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瑩
摘 要:中華數千年歷史演化中形成了多種藝術表演形式,在延安時期萌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不斷得到發展的民族歌劇就是這些藝術表演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每種事物在其演變過程中都離不開對其民族性與時代感的研究,民族歌劇也是一樣。文章從歷史演變角度出發對民族歌劇的民族性與時代感進行了研究討論,發掘“民族性“與”時代感“在民族歌劇中如何在當今社會更好地體現。
關鍵詞:民族歌劇;民族性;時代感
一、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發展
中國歌劇古已有之,但在相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一直都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品格存在,從沒有真正屬于自己的特點。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伴隨著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中國藝術事業也隨之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中國傳統歌劇吸收了西方歌劇、話劇等表演經驗,又不斷地改進自己原有的缺點,在吸收傳統戲曲表演藝術精華的基礎上,在本土化的不斷實踐中形成了專屬于自己的亮點。中國民族歌劇演唱風格,由王昆的“土嗓子”到郭蘭英的“戲歌唱法”,再到萬山紅的美聲唱法,形成以彭麗媛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聲樂唱法。藝術工作者多年的探究使得中國民族歌劇形成了以民族唱法為中心,追求演唱與表演的平衡,并且充分融合寫意與寫實的顯著特點,它內有的獨特歷史價值和內在的美學品格為中國的藝術發展歷史留下了深刻影響,并且對現代藝術有著長遠積極的作用。
二、民族歌劇藝術表演特點
在信息化迅速發展的社會,藝術表演形式魚龍混雜,市場藝術成品質量參差不齊,娛樂心理大眾化,這些因素全都督促著藝術工作者不斷地創新歌劇表演形式,創造出符合大眾審美而又不失民族性的歌劇種類。現在的歌劇要想有光明的發展前途,就必須要貼近群眾現實,塑造出人民心目中認可的人物,讓這些人物擁有靈魂,不僅有血有肉,而且要深入人心,要符合歷史發展要求,表現時代前進方向。中國的歌劇要依附于時代背景,也要體現出時代發展規律,緊靠民族性與時代感。《白毛女》是我國歌劇史上一部歷史性巨著,從此作品開始標志著中國歌劇的發展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道路,完成了對自己獨特美學風格的塑造,它奠定了民族歌劇表演藝術的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國家領導人發布了一系列發展藝術的方針,至此,中國歌劇表演日趨成熟并且達到了輝煌。在對于自成體系的獨特藝術表演理論體系的探索中,藝術工作者不僅廣泛吸收中外優秀歌劇表演經驗,而且在沿著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軌跡進行了豐富的研究,最終形成了一套專屬于自己的表演藝術理論框架,打下了中國傳統歌劇的群眾基礎和社會基礎。民族歌劇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演,它也代表了一個時期特定的歷史文化與背景,是專屬于一個時期的文化。民族歌劇的形成與每個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有關,人們獨特的審美形態和文化心理形成了每個時期獨特的歌劇表演藝術文化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中國的歌劇表演就不斷地隨著各個時期的變化而不斷演變,這種演變之下中國歌劇表演一步步走向完備與成熟,由一成不變走向豐富多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對于歌劇表演藝術形式本土化的實踐使其自身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諸多聯系,因此中國歌劇表演有著濃郁的中國氣息和藝術風格。
三、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藝術特征
(一)民族性在歌劇中的應用
民族性,即一個國家的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中通過互動形成的共有的個性特征;時代性,即民族精神在其歷史性的演化中所體現出來的時間特性,也就是其與時俱進的根本性質。自歌劇誕生以來,對于民族性與時代感在歌劇表演中的體現是廣大藝術者的不懈追求,在此過程中,藝術工作者做出了長期的研究與追尋。至今,中國的民歌表演在發展歷程中,自身民族性在文化演變中得到了良好體現,并且與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大眾審美心理是一致的,從內到外,從人物到心理都被打上了那個時代深深的烙印,所以民族歌劇不僅有當時社會的影響還有鮮明的時代感。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受蘇聯影響較深,到了60年代中期,中國自身的文化特點已經非常明顯。它不僅有濃烈的中國傳統文化氣息,而且還具有一種紅色文化的體現,比如《劉胡蘭的故事》《黃繼光的故事》《江姐》,正是一批批紅色經典之作。
民族性是一個縱線的觀念,它貫穿于中國各個時代的藝術歷程中。作為藝術的中流砥柱、藝術工作者的靈感源泉,群眾性的藝術創作對于民族歌劇的發展有著重大影響。中國的民族歌劇一方面吸收了西方歌劇的優點,認真觀摩汲取營養,對其進行改良升華;另一方面又充分地立足于中國傳統藝術,從民間吸收精華,對民族歌劇進行中西方友好融合。此種做法使得我國的民族歌劇不僅可以貫徹優良傳統,充滿民族性,同時又可以緊跟時代進行改良,不失時代感,成為人民觀眾喜聞樂見的大眾文化。《白毛女》的初次亮相,《小二黑結婚》的大火,《劉胡蘭》表演的成功,《竇娥冤》《紅珊瑚》等等一次次表演水平的提升與積累,最后直到《江姐》表演藝術的頂峰形成,中國歌劇充分地體現出了鮮明的民族性和優越的時代感。
