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麗麗


[摘要] 目的 探討手法復位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耳石癥患者的作用。方法 方便選取該院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耳石癥患者102例分為兩組,觀察組(n=52)進行手法復位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對照組(n=50)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觀察相關指標的變化、治療效果,并統計復發情況。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BBS評分為(51.03±2.33)分高于對照組的(43.64±3.14)分(t=13.534,P=0.000);VSI評分(34.13±3.03)分高于對照組的(27.61±3.14)分(t=10.672,P=0.000);治療有效率為96.16%高于對照組的80.00%(χ2=6.408,P=0.011);復發率為5.77%低于對照組的20.00%(χ2=4.642,P=0.031)。結論 耳石癥患者應用手法復位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能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有效緩解患者眩暈癥狀。
[關鍵詞] 耳石癥;手法復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效果
[中圖分類號] R76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9)09(c)-003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mesylate on patients with otolith. Methods 102 patients with otolithic disease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7 to May 2018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observation group(n=52) was convenient treated with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mesylate tablets, and the control group(n=50) was given methanesulfonic acid hestatin tablets treatment, observation of changes in related indicators, treatment effects, and statistics of recurrence.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BBS scor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1.03±2.33)point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43.64±3.14)points(t=13.534, P=0.000); the VSI score (34.13±3.03)poi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27.61±3.14)points(t=10.672, P=0.000); 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 rate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16%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80.00%(χ2=6.408, P=0.011); the recurrence rate was 5.77%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20.00%(χ2=4.642, P=0.031).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otolithic patients with manual reduction combined with betahistine mesylate tablets can improv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patients and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vertigo.
[Key words] Otolith; Manipulative reduction; Betahistine mesylate tablets; Effect
耳石癥又稱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導致臨床眩暈常見的疾病原因。正常情況下,耳石附著于耳石膜上,當耳石脫落后進入內耳,在內淋巴液體中游走,人體在進行體位變換時,半規管隨之發生位置變化,耳石隨液體流動而進行位置變換,刺激半規管的毛細胞,致使出現明顯的眩暈癥狀[1]。眩暈癥狀維持時間較短,可為幾秒或數分鐘,癥狀程度可呈多樣化,即可加重又可能緩解,病程長短不一[2]。因耳石癥病因、癥狀等特點,可涉及神經內科、耳鼻喉科等相關科室,其治療手段較多,該研究以該院在2017年1月—2018年5月的10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旨在探討耳石癥應用手法復位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所有觀察對象均方便選自該院收治的耳石癥患者,根據計算機隨機化原則分為兩組。
