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國寧,張映輝
電子商務,是依賴于互聯網的發展,從而進行銷售與運轉的貿易活動,消費行為不再受到時間和空間的約束。{1}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和通信技術的進步,電子商務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近年電子商務的發展現狀及需繼續發展的動力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貧困鄉村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貧困鄉村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才的增加,貧困鄉村的電子商務以一種新的商業業態改變著貧困鄉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很多勞動農民被解放出來從事經濟效益更高的工作,貧困鄉村的生產形式變得更加的集約化、專業化和科學化。
2018全國貧困鄉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37萬億元,同比增加30.4%,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2305億元,同比增長33.8%,貧困鄉村電子商務迅速發展。2018年,電子商務進貧困鄉村綜合示范新增238個國家級貧困縣,覆蓋率達88.6%。
現在的貧困鄉村經濟整體雖有所提升,但是大量的貧困鄉村依然貧困落后,其很大的原因便是延續著傳統落后的生產方式,沒有發現或合理的利用自己的優勢資源,沒有因地制宜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沒有打開市場、擴大市場加大和外界的合作、聯系,為響應國家精準扶貧的政策方針,須做到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電子商務加貧困鄉村扶貧的模式是一個值得探索的道路。
電子商務在貧困鄉村的發展正好可以打破這一僵局,首先可以通過宣傳讓全國了解到貧困鄉村的產品,其次可以物流實現鄉與城、鄉與鄉的商品流通,其過程中還有中間商進行加工、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增加就業崗位,在這個新興的生產鏈之中,自然便產生了幾個不同的環節。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這些環節來營造一個共贏的生態系統,進而起到良性的循環,借以達到真正的脫貧致富。
貧困,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可以說,貧困首先是一種物質生活的狀態,但貧困又絕非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物質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結構問題。{3}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消除貧困人口,讓貧困地區的人們脫貧摘帽是至關重要的課題。而本文所指貧困地區均指貧困鄉村,據國家統計局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全國貧困鄉村貧困人口1660萬,比上年減少1368萬人;貧困發生率1.7%,比上年減少1.4個百分點,主要集中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在扶貧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之時,仍不可忽略的是,仍舊有1660萬的貧困人口等待脫貧摘帽。
眾所周知,扶貧一向是世界性難題。對于扶貧,不能一刀切,即金發放扶貧的方式這一被實踐證明的失敗做法。導致鄉村人口貧困的原因有很多,如天災等不可抗力,人禍等非主觀因素,扶貧的目標不是簡單的經濟脫貧,而是讓貧困農民有長遠穩健的未來收入,細水長流,才能實現真正的脫貧。隨著農業稅的取消,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減輕農民負擔,但應加大經濟補貼,同時引導貧困地區農民進入市場創業。
基于對貧困鄉村的認識與了解,筆者認為,貧困鄉村的驅動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技術和思維:在貧困鄉村僵化的思維、單一的種植、養殖方式讓他們僅僅局限于生產一些生活最基本的東西,其目的便是自給自足,他們缺乏相應的職業技術教育、缺少優化利用現有資源來擴寬經濟收入來源的的思維,這也是經濟結構單一、資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和經濟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
基礎設施:大量貧困鄉村的基建仍十分滯后,交通、網絡、水電供應、教育醫療、公共設施服務等供應的齊全程度很大程度上便決定了當地的發展動力和前景。基礎設施的落后導致了貧困鄉村大量勞動力的流失、降低商人們的投資需求。
政府的支持和引導:很多貧困鄉村的現狀是缺乏清晰合理的發展規劃和思路,導致沒有突出的產業帶動經濟發展,優勢產業不突出,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沒有相應的產業扶持政策。
扶貧生態鏈,指基于大數據及互聯網技術,發展集生產,銷售,服務為一體的扶貧生態產業鏈,旨在增進貧困農民再就業、促進生產發展,推動脫貧。
在貧困鄉村中,土地是生產的基礎,是很多貧困鄉村賴以生存的寄托。筆者認為,應根據當地實際條件,如氣候條件、土地條件、距離市場遠近等,因地制宜種植經濟作物,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大數據,與市場建立快速有效的市場信息對接機制,讓農民及時了解市場動態,增強農民預防市場風險的能力;以當地農民為基礎,聯合投資建設加工廠、合理劃分股權、集體決策經營、采取加入扶貧推廣計劃以及線上線下推廣的銷售方式,以興辦食品加工廠的形式,減少積壓糧食的儲存,同時提高農作物的經濟附加值,而且充分了利用當地的閑置勞動力,增加了工作崗位。眾所周知,大部分貧困鄉村處于我國中西部地區,也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統工藝品、獨特的文化,如壯族繡球、新疆地毯,如火把節、摔跤節等,因此,一方面可開設手工藝工廠,通過聚集這些有特色文化和手工藝的人,發展文化型的產業,然后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將這些手工藝品流入市場,這樣不僅可以增加當地農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以此為契機發展旅游業,同時充分發揚當地優秀傳統文化,讓外界的人更加的了解當地特色的手工藝文化和民族文化,典型的例子是位于遵義的吉他制造之鄉正安便是充分有效地結合了當地的手工藝和特色文化,不僅增加了吉他的銷售量而且還吸引了大量的外地游客,促進了旅游產業的發展。
在綜合闡述生產環節后,接下來便是銷售環節,銷售,是實現產品到消費者的關鍵一躍,能否成功關系著貧困農民能否順利增加收入。打響綠色加扶貧的口號吸引消費者,充分利用農村的自然地理優勢,生產經濟效益較高的產品,采取高效的銷售模式擴寬銷路,這是農村經濟增長的必要環節。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農產品—市場這一模式是最普遍的模式,即生產的農產品直接運輸到就近市場并進行銷售。這種模式通常存在著巨大的風險,大量的農產品造成積壓沒能及時銷售,造成了農產品發生腐爛、貶值等風險,這不僅有可能造成虧損,還嚴重打擊了農民生產信心。筆者看來,要解決銷售的問題,應該采取多種銷路方式,如與當地學校、機關等合作定點供應新鮮時蔬、水果等方式,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這不僅能減少農產品的積壓,還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充分聯動政府、貧困鄉村、企業三方聯動,簽訂合作協議,政府做好完善交通、網絡通信等基礎設施、組織專家人才下鄉指導、政策吸引扶持等服務;農村集體合伙制企業做好在盈利的同時讓更的貧困人民找到找到工作、提高收入、增加幸福感的服務,與此同時,成立電商合作社,利用互聯網技術進行專業的銷售與服務,引進物流公司進行設點進行物流中轉與運輸,充分提高服務質量與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形成集群效應,促進農民二次就業及第三產業在貧困鄉村的縱深發展。
以電子商務構建鄉村扶貧生態鏈,可以最大化的利用資源,從各個環節出發、環環相扣以達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同時可以增加貧困農民再就業、自主創業,提高農民收入,通過這樣的良性循環,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因地制宜加的前提下,電子商務之下的鄉村扶貧生態鏈能夠對我國打贏扶貧攻堅戰提供可借鑒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