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斯茂
摘 要:歌曲創作絕不是單一性地考慮橫向的單旋律形式,而是要建立藝術性更強的立體性思維模式。在歌曲創作中穿插橫向的旋律走向趨勢和縱向的和聲功能對比,甚至會出現多聲部的對比復調手法。所以,在歌曲創作中所出現的大多數舉步維艱的情況都是對音樂理論知識的不了解造成的。要解決這個外在因素,必須要踏實地學習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各項旋律發展手法,感性地構思,理性地創作。
關鍵詞:音樂創作;音樂風格;思維能力
歌曲這種音樂形式是我們娛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旋律帶給我們不同的感悟:快樂、憂傷、回憶、幻想……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無比豐富的色彩,給予我們更多的精神食糧。近年來我國文化藝術水平迅速提升,聽眾對歌曲的質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原創歌曲不再是專業音樂院校的專利。
一、我國原創歌曲的發展及相關問題
歌曲是一種最直接、最簡潔、最普遍,形式比較單一的音樂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一首好的歌曲可以影響一個時代,一首好的歌曲甚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歌曲創作在我國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祖國內地由于受港臺地區校園民謠的影響,在各大校園中這種音樂形式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那個時期造就了一大批校園民謠創作歌手,同時他們的音樂也深刻地影響著那個時代。其中有一部分人已經成為那個時期流行音樂創作的中堅力量,如高曉松、沈慶、李春波等。
近幾年我國原創歌曲更是五花八門,百花齊放。音樂風格更加多樣化,形式也更加多元化,這種音樂形式逐漸成為群眾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其中也反映出一些問題。近年來原創歌曲越來越多,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階層都存在一些熱衷于音樂創作的群體或個人,這部分人有些受過較為系統的音樂基礎教育,或是通過自學能夠掌握一些基礎音樂理論知識,然而也有一些則沒有受過較為系統的音樂教育,對音樂理論知識掌握得不夠全面。在這種自身條件的限制與約束下所創作的音樂作品,大部分質量不高。
一首成功的、經典的原創歌曲,需要長時間地構思、揣摩、修改、完善。音樂是否能進入聽眾的耳朵,抒發的情感是否能打動人的內心,絕非朝夕之事,需要強大的創作欲望、執著的創作追求、理性的創作思維、扎實的創作功底。
二、理性的音樂創作思維
歌曲創作技術是嚴謹而且復雜的。要想學習和掌握,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還需要有一定的音樂藝術素養,要對音樂有堅持不懈的熱愛精神與執著追求。對于一些非專業但向往并熱衷于音樂創作的人來講,歌曲創作無疑是一項極大的挑戰。當然也不是每一個人通過學習都能具備創作歌曲這種能力,在歌曲創作這個領域中能夠達到一定的層次,能夠在社會上產生一定的影響,只有少數人。
有一些音樂工作者、音樂愛好者創作了海量的歌曲,但能夠在生活中傳唱的精品卻極少。所以說歌曲的創作主要是以質量為最終目的,而不是數量。不論怎樣,要創造出好的歌曲,必須要堅持、努力、勤奮,還更要有足夠的耐心,才能有所收獲。
想要從事歌曲創作工作,自身條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自身的音樂修養以及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思維能力及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對音樂無比的熱愛與執著追求。那么如何培養與提高歌曲創作技術呢?這個問題應主要從兩個方面去研究:一是歌曲的創作欲望,由感而知,由心而發。另一方面是在歌曲創作中注意一些問題,并思考怎么去解決。
關于歌曲的創作,需要具備一些基本的因素,其中有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方面。
內在因素是自身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對音樂的敏感度。能否感受到音樂帶來的情感、思緒上的種種美妙的變化和精神上的收獲,這是看不到,觸及不到,更無法用語言講清楚的一種感覺,極為抽象。而歌曲創作就是通過音樂這種藝術形式做到對情感的詮釋與抒發。對于音樂創作者來講,必須要有豐富的情感世界和極大的想象空間。
外在因素則是對音樂理論知識的掌握。要有深厚的視唱練耳功底和堅實的音樂基礎理論知識,這兩項極其重要,缺一不可。掌握了這兩項基礎音樂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和聲知識、曲式知識、復調寫作有所了解。這些音樂知識在歌曲創作中都能用得到。要在歌曲創作這條路上走得更長遠,就必須去學習、掌握這些音樂理論知識。
