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蕾 王博(長春大學旅游學院)
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仔細閱讀我們可以發現,在樣本公司發布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絕大部分是在用文字對事項進行報告,有的企業會加入少量圖畫、表格、圖表或其他樣式作為附注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補充說明。在通篇報告里我們可以發現,企業尚未對應該擔受的社會責任會計狀況運用明確的會計方法以量化數據對企業外部進行如實告知,尤其在對員工工作培訓、尋求資源再次利用、對環境污染進行保護等方面披露的量化數據不大。
以四川某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來看,在其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里只可以看到:公司管理層決定向企業所有者發放折合成含稅價格為2.67億元人民幣的股利;公司已經上繳2.2億元人民幣的所得稅;已經實際繳納0.94億元的營業稅及附加;在2016年企業為爆發泥石流災害的受災地區,籌得了3.81萬元善款,其他部分卻都使用了定性描述的方式,如在員工方面、生態保護對社區經濟進行開發方面。
在某股份有限公司報送的全部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中我們可以發覺到這篇報告里只有三處出現了定量信息,第一個數字信息是對股利發放概況里的股東所負擔的責任部分作了數據披露;第二個數字信息是對企業開辦298場大型會議,參與會議的24000人,以這兩點在員工權益方面做了披露;第三個數字信息是為地震籌得善款1400萬元作了披露。至于企業其他情況則進行了定性信息加以描述。將兩者結合來看,兩家企業共同點都是僅對幾處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量化披露,其他方面大部分是以定性披露方式加以描述的。
這兩家不僅僅是個例,樣本中大多數公司也同樣使用這種類似的披露方式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披露的。換句話說,也就是65%以上的公司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方式依舊是將文字表述作為主要披露形式,在信息中只能看到很少的量化數據,也就是缺乏足夠具有說服力的數據作為可靠依據。
從公司披露出來的社會責任報告來看,只有幾家公司在社會公益事業的貢獻方面、對國家進行稅收繳款方面做出了定量數據披露,但是所披露的這些數據較大部分是從公司財務報告上直接抄寫下來的,這些數據也僅僅起到了微乎其微的敘述效果。因為沒有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采用會計處理方法進行加工處理形成的數據,也沒有將社會責任會計信息與披露體系進行完美整合,造成了現在很少有公司愿意將企業各方面的社會責任會計指標進行詳細披露形成具有說服力的數據寫入社會責任報告中。
通過成立于1997年的全球報告倡議組織發布的題為《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中我們可以觀察到,對已經發布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應該包含如要向大眾告知的企業所需繳納的罰款金額數量、企業被大眾投訴數量等等諸如此類的反面信息。但是將報告從頭到尾仔細閱讀后發現,企業進行詳細敘述的基本上都是能給企業帶來好處的正面信息,企業不去對真實存在的、可能會給企業帶來不利影響的相關情況進行披露。
以樣本中鋼鐵企業為例,18份社會責任報告在以3年為期限發生的突發事件中,卻只有6個企業將反面信息寫進公司本年度社會責任報告里。余下的上市公司卻在對企業好的方面進行大篇幅描述,對企業真實存在的不利信息閉口不談。
迄今為止,我國當前披露的基本上都是沒有通過獨立第三方校驗就直接進行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像某些公司就還未對社會責任報告聘請獨立的第三方校驗后就直接進行了發布,這種做法從現實意義上來講,極大的削弱了企業外部對所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的信任度。通過研究發現,在本文進行研究的326家樣本公司里,將自身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自覺自愿的聘請第三方校驗的僅僅唯有24家上市公司實行這樣的舉措,以數學算法來說僅占研究樣本總量的7.36%。以當下這種情況來講,自覺實行第三方獨立鑒證進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校驗的企業數量還是不夠可觀的,這也讓我們對企業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真實程度和可靠程度產生了一定懷疑,完全不能夠像財務報告一樣獲得利益相關者的足夠信任。
以企業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形式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一部分上市公司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時參照了可持續發展指南(G3)、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等指南,如2016年有6家社會責任報告參照了《深交所指引》,占比1.84%;有5家參照了《可持續發展報告》,占比1.53%,因尚未出臺企業明確需要統一依據的具體會計信息披露準則,這些上市公司也只是將指南作為參考來使用,多數公司卻依舊因為缺少一致限定,披露內容、披露的細致水平并不一致,甚至還有5家公司根據企業自身情況肆意的進行編輯。
以安陽鋼鐵和方大特鋼發布的2016年社會責任報告為例,安陽鋼鐵對公司概況、經營效果、員工權益、改善產品品質、達到客戶要求、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這6個方面進行相關事項的闡述,在方大特鋼所披露的社會責任報告里將公司概況、經營成果、促進循環再利用經濟、社會可再生能源、生態循環事業4個層面進行了描述,但是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這兩家公司出具的相關指標要素也有所不同。進行仔細研究可以看出,造成各家企業披露差異較大是由于企業選取的報告模式依據各不相同導致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喪失了可比性功能,由此也為信息使用者獲取所用信息提高了一定的難度。
