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雪來(南寧師范大學)
領導者,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須以強勁機構及人才資源為基礎。我國公共機構在人事制度方面從未停止改善腳步,如頒發(fā)《公務員法》。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具有公共服務性、受托代理性、績效模糊性和高“張力效應”等特點。伴隨全面深化改革,其中的不足與缺陷慢慢浮出,如公職人員缺乏足夠主觀能動性等。[1]人事管理進行全面深化改革,存在一定缺陷,正確認識并解決才能實現人力資源的人才開發(fā)與管理,這是人事管理實施改革建設的導向。
人力資源的開發(fā)管理,不僅是促使知識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基礎,更是相關資源能否完全開發(fā)利用的核心所在。[2]公共部門是國家授權的專屬國家機構,對社會公共事務實施直接管理,其目標皆以公民利益出發(fā),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或公共管理。主要成員是國家政府組織及國企企業(yè)的在職人員,如公務員等。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開發(fā)與管理,其目的是為適應國家部門職位所需,對公職人員進行相關知識技能的培訓,全面提升公職人員專業(yè)能力,實現自身價值與組織目標的雙向共同發(fā)展。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效能轉換包含三因素:
(1)知識素質水平:這是人力資源效能轉化的核心,包含知識專業(yè)水平的度以及生產力轉換的能效度。[3]人力資源理念認為,知識素質水平屬于動態(tài)變化,其知識的度量及效能轉化是不斷學習來獲取,可以逐漸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人力資本。
(2)組織保障:是人力資源學習及轉換方向的重要聚集地以及人才涅槃地。主要為人才提供提升場地及組織舞臺,為人才進行正確導向,并提供適應的條件與機會,最大的提升人才的效能轉化。
(3)激勵制度:主要是通過建設適應相當的獎勵制度,為人才的前進進行激勵,以此實現人才發(fā)展價值與組織利益所需的雙向發(fā)展。
管理模式是基于管理理念實施表現的。[4]我國公共部門對于人事制度管理方面較為傳統,較為注重管理卻輕視了開發(fā),對人才的主觀能動性不夠重視,是因為“官本位”思想的存在。這種思想使大部分公職人員不以人民、事實、法則為基礎,而是以上為主,這使得其工作處理手段存在許多缺陷與零透明,資質水平以輩區(qū)分等現象越發(fā)顯著,出現了“人浮于事”的現狀,這不僅降低了工作效率,更不利于服務型政府的創(chuàng)建和服務職能的發(fā)揮。
激勵機制是人力資源效能轉換的核心所在,即“核心驅動力”。[5]“驅動力”的缺陷是公共部門不可忽視的問題,表現:①權力激勵缺乏,大部分職位存在終身性,“論資排輩”及不科學的用人儲備,使權利難以提升;②物質激勵缺乏。因公職人員的福利待遇與職務相關,職位高而待遇高,但高職位空缺少,故靠提升職位實現物質激勵難;③情感激勵不足。目前公共領導執(zhí)事為金字塔式,對員工采用命令式,使得上下級溝通少,情感弱。其情感激勵很難產生“內激勵”。
人力資源的效能轉換是為實現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學習與培訓必不可少,是組織保障。[6]我國公共部門對人力資源實施培訓,缺乏足夠重視,過于表面而忽視了內容,方法和對象固定,培訓效果不顯著。培訓前未進行培訓需求的分析,難以按需施教和分層培訓,而培訓內容側重思想政治方面,缺乏全面系統的專業(yè)培訓,培訓形式通常“課堂講授”,很少用“案例分析法”“研討法”等,缺乏對培訓質量的評估,長此以往毫無改進和完善。
在組織行為中,領導者時間和精力有限,很難和所有成員建立良好關系,只會和少部分成員形成高質量關系。領導不僅向該部分人提供滿意的薪酬和獎勵,還會給予關懷、聲譽和友誼,他們感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并會滿意回報,二者相互信任、互相依賴,形成高交換關系。反之,領導與其他成員存在低質量關系,領導向其提供的僅是合同約定的薪酬、獎金等,相應他們也只會付出必要的工作,雙方并未建立信任的往來關系,在工作中處于被動地位。
現代人力資源基于“以人為本”理念,將人力看作第一資本,改變了傳統的人事管理方式,能消除“官本位”思想,重事又重人?,F代人力資源管理,在工作方面注重員工的積極性及創(chuàng)新能力。加強人力投資,應做到尊重員工、關心員工以及發(fā)展員工,主動為員工提供自我提升和表現的舞臺,全面實施系統開放性管理,實現員工自身價值與組織雙向發(fā)展,保障人力資源可持續(xù)升值。只有把“以人為本”這個根本要求貫穿并融入到公共部門的經營和管理中,創(chuàng)造出和諧的工作環(huán)境,才能激發(fā)員工的無限活力。
根據激勵理論,可從權利、物質、精神三方激勵著手。第一授權的適當性。給員工多些適當的授權,提升其責任心與擔當,加強員工的自主管理能力,通過給予公職人員適當授權與信任提升其工作態(tài)度與效率;第二改善福利。可加強績效獎勵的比率,對表現優(yōu)異的員工實施二重激勵,激發(fā)更高的工作熱情和態(tài)度,成為榜樣;第三精神激勵。對表現優(yōu)異的公職人員冠上各種榮譽稱號,并給予獎勵特權,使之更具含金量,樹立先進典型等氛圍。另外可構建上下級交流及反饋機制。讓內部組織結構“扁平化”管理,提升員工幸福感,確保信息順利溝通和反饋。
培訓才能使人力資源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公共部門對公職人員的能力提升充當主導角色。加強培訓的能效度和系統性。以人力資源開發(fā)為基,以效能培訓理念為輔;根據不同人員分層培訓,建設針對性培訓課程。教學方法應注重現代化,如“研討法”,增設培訓測評,對培訓前后分別評測;增強培訓的約束意識。我國《干部教育培訓工作條例(試行)》中明確指出:國家政府部門人員進行干部任職考核,其考核評測應以教育培訓為主體。公共部門可為干部培訓及干部管理工作增設考核機制,將培訓評測加入干部晉升等考核中,加強領導年度考核對教育培訓的重視力度,使其成為考核主體,以此增強員工的效能感,以往研究發(fā)現,高自我效能感有利于促進員工的創(chuàng)新行為。
LMX理論為領導-成員交換理論,由葛倫等人于1976年提出。LMX理論指領導和員工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影響模式,當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和資源,另一方會提供等價事物交換。[7]由該理論得出,領導對下屬關系有差別。在組織內部領導與員工存在高低質量的交換關系,前者是勞動關系加人際關系,后者以勞動契約為基礎。首先,維護良好的正式管理關系。據LMX理論,領導和成員之間包含“圈內人”高質量的交換關系和“圈外人”低質量的交換關系。良好的上下級管理關系是正常運行的基石;其次,縮小“圈內人”與“圈外人”的界限?!叭热恕苯粨Q質量高,提供的資源也多,“圈外人”交換質量低,提供的資源較少。如果領導給予“圈外人”很少的尊重和信任,可能會挫傷其積極性與自尊心,難以開展工作。應盡可能縮小差距,給予充分的尊重,讓員工有歸屬感。還需了解員工的個性差異,按需激勵??筛鶕煌瑐€性、不同崗位,匹配合適的工作性質和實際需求,提升員工的歸屬感,同時和核心員工保持高質量交換關系,在不違反制度前提下給予更多情感關懷,保持核心員工的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