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南通藍印花布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獨特的制作工藝、藍白相間的色調,蘊含民間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及地方獨特的造物哲學。通過社區教育途徑讓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走進社區,是全方位傳承非遺的有效手段。文章主要從南通藍印花布滲入社區教育的意義分析入手,就南通藍印花布藝術滲社區教育的方法發表了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南通藍印花布;社區教育;傳統手工藝
注:本文系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傳統手工藝術融現代生活的策略研究——以南通藍印花布為例”(2017SJB2031)研究成果。
一、南通藍印花布滲入社區教育的背景
(一)民間藝術普及推廣的時代需求
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提高的同時,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日益增長。南通藍印花布是首批列入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間藝術之一,它獨特的制作工藝、藍白相間的色調、源于生活及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紋樣,蘊含地方獨特的造物哲學。然而隨著國外印染技術的流入,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也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它在市場上的存活受到了挑戰。為了拯救民間藝術,黨的十九大報告五次提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報告將“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工作內容之一,報告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南通藍印花布在社區中的傳播構想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中提出的,它的傳播不僅是人們精神回歸的需求,更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需求。
(二)社區教育內涵建設的時代需求
社區作為社會管理的細胞,是我國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中最直接、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此外,綱要提出在一定領域內要利用各種資源開展社區教育,以推動開放靈活終身教育體系。南通藍印花布是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這一民間藝術的推廣教育分解成不同模塊的教學內容在社區進行推廣,不僅能夠使這項傳統民間藝術被普通百姓認知,而且可以豐富社區內涵教育。
(三)南通藍印花布藝術滲入社區教育的意義
南通藍印花布藝術在社區教育中的滲入,開辟了非遺傳承新渠道。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民間藝術來源于民間,讓其走進社區教育課堂,讓社區居民全方位地認知、接觸藍印花布的藝術特點、制作工藝、應用范圍是非遺持久傳承的有效手段。非遺來源于民間,其傳承與創新離不開特定地域環境及使用群體,社區作為社會的基層組織,是民間藝術傳播的最佳陣地。將藍印花布的通過社區送教、實物展示呈現等方式滲透于社會基層組織,從社區居家老人開始,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弘揚宣傳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民間藝術。通過居民的觀念認同、切身感知、樂于實踐的行動轉變,將南通藍印花藝術傳承的樂趣和責任感體現出來,從而形成一種文化自覺。
二、南通藍印花布藝術滲入社區教育的方法
(一)協同教學,鼓勵多元教學模式
南通藍印花布社區課程實施的前期,要制定正確的課程教學大綱。首先,社區要加強與民間藝人、社區教育工作者的溝通聯系。通過民間藝人與社區教育人員的師徒結對,一方面可以邀請民間藝人進社區開設專題講座,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場地或部分資金鼓勵扶持民間藝人在社區開設大師工作室,通過教學團隊的有效組合,達到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效果(圖1)。其次,可以通過基層社區教育團隊的鄉村田野調研、師資社區教育培訓等專題活動的設計,制定正確的課程教學大綱,在此基礎上進行全年教學計劃、專題教學活動的設計。
由于社區教育面臨的受教育的群體比較特殊,居民受教育的背景、受教育的層次、年齡、業余支配的時間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而在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社區傳播的過程中,鼓勵社區教學模式多元化。具體的授課的形式包括集中授課、預約授課、菜單式點課的形式,以此服務各社區。在多渠道拓展社區居民的選課途徑的同時,設計好線上與線下靈活的、小型的、持續的、主題性的活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考慮講座教學、體驗教學、案例教學等多種教法并存,從而方便社區居民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二)注重實效,選擇合適運作模式
社區教育是一個非營利的公益性活動,加上受教育者諸多背景的差異,導致了受教育群體持續性不確定等問題。非遺課程的傳播僅靠居民一兩次的熱情參與是遠遠不能達到“認知”“認同”到“樂于踐行”的傳播效果的。為了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探索多元化的運行模式,比如可采用會員制,運用少量會費收取,在維持藍印花布社區教育運行的同時增強社區居民的學習責任感。還可以鼓勵相關文化部門與愛心企業合作開展各種活動,社區作為該項活動的牽頭人,要探索打通與民間藝術傳承部門、教育機構、企業之間交流協作渠道,使之在知識與經驗共享的同時,達到相互啟發、相互幫助、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的功效。通過社區、學校、企業間的相互合作教學,帶領社區居民挖掘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當代審美潛能,使其兼具時尚與實用功能,力爭探尋一條行之有效的非遺社區傳承教育運行模式(圖2)。
(三)結果導向,探索多途徑實施路徑
社區教育是社會教育資源與社區共享共建的一個過程,社區應協同整合好民間藝術傳承部門、相關學校、相關企業等資源,以南通藍印花布這一民間藝術的傳播、普及效果為結果導向,探索教育傳播方法與途徑。如以工作室入駐的形式開展南通藍印花布的民間藝術傳播教育,這個工作室可以以民間藝人為中心組織系列教育傳播活動,也可以以校企合作開發藍印花布創意產品工作室的形式入駐。確定了相關組合形式,再通過系列主題活動的設計,引導居民的關注和參與(圖3),從而通過這種多方促進、多方聯合的形式,使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傳播教育更具有包容性。
此外,網絡時代背景下,我們還可以通過網絡平臺拓展多元交流平臺。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被大眾接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感知與體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除了可以以直觀的講座、案例等方式讓社區百姓感知與學習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外,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媒體等手段拓展多元交流平臺。具體而言,我們可以依托QQ、微信等平臺,用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對這一非遺的信息在網絡進行多方位的傳播,這不僅可以優化南通藍印花布這一非遺信息傳遞的文化系統,還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距離。
三、結語
當前,社區教育的發展、非遺的傳承正努力尋找著居民認同的契合點,通過社區傳播力量推廣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符合當前社會發展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用心組織、實施、總結、思考,在與居民的不斷溝通、互動的過程中,總結正確的方法,從而讓南通藍印花布這一傳統的民間藝術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吳元新.中國藍印花布紋樣大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張茂聰.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路徑選擇:基于山東濰坊市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2(6).
作者簡介:
秦麗,江蘇城鄉建設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傳統藝術時尚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