一方面,社會責任會計運用的會計處理方法在確認、計量和報告等層面上與傳統觀念中的會計處理方式并不完全相同,將兩者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社會責任會計的處理難度要遠遠大于傳統觀念中的會計。傳統觀念上的會計理論基本計量假設里運用的是貨幣計量假設,這種假設是將所有的交易或事項均用貨幣這種計量方式加以測量并報告。與傳統會計所觸及內容不同的是,社會責任會計面對的計量客體往往夾雜著復雜、范圍廣的特點,它不但包含著傳統意義上的財務方面的信息,而且還涵蓋著環境治理、生態保護、職工權益等多個層面,這些領域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確實很難依靠貨幣得以精確計算出具體數據。
另一方面,在我國上市公司在依據其公布的社會責任報告上記載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來看,很多上市公司都會遭遇信息搜集的困難的問題,即有些上市公司缺少相關統計數據,而有些上市公司各部門面臨協調困難的窘境會發生數據不同的情況。披露該信息將會耗用人力、物力和財力,這些問題都直接間接的導致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編制的時間和編制成本有所增加,交易成本也隨之增加,所以造成量化指標少甚至為節省人力、物力和財力,不進行相關指標的量化工作,這也促使各家上市公司不主動反映公司現狀。
一方面,依目前形勢來看,我國還未針對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踐行情況做出硬性明確要求。對企業所公開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會波及到企業形象以及未來發展,自覺自愿的為利益相關者提供詳實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企業數量還是不夠可觀的。即使能夠做到自覺自愿的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也都是選擇一些有利于提升公眾形象的信息進行披露。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尚未出臺或制定出強制性的約束機制,以至于出現企業現有的披露意識薄弱和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執行情況很差的情況。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我國尚未對這種混亂現象實行監管,懲處力度也不大,也未有具體的強制性規定加以約束。
另一方面,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可以增加股東期盼已久的財富,進而滿足其長久以來的利益追求。所以,尋求利潤的最大產值成為企業唯一的進取目標。這也造成了企業只愿對能夠促進企業往更好的方向上邁進,對企業發生的積極正面消息進行大手筆的描述,在內容上也更傾向于在企業為社會公益做出的努力,支持社區發展方面、積極繳納國家稅款方面披露的更為詳細。對企業真實發生的經營不善導致的年年虧損、在生產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傷亡事故、環境部門下發的環境污染的處罰通告、對消費者購買的不合格產品發生侵權行為信息極少公開甚至不去公開,企業總是以一種消極僥幸的心理妄想可以渾水摸魚逃避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而回避負面信息不進行披露。
在樣本公司中,有很多企業發布的社會責任報告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強制要求進行獨立的第三方鑒證后披露的,這表明,我國的一些企業還沒有進行觀念的及時轉變,仍然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企業的根本目標,并不尋求采取獨的立第三方鑒證后得到的企業真實效應,甚至忽視了對公眾應承擔的真實、可靠的責任,同時也缺少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必要性的深刻理解。絕大多數企業在形成社會責任會計報告后,經公司經理簽名后即刻對外報出,這種不負責的態度和做法,損害了企業的利益相關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辜負了社會公眾以及政府及其監管部門的期待。
當前我國上市公司披露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內容還處于參差不齊、雜亂無章的狀態,經研究分析發現是由于缺乏明確具體的披露準則,導致我國目前缺少能夠作為準確依據來進行制定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指導標準。就是因為無法落實這種指導標準,導致我國上市公司在披露社會責任報告的內容和形式上各有不同,不能夠完全統一。有的企業是依照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引設計填制社會責任報告,有的企業是依照滬深兩市證交所下發的社會責任指引編制社會責任報告,還有的企業是借鑒行業協會發布的準則作為編寫依據,更有企業按著自己公司章程設計社會責任報告編制內容。就是由于各個參考指引之間喪失協調性,從而致使企業發生公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形式繁雜,報告之間喪失指標可比性。正因如此,我國更需要盡快建立一套統一的披露準則來對企業公布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統一,從根本上讓社會責任報告具有實質性作用。
為了徹底根治我國上市公司出現的量化數據少的情況,第一種方法是,我們可以在公司成立社會責任管理部門來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專項管理,使社會責任數據搜集、整理、數據分析和計量工作更有準對性。該部門還可以自行創建社會責任信息數據庫,將計算出的數額與數據庫進行比對,還可以創建社會責任報告信息統計分析系統,以電腦運算配合精確分析,這樣會比人為推算更為精確。同時在數據搜集過程中,要隨時與其他相關部門進行交流、協調配合,確保在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發布的整個過程里不會因為社會責任報告數據搜集人員搜集到的信息過于匱乏,如若再不依靠其他部門進行相互配合,信息的完整性也有待考證。同時也只有充分調動各個部門的積極性,強化社會責任披露意識,才能降低踐行社會責任過程里發生的失誤。同時要在上市公司對自身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公開發布時,勇于承認在社會責任披露過程里的不足或失誤,坦率的表達出來,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不能泛泛而談,才會達到理想狀態。其二,也可在采用建立公司社會責任管理機制的方式,配備專業人才加強管理,并引進相關研究人士進行更為精準的會計方法研究或運用已有的專業、具有公信力的權威會計處理方法及經驗進行處理從而形成精確有效的數據。
