出現征收原油關稅,會造成國內原油供應出現缺口,當出現這種情況后,會使得我國在國際原油采購時出現價格上升的情況。
1.重視發展成果,提升企業的國際地位
在新的經濟形勢下,國家之間的貿易聯系日益緊密,這是由參與國仍然不和諧區域貿易系統。新經濟形勢下要考慮不同國家的情況,保證我國進出口貿易環境的和諧,政府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國應該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和義務,提高貿易話語權。在當前新的經濟形勢下,綜合考慮國內市場環境,制定合理的戰略規劃。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需要完善貿易協定塑造和諧環境,提高自己的發言權和主動性。
(2)主動尋求國際合作,落實共同發展原則。新經濟形勢下國際貿易時面臨新的問題,全面落實互利共贏的原則,主動拓展市場并尋求更多的合作,實現推動自身發展的目的。
(3)做好各類貿易協定的簽署工作。為了確保參與國之間的友好交往在新的經濟形勢下,有必要積極簽署協議與目標國家和不斷提高大宗商品交易的規則,提供推動兩國貿易發展的便利條件,雙方共同努力將貿易壁壘消除,實現貿易正常化。
2.增強研發力度,提升產品市場競爭力
貿易壁壘存在的情況下,我國進出口貿易企業要選擇合適方式,增強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1)適當增加技術投入,優化產生生產結構。我國出口商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產業生產結構較為落后,很多核心技術需要從國外引進,使得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針對這種情況,進出口貿易企業要增加產品研發資金投入力度,主動開展技術交流工作。
(2)提升生產技術標準,與美國標準的對接。與發達國家技術標準相比,我國產品技術標準存在較大差距,這也是技術壁壘產生的主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要對技術規范體系進行完善,提升產品生產質量。
(3)出臺相關政府政策,鼓勵企業進行創新。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出臺政策,鼓勵企業技術創新,企業依據實際情況與需求創新管理方法,引入先進管理理念與方法,提升企業管理的效率,進而推動我國企業在國際范圍內的地位。
1.選擇合適結算貨幣
隨著國家綜合實力持續提升,人民幣在跨國貿易應用范圍也在擴大,國際貿易類企業經營活動進行時結算方式盡量選擇本幣,之所以這樣,跨國貿易企業大多建立在本國市場基礎上,即便出現本國貨幣匯率變化,企業也不需要考慮外匯風險問題,也就不需要考慮貨幣兌換問題。但需要面對的一個現實問題就是,世界范圍內原因使用人民幣結算的國家數量不多,尤其是大宗商品交易時一些商品輸出國企業不愿意使用人民幣結算,反而愿意選擇匯率穩定的美元或歐元結算,有效控制結算風險問題、又能保證貨幣的穩定性。具體交易時,中小企業結算貨幣選擇本幣,促進企業國際貿易企業抗風險能力的提升。
跨國類貿易進行時,需要企業對訂單進行全面考察,綜合衡量實際情況后選擇合適的支付方式。針對主要面對國際市場貿易的企業而言,基于合同參考控制外匯風險時提前或推遲支付時間,有效控制交易期間內匯率變化造成的損失。當交易合同生成后,企業提升自身金融市場的敏感性,企業需要高度關注本幣與外幣的匯率變化,當出現變化時及時采取調整方式,如提前支付錢款、推遲出港時間等,有效避免外匯風險問題。
2.建立健全外匯風險控制體系
現階段我國商品主要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結構體系不完善,缺少相應的核心技術,使得國際市場范圍上商品競爭力降低。對外貿易時增強產品技術含量水平,并主動尋求與其他的國家企業的合作。通常情況下,國際貿易商品種類較多,且涉及到各個行業,這就需要這對可能存在的外匯風險問題搭建控制體系,有效控制各類外匯風險。企業可以構建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做好風險質量控制工作。
同時,結合信息化技術推動財務信息化建設,但實際中信息化建設有效性不足,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不足。財務管理模式搭建時,要綜合考慮各方面情況,獲取相應的財務信息。進出口貿易時外匯風險較為常見,實際中的不可避免,要求財務人員綜合考慮實際情況,當出現外匯風險后可以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避免風險直接影響到企業效益。外匯風險的控制要結合企業情況,避免影響到企業長遠發展。
總之,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要強調要點工作,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根本原則,并在堅持這些原則的前提下達成協議,堅決反對國際貿易領域存在的脫鉤傾向,做好相應的反思工作,認真解讀國內外法律條款,做好相應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