歌曲創作過程絕不是單一性的,只考慮橫向的單旋律形式,而是要建立藝術性更強的立體性思維模式,要考慮到多個方面,在歌曲創作中體現為橫向的旋律走向趨勢和縱向的和聲功能對比,甚至出現多聲部的對比復調手法。因此在歌曲創作中所出現的大多數舉步維艱的情況都是對音樂理論知識的不了解造成的。要解決這個外在因素,必須要踏實地學習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熟練掌握各項旋律發展手法,感性地構思,理性地創作。
三、旋律創作技術應用
音樂創作者必須要養成聽音樂的好習慣和正確的審美觀。多聽音樂,各種藝術形式、各種風格的音樂都要聽,把耳朵所聽到的注入心田。去感受時而波瀾壯闊,時而風平浪靜,時而蕩氣回腸,時而如泣如訴,時而慷慨悲歌,時而扣人心弦。跟隨音樂去體會我們的歡樂與傷感、現實與幻想,去尋找我們曾經遺失的那些回憶,去勾勒我們那些無法預知的未來。用心去感受音樂,把自己交給音樂,用自己的真誠與冷靜去感受,用自己的智慧與思考將這種感受融入其中。
第一,分析音樂作品在音樂創作學習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大量分析歌曲思維譜例,深入揣摩這些音樂作品的創作思路、音樂內容、情緒發展變化。音樂作品曲式結構框架、和聲功能、旋律發展手法要在譜例上做標注,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行。從這些典范的音樂作品中總結一些經驗、歸納一些方法、明確一些規律、掌握一些原則,不論是哪種藝術形式,什么樣風格的音樂,都有普遍性和獨特性,都有內在的規律可尋。在旋律發展過程中,我們應該去觀察旋律的持續與變化、統一與對比、保留與舍去,節奏特征、旋律走向,外部結構、歌詞與旋律的搭配等,這些方面都需要我們去思考。
第二,理性的音樂創作需要創作技術的支持。歌曲旋律創作中,要體現出旋律發展的嚴謹性、規律性、科學性、學術性。因此在作曲技術方面要有所體現,如常見的作曲技術手法重復、變化重復、模進、音程的擴大與縮小、對比、離調轉調等。
對于旋律的發展,應先思考的問題是旋律的結構。總體來講是三部性問題,即呈示—陳述—收尾。在呈示段落中普遍應用一種簡捷而有效的旋律發展手法就是重復,或變化重復。其目的是借助重復手法實現擴展旋律,加強印象,強調主題。因此,重復手法在歌曲旋律的發展中是非常有效和快捷的。而陳述段的寫作,主要是圍繞“對比”來進行的,音樂對比尺度的大小取決于音樂作者對音樂情感的把控,即矛盾沖突的體現。音樂情感越激烈,矛盾沖突在旋律發展中將體現得越明確。由此可見,對比是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方法來實現的,如展開手法、模進手法、音程的擴大與縮小、放寬緊收甚至是轉調等手法,都可在此段落中體現,也可用多種手法結合的方式體現。最大限度實現對比,推動旋律的發展,將音樂情感帶入高潮。收尾主要體現的問題就是回歸性,明確的終止感。所以收尾段落在音樂情緒的發展中是比較平穩的。
第三,在創作歌曲過程中,歌詞與旋律的關系是縱向的,也是并行的。 可先有詞,再有曲,也可先有曲,再有詞。歌詞可以提供給曲作者諸多方面的信息,如音樂體裁,音樂風格,甚至基礎的音樂語匯。好的歌詞對曲作者的情感沖擊是非常大的,或許靈感就在瞬間迸發,創作過程極其順利通暢。對歌詞質量的判斷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歌詞的結構問題,總結起來十二個字:段落清晰,句讀明確,結構對稱。語言詞句表述一定是簡練的、準確的,閱讀較為流暢,具有較強的文學性。這樣的歌詞,對于曲作者而言是最佳選擇。而結構不規整、內容不明確、結構不清晰、語言極其口水化的歌詞,會導致旋律創作的過程非常痛苦,最重要的問題是質量低劣的歌詞會直接導致作品創作的失敗。
第四,歌曲創作的最后環節是修改,并且是反復修改,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主觀、客觀的問題。哪怕一氣呵成的作品,也是需要修改的。反復修改是創作者直視問題、接受問題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總結創作經驗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快速學習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
四、結語
歌曲的創作需要長期的創作積累與創作經驗。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學習過程,需要我們深入地挖掘自己的智慧。作為一個音樂創作者,一定要有極強的心理素質,要經得住打擊,耐得住寂寞。音樂創作這條路是極其漫長的,充滿坎坷,困難重重。歌曲創作的過程中要堅持自己的理想,要對自己的音樂作品有較高的要求,決不能以寫幾首口水化的流行歌曲為目標。音樂創作要靜下心,深入群眾生活,勤于思考,善于發現,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藝術水平較高的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1]楊儒懷.音樂的分析與創作[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2]趙行道.器樂作曲基礎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9.
[3]尤靜波.流行音樂歷史與風格[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7.
[4]李虻.音樂作品曲式分析[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
西昌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