時至今日,針對現階段我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效果來看,上市公司將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填寫的自身內容信息并不全面,其中對企業真實存在的不良信息很少表達,這些問題的出現都說明了只有在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對企業進行約束和整改,才能保證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正常披露。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我國要加快建立一套完整的用以規范公司日常生產經營做法的信息披露法律法規,必須要依照國家制定的行業規范要求去實行。截至到今日,我國也曾下發過如《公司法》《深交所指引》《上交所指引》諸如此類的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已頒布的法規和規范性文件,也曾促進過我國開展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發展,但依我國經濟越來越快速發展的態勢,截至到今日,我國已經頒布過的且與社會責任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內容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可以作為指引的文件中,還未有新的法律規定對當今形勢下的公司必須披露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責任做出強有力的硬性規定,更沒有能夠有效制約的法律法規。在發生公司的經營利益和承擔社會責任相矛盾時,公司就會將自己利益放在第一的位置上,從而忽視或不去自覺履行企業應該披露的社會會計信息的社會責任。
為了實現我國政府對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工作制定的遠大目標,我國必須制定出一套與我國國情相適應同時還可以規范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執行工作的法律制度,將企業必須要公布的社會責任報告內容、時間、方法以及編寫的相關計劃以法律條文進行明確公示,在這期間,制定一套明清晰的獎懲規定,以明確獎懲規則,多加贊揚那些可以自愿執行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公司;對那些刻意進行隱瞞或隱瞞真實信息披露的公司做出相應的懲罰。
現如今,只有具有自覺性的企業才會將承擔并公布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的任務放在首位。因此,為規范企業都可以自覺自愿的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進行披露,進一步培養并提升企業和利益相關者的社會責任思想意識,就成了當下越來越緊要的工作。在此過程中,企業自身需要正確理解進行獨立第三方鑒證工作的意義以及重要性,行業協會也要加強開展進行第三方鑒證的培訓會議,宣傳進行第三方獨立鑒證的好處,以使企業明白并及時開展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獨立第三方鑒證工作,這種做法可以提升企業在社會公眾中的整體形象,也可能會因為這種積極的做法贏得政府或其監管部門的積極關注與大力贊賞,由此也會產生正面效應,帶動更多未進行獨立第三方的企業自覺、自愿的展開披露工作,這樣積極的做法會帶動整個行業的更好的發展,由此產生積極地公眾效應,贏得大眾更多的信賴,企業業績也會因此提升,取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迄今為止,我國還未能建成一系列能夠對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狀況起到規范、整頓作用的相關準則。在這種不規范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呈現出一種參差不齊的狀態,情況較為雜亂,在企業公布的內容和樣式上也各有各的披露方法。在社會責任會計報告中,敘述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缺少可比性,才致使社會責任會計信息使用者無法有效地利用信息做出相應的決策。出于這種情況,我國要以更為嚴格的態度與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加大對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不規范情況的整改力度,對社會責任報告中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內容出臺更為明確的參照依據,這要求我國加快創建出能夠滿足我國企業可以進行統一披露的社會責任披露的準則。在建立過程中,為了使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工作可以與國際相適應,我們要不斷的挖掘國外先進思想的精髓,并將我國國情融入其中,建設出一套適合于我國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發展狀況的披露準則。
綜上所述,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披露在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對上市公司的社會地位、企業形象都會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如何改變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數據不充分、不落實對社會責任會計信息負面信息進行披露、企業自愿進行第三方鑒證披露的企業數量較少、社會責任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不規范等方面都時時刻刻的在影響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會計信息的可靠程度,也由此直接影響著利益相關者的各項經營決策。完善我國社會責任會計體系,是我國面臨的重要任務之一,只有從根本上穩扎穩打,建設出一套具有較高可實施性的制度,才能解決我國企業面對的現實問題。因此,上市公司應重視所出具的社會責任會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