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娜娜(山東現代學院)
近些年來,我國信息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的投入到了我國的各個領域之中,其技術的使用所發揮出的效用十分的顯著,其不但改變了人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還改善了當前我國教育學習等的方式。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必須要將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實踐整合在一起,達到一個高度融合的目的。*
現階段,我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開展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各類指標數值都在持續不間斷的增高,這就給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進步提供了幫助。目前,網絡的發展尤為迅猛,其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到了全國大中小學的教育之中,且互聯網的接入率已經由原本的百分之二十五上升到百分之九十,多媒體教室的比例數值更是翻倍的增長。我國開展大力構建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在該服務體系中,據統計,其注冊的用戶數量已經高達6800 萬人數,數字教育資源也開始過渡到全國互通的服務體系內。老師以及學生們的信息素養水平也開始在不斷地升高,目前我國大部分的職業院校老師、中小學老師等都已經開始參與到教育信息化培訓,學生們也開始使用信息技術去學習各類知識,其自身的學習意識以及學習能力都得到顯著化的提升。
現代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將教育改革發展當做教育信息化的主旨以及目標,并把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實踐較好的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整體。需要以應用為出發點,進行二者的融合,遵守應用驅動以及機制創新的原則,采取基礎建設的方式,構建出一個良好的應用環境狀態,采取教學、科研等的方式,進一步的拓展其實際的應用渠道,定期的開展培訓工作,使得其應用效能更好的展現出來,凸顯出產業界的效用。目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所取得的成就比較顯著,其主要是憑借機制創新的方式得到了發展。
教育現代化的發展需要依靠現代科技的力量,信息技術的使用會促進我國教育行業發展的進程,進而加速未來教育改革。
智能時代和信息時代的本質性差異比較明顯,信息時代主要針對的是物理,而智能時代主要針對的是生物,二者并不是處于同一個領域當中。信息改革包含以往的農業革命以及工業革命等,只有這樣其才可以更好的處理好人的體力等的問題,同時還能較好的提升人們自身的身體機能,同時擴展人們的腦力。信息技術也被稱之為工業革命的頂峰時期,人工智能也可以跨越這一頂峰。站在生物層面分析,智能是人和動物脫離的重要標識,人工智能的出現會引發二次革命。
經過調查可以了解到,未來的職業當中,人工智能所具備的替代效用極強,可能性也比較高。在眾多的職業當中,依次進行排列,教育職業會處于靠后的位置,所以老師被代替的可能性比較小,這就表明了教育行業具有較強的特殊性質,機器是無法對老師進行代替的。但是就人工智能深度層面分析考量,那么其可能產生的變化就會十分的明顯。如果智能化進一步的發展,那么其就會演變成為個性化,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狀況。據此可以推測出,若其如同智能助理一般,其高度集成以及個性化較為明顯,那么老師的隊伍實際所面臨的景象將會不可預計,可能會出現老師被代替的現象,這種代替的現象并不是絕對的,人機結合的可能性會比較高,這類結構的教育將會是未來我國教育發展的重要形態。
目前,日本已經開始進行遷移學習的研究工作,機器由一個領域遷移到另一個領域當中,在其新的領域當中,可以節省下大量的時間,減少大規模的數據訓練,僅僅需要小部分的數據信息,就可以讓其達到成才的目的,整體的學習效率也會得到顯著性的提升。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思考的未來教育問題比較多,要正確的認知人工智能,探究人工智能的重要價值,利用人工智能改變固化的思維形式,同時開拓人們的視野思維。
若機器可以進行思考,那么應當如何去培養學生?培養學生們具有何種的能力呢?
首先,要培養學生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始終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能力。當代社會生活的節奏較快,知識更新的速度迅猛,社會變化萬千,機器也開始具有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若學生們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那么其學生是根本無法較好的去適應智能化時代的發展的。其次,要培養學生們提出問題的能力,機器會提出一些較為簡化的問題,其在短時間內是不能取代人提出難度較高且層次校審的問題,特別是受到好奇心等驅動的問題。再次,要培養學生們的人際交往能力,機器和機器之間的交往主要是借助機器的語言,人際交往的重心就在于其對于自身情緒的掌控以及其對于他人情感的掌控。第四,培養學生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創新思維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方法論的創新層面,這種機器學習的新方式以及規則都是人為制定的,其想超越自我的難度會比較高。最后,要培養學生們謀劃未來的能力,使得現實和未來之間的杠桿可以保持一種良好的平衡狀態,更好的去體現人類的智慧,較好的處理各類的問題,給其提供相應的服務,精確的判斷其未來。
網絡教育和網上教育的本質不同,其并不是在線教育,也不是遠程教育。遠程教育取代網絡教育是一種錯誤的認知,遠程教育是網絡教育中的細小部分。網絡教育主要是借助網絡,并以網絡為前提條件所開展的網絡化教育工作,一些網絡教育的形式可以是面對面的,也可是近距離的。采取智能技術,使得人才培養模式發展速度變得更快,改革教學方法,創建交互式學習等各類新型的教學系統,大力開展校園智能化的建設工作,同時還需要推動人工智能的使用,拓展其實際的使用范圍,讓其達到全流程使用的目的。構建立體化的綜合教學場所,并以在線學習教育平臺為基準,補充完整教育分析體系的內容,要以學習人員為重心,創設教育環境,保障教育服務工作開展的精準性,對日常教育以及終身教育進行定制化的處理。我國在其時代發展背景下,構建了專門化的資助渠道,使得生命科學可以和人文社會科學更好的融合在一起,借助自然科學的形式開展教育的研究工作。想要進一步的貫徹并落實黨的精神,我國的教育部門就應當推行教育信息化2.0 行動計劃,及時的升級并轉段教育信息化,把教育外生變量引入到其中,同時讓信息化演變成為教育的內生變量。教育信息化2.0 要力爭實現“三個轉變”:一是從教育專用資源向教育大資源轉變,二是從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向提升其信息素養轉變,三是從融合應用發展向創新發展轉變,從而構建“互聯網+”條件下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探索信息時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現階段,我國還并沒有深刻的認知到人工智能對于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影響,且其所產生的影響較為微弱。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我們必須要秉持著主動求變應變的態度,直面應對挑戰,共同參與并推動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進程。人工智能在未來我國教育中占據著很大的地位,人工智能的使用有效的改變了我國教育的時空場景以及實際的供給狀態,讓其教育更具個性化以及多元化的特性,成為當代我國最為強大的生產工具,讓教育系統維持一種良好的平衡狀態,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