觀察組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年齡30~76歲,平均年齡(58.32±12.03)歲;其中,15例水平半規管管結石癥,7例嵴帽結石癥,30例半規管管結石癥。
對照組50例,其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31~77歲,平均年齡(57.28±12.01)歲;其中,13例水平半規管管結石癥,9例嵴帽結石癥,28例半規管管結石癥。
入選標準:①均診斷為耳石癥;②均有不同程度的眩暈表現;③患者及其家屬對該研究知情同意;④經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排除標準:①主觀性頭暈;②其他原因導致的眩暈者;③突發性耳聾;④既往聽力障礙。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年齡、性別、疾病類型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國藥準字H20040130)12 mg/次,口服,頻次為3次/d。
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手法復位治療。①與患者進行手法復位的操作過程及其注意事項的說明;準備好急救物品及藥品。②水平半規管患者進行Barbecue復位,患者坐位,協助患者進行迅速平臥位,頭向健側轉90°,隨后軀干向健側翻轉,患者面部朝下;繼續向健側更換臥位變為患側臥位,坐立。在操作過程中,每次翻轉在患者眼震消失后60 s再進行[3]。③嵴帽結石癥復位:坐位,背部、頭部挺直,迅速向患側側臥,停留60 s,頭迅速向上旋轉,角度為45°,停留1~2 min,緩慢坐立,繼續Barbecue復位[4]。④半規管管結石Epley復位:進行Dix-Hallpike試驗,在完成后患者頭部向健側轉90°,眼震出現,頭部及軀干繼續向下轉90°,臉部向下,健側臥位,耳石遷移,緩慢坐立。在變換臥位時,每個體位保持1 min,眩暈消失后進行下一動作[5]。手法復位結束后,2 h內不能進行頭部的劇烈搖動,夜間睡眠時,墊高枕頭,睡姿為平臥。
兩組患者用藥時間為90 d,隨訪時間為6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對比相關指標的變化:Berg平衡量表(BBS)評價患者的平衡能力,共14項指令,每項分為5個維度,分別為0~4分,正向計分,得分范圍0~56分,分數越高患者的平衡能力越好。前庭癥狀指數(VSI)協同評價患者平衡能力,分數越高,患者失衡癥狀越輕微。
②比較治療效果,效果評價[6]:顯效:眩暈等相關癥狀消失或者明顯改善;有效:眩暈等相關癥狀較治療前緩解;無效:眩暈等相關癥狀較治療前未發生改善甚至加重。
③統計治療后及隨訪期內的復發情況。
1.4?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相關指標的變化
在治療前,兩組患者的BBS評分及VSI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經過治療后,觀察組耳石癥患者BBS評分及VSI評分結果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及復發情況
觀察組耳石癥患者治療效果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脫落的耳石在內耳迷路半規管內活動,可刺激內耳的平衡器,引起平衡器功能失調,產生眩暈。耳石癥的發病原因復雜,在2007年,中華醫學會中的耳鼻咽喉頸外科分學會對耳石癥進行了明確的定義,并對疾病進行分型,還制定了診斷依據,臨床診斷主要依據患者的癥狀進行判斷,診斷的難度還是較大,對治療也造成一定的影響。耳石癥患者每次發作時癥狀時間不長,但是仍嚴重干擾患者的工作與學習,降低了生活質量。
甲磺酸倍他司汀為組胺類的衍生物,能選擇性地擴張內耳、大腦、小腦的血管,加速血液循環,改善內耳周圍組織毛細血管的通透性,舒張內耳血管平滑肌,增加耳蝸血流,同時增加腦的血流,加快腺體的分泌,最終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改善患者的眩暈癥狀[7]。甲磺酸倍他司汀通過改善患者的耳內血液循環來緩解患者的相關癥狀,但是不能徹底解決耳石對內耳平衡器的刺激,癥狀局限時間較短,僅能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不適,并不能根治,因此出現用藥后緩解、隨之又發生眩暈的情況。
手法復位中在耳石癥的治療中改變患者頭位、體位,促使耳石進行移動,改變其位置,解除其在半規管內游走情況。促使水腹嵴頂帽位置的耳石脫落,還能使漂浮于半規管內的結石順著方向向管壁活動,經管口到達橢圓囊,進而制止結石在管內隨內淋巴液游走,解除對管壁毛細胞的刺激,緩解眩暈[8]。
手法復位及甲磺酸倍他司汀聯合治療,后者增加了內耳及腦的血液循環,前者解除了耳石對內耳的刺激,既有效緩解了患者當前的眩暈不適,又從源頭上解決了病因,進而能更好地緩解患者眩暈癥狀,治標又治本,降低復發概率[9-10]。