(二)時代性的歌劇特點
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時代發展方向改變,人們的藝術審美形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藝術工作者不能只單一地從中國傳統歌劇中找靈感,要放遠眼光,從與我國交好的國家中汲取藝術營養。藝術表演者要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深入基層體驗生活,積累藝術表演經驗,為塑造角色打下堅固基礎。傳統的歌劇表演對人民群眾生活觀察較少,處于較高層次的高雅文化,人民群眾接受程度低,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新時代的民族歌劇較好地彌補了這幾個缺點,從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出發,作品大多數貼近百姓的現實生活,如《小二黑結婚》,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了農村結婚時候的場景,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這樣的改變順應著時代發展潮流而且又沒有失去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深刻地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感。
從中國歌劇百年的發展歷程來看,中國歌劇的發展并不順利。社會飛快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日新月異,中國歌劇表演有一些發展機遇,但是也受到了許多的阻力。雖然歌劇藝術家們在不斷探索歌劇的新形勢、新內容,但是由于觀念的差異、時代的急速變化以及對歌劇探索形式的深淺等因素的影響,一些根本性矛盾沒有得到解決,所以中國歌劇的發展還是面臨著重重困難,影響其正常發展。現在的歌劇藝術表演雖然相較于之前有了一定的進步與提高,但是它的發展還是處于一種步履艱難的狀態。現在的社會正處于全面轉型時期,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文化的轉型當然也是不能缺少。藝術工作者要把握好當今藝術流行發展趨勢,緊跟時代潮流,同時也要著眼于傳統歌劇的發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一手抓民族性,一手抓時代感,從原來的表演中積累經驗、吸取教訓,為將來的歌劇發展做好充分準備。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點,每個時代的人們有每個時代人們的藝術審美意識,但是一個時代的事物又總能在那個時代人們的評價中找到或多或少的相似點和共通點。所以說,藝術審美形態除受文化、經濟、政治等客觀因素影響之外,最終還是以“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體現出來,這便形成了專屬于一個時代的文化心理現象。當今社會,萬事萬物都處在急劇變化之中,但是無論外界的東西如何改變,我們本民族的特征、內涵、底蘊都還是深深熔鑄在了我們的民族精神之中。因此,民族性在歌劇藝術的發展之中處于靈魂地位,而它的核心——民族精神與民族靈魂則是中華民族文化發揚光大的不竭動力。
四、演唱與表演統一結合的歌劇藝術
中國的歌劇藝術經由幾十年的發展已經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但還是需要進行民族精神的灌輸和重塑,更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演繹自己的文化。對待這些本土化的外來文化,一定要使它在某些方面體現出新觀念新思想。中國歌劇表演者要學會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對優點加以弘揚,對缺點進行彌補。不僅要重視自己本土文化的靈活運用創新,也要對西方歌劇的優秀內容進行轉化、改造,形成中國當代新的歌劇表演藝術理論形式,彰顯出中國歌劇的融會貫通,以及表演形式和內容的繼承和創新,從而體現出專屬于中國歌劇藝術的民族性和時代感。尤其是表演藝術中的形神創造 ,是一個常談常新的問題,這也是藝術的最高審美標準和創作的理想境界。中國音樂相較于西方音樂,在腔調和聲韻上有著異常豐富的表現力,在民族歌劇的表演中,演唱者要通過自己的審美情趣,充分發揮旋律運動時音色、音勢以及節奏的變化來刻畫人物角色的情感世界。在這里,“情”也在具備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特征時傳達作曲家的主觀情趣,經由表演者二度創作時的以情帶音、以音傳情,完成音樂表演中的豐富情感體現。
五、結語
中國作曲家們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將西方音樂和歌劇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在藝術舞臺演出著中國自己的故事。在藝術美學形態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欣賞歌劇藝術的模式也在發生變化,做好傳播和宣傳,同時加強藝術作品的打磨十分必要。要從大局出發,為中國歌劇未來的發展和生存著想,對自身的內容、唱腔、表演形式以及語言等方面如何更好地體現出民族性和時代感,怎樣在作品中體現兩者的交融平衡做出歷史性思考,在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等方面加大作品創新力度,在各方面都做出探究和研討。中國歌劇藝術必須要有民族性和時代感的雙重屬性。
參考文獻:
[1]于文杰.談民族歌劇的藝術表現[D].云南藝術學院,2018.
[2]黃華麗.從民族聲樂表演到民族歌劇表演話語體系建構散議[J].人民音樂,2019(2):44-46.
[3]郭建民,郭溢洋.歌唱家楊洪基歌劇表演藝術的理論闡釋[J].當代音樂,2018(3):1-6.
[4]劉海燕.民族歌劇表演的藝術表現力要素探析[J].北方音樂,2017(17):29-31.
作者單位:
河南工業貿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