該文中,為驗證耳石癥患者使用手法復位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的效果,以該院耳石癥患者為實驗對象,研究結果顯示,同組間比較,兩組患者的BBS評分及VSI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好轉,說明甲磺酸倍他司汀通過改善內耳的血液循環,使耳內的血液循環增加了約55%,增加耳內的自主神經功能,還可將前庭感受器的靜息電位降低,降低內耳壓力,緩解淋巴結的增大,增加腦的血流量,緩解患者眩暈癥狀,提高日常自主活動能力。兩組間比較發現,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BBS評分(51.03±2.33)分高于對照組的(43.64±3.14)分、VSI評分(34.13±3.03)分高于對照組的(27.61±3.14)分,表明在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療基礎上進行手法復位,能有效祛除附著的耳石,解除耳石對內耳平衡器的影響,進而改善患者的相關癥狀,觀察組的治療有效率為96.16%高于對照組的80.00%。在復發情況的比較中,因手法復位能改變耳石位置,促使其沿管道回歸既往的穩定位置,抑制了耳石對平衡器的負面作用,進而復發率為5.77%低于對照組的20.00%。李蘭紅等[11]學者對后半規管結石癥患者分別行單純Epley管石復位治療(對照組)及Epley管石復位與倍他司汀聯合治療(觀察組)后,在術后第7天、14天時,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80.0%、87.0%均高于對照組的53.0%及60.0%,該文觀察組及對照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的效果整體趨勢同上,但是具體數值要高,分析與具體結石類型及治療時間長短有一定的關系。
在手法復位的實際臨床操作中,要考慮患者的耐受性,耐受較好的患者,在進行體位變換時,體位維持時間較長,耳石能進行充分的游走,因此使用手法復位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患者個體因素影響[12]。因為治療耳石癥的手法復位形式較多,在綜合分析患者的耳石位置后采取對應的方法復位,利用針對性的復位手法提高復位成功率,徹底消除耳石的不間斷刺激。如來該院就診的水平半規管管結石癥患者采取Barbecue復位、半規管管結石患者則采用Epley復位,以促使耳石有效的脫落、游走,最終到達橢圓囊,對疾病治療起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手法復位的操作特點,實際操作過程并不十分復雜,只是令患者長期保持某一種固定體位對患者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操作者在患者完全配合的基礎上復位速度應快,由此,要求操作者熟悉各類復位手法,并有豐富的實際操作能力。甲磺酸倍他司汀并手法復位治療耳石癥對場地無特殊要求,并不需要其他特殊的條件,該類治療技術不僅適合在綜合性醫院應用,還適用于社區醫院、門診等,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綜上所述,手法復位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能有效改善耳石癥患者的相關臨床癥狀,緩解患者眩暈,改善其平衡能力,控制復發,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閆亞平,薄建華.SRM-Ⅳ型前庭功能治療系統治療耳石癥68例[J].武警醫學,2015,26(12):1267-1268,1272.
[2]? 張穎穎.電針結合特定體位治療后半規管耳石癥的療效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4):310-311.
[3]? 陳志凌,陳艷春,吳華為,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手法復位并發耳石異常移位的臨床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6,23(12):691-695.
[4]? 時國臣,韓增鑫.針刺結合手法復位治療耳石癥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15,31(1):19-21.
[5]? 許旭琴.手法復位聯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療耳石癥患者的臨床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8,47(8):900-902.
[6]? 楊佩珍,陳彥林,馬焱燚,等.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診治分析[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7,15(6):653-656.
[7]? 楊錢紅,姜玉龍,陳林,等.口服敏使朗及改變睡姿減少耳石癥復發的臨床研究[J].海南醫學,2015,26(24):3640-3642.
[8]? 薛海龍,李倉霞,段立欣,等.118例創傷后耳石癥臨床資料分析[J].臨床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2017,31(10):43-44.
[9]? 楊科敏,王卓彪,孫佳凡.藥物治療與耳石手法復位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118例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20):2482-2483.
[10]? 曹效平,顧東勝,袁洵易,等.Brandt-Daroff康復練習治療水平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J].中華耳科學雜志,2015,13(2):293-296.
[11]? 李蘭紅,梁毅平.Epley管石復位法聯合倍他司汀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24):3042-3044.
[12]? 鄧陳松,黃作義.耳石復位手法對治療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療效研究[J].微量元素與健康研究,2016,33(5):15-16.
(收稿日期:2019-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