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戚萍
摘 要:黑色電影作為好萊塢一種重要的影片類別,具有強烈的黑色風格,早期黑色電影由于技術的限制在色彩上呈現黑白兩色,而色彩被引入到黑色電影后,借助色彩以及色彩和光影的結合,黑色電影在構圖、表意和敘事功能等多方面具有了新的可能,電影整體風格的呈現也更加明朗、突出。文章將以著名黑色電影導演大衛·芬奇的代表作《七宗罪》例,探究黑色電影中的色彩使用,以及色彩在黑色電影中的突出作用。
關鍵詞:黑色電影;色彩;光影;《七宗罪》
黑色電影出現于二戰時期的美國,“最早是1946年由法國影評家和作家尼諾·弗蘭克(Nino Frank)受‘黑色小說一詞啟發提出”[1],而好萊塢經典黑色電影時期被廣泛認為是從1940年代至1950年代末,多為描述城市犯罪的偵探片,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電影有《馬耳他之鷹》(The Maltese Falcon)、《夜長夢多》(The Big Sleep)、《死吻》(Kiss Me Deadly)等。
一、黑色電影與色彩分析
黑色電影并不是一種電影類型,它更多的是通過恐懼陰郁的黑色視覺風格來彰顯自己的獨特性。對于黑色電影很難找到一個統一的定義,美國學者保·施拉德在《黑色電影札記》一文中對黑色電影的文化因素和風格因素進行了歸納,認為黑色電影的特性引申于美國戰后寫實主義風格、德國表現主義的攝影風格、法國存在主義思想以及美國硬派小說的結合。而黑色電影的常用技巧為夜景布光,采用斜線和垂直線而不用橫線,表現主義的拍攝手法,對水的依戀,浪漫的敘事等。[2]
黑色電影具有強烈的“整體性藝術風格的再現”, 最突出的莫過于對黑色的追求。在對黑色電影的視覺符號元素的探究中,大多數學者把目光聚焦到鏡頭、光影、構圖等元素上,缺少對色彩的探究,一方面是由于黑色電影產生于黑白電影時期,整體影調上偏向黑暗陰郁,顏色單一;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黑色電影的顏色與其用光密不可分,進行色彩分析時,難以脫離光影的作用進行單獨的分析。
本文選擇了大衛·芬奇的《七宗罪》,想探究伴隨技術的革新與發展,黑色電影在接納了色彩技術打破原本的黑白灰色調之后,又是如何借助色彩去塑造黑色電影的風格,以及黑色電影中的色彩又是如何與光影進行緊密結合的。
二、《七宗罪》中色彩的使用
電影《七宗罪》講述了講述了一個極端的宗教信徒,以七宗罪為線索,借上帝的名義懲罰城市中罪惡的故事,是一部經典的黑色電影。在對其色彩進行分析時,“我們既能看到傳統的黑色電影氣氛,即利用富于戲劇性的燈光效果來造成極強的明暗、黑白反差,營造出陰郁恐懼和絕望的氛圍”[3]。同時我們也能看得到不同光源本身的顏色及其飽和度所帶來的色彩上的差異形成的獨特效果,不僅對電影畫面的構圖具有重要作用,還具有一定的表意和敘事功能。除此之外,一些突出的色彩的使用,也起到很好的象征性以及強調效果,在展現人物性格和心理上也具有突出的作用。
(一)黑與白的對比 光與影的交織
白色象征著光明,黑色象征著黑暗,二者之間處于對立的狀態,就像善與惡、生命與死亡,但二者之間互為存在的前提,沒有誰能離開誰獨立存在。通過光影產生的明暗變化,畫面中的黑色與白色交織,在烘托環境、渲染情節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黑與影
黑色電影一貫體現了德國表現主義的反傳統照明,“當背景整體偏亮時,人物往往在前景形成剪影;當背景被大片黑暗淹沒時,人物在銀幕上徘徊于明暗光區之間,做出他們的抉擇”[4],以此來營造陰郁幽閉的環境和渲染恐懼沉郁的環境。除了在警察和妻子家中以及最后懲罪罪犯的場景,整部電影都是灰暗的冷色調,以新來的警探米爾斯去兇案現場找即將退休的老警探威廉交接工作正式開始,故事發生在周一到周天,七天中的前六天除了周二是陰天,剩下的五天室外都是下雨的天氣,昏暗的天空、陰冷潮濕的街道、打著黑色雨傘的行人,整個城市都是那么孤獨,人們對什么都漠不關心,沉重的主題配以昏暗的外景和漆黑的天空,這座城市的色彩充當了主題的隱喻——黑暗無處不在。
而影片的室內環境更加沉重漆黑,幾乎每個房間都緊閉房門,拉著厚厚的窗簾,擺放著黑色的沙發和衣柜。“拍攝是通過把少量的人工光源(通常是臺燈、壁燈)引入畫框形成光區,使畫面呈現層次感、突出明暗對比度,產生高反差的效果,從而突出室內的漆黑。”[5]黑色電影對黑色的使用既傳達了他們文化觀感的形式,同時承載了特定時期的審美趣味和精神內涵,表達了對這個世界的的絕望,以及人的疏離感、孤獨感。
2.白與光
從物理學和生理學的角度,我們對色彩的感知需要借助光,它不僅是人們生存的基本條件,還為人們帶來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在黑色電影中,光更是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光通常會給人帶來光明的感覺,與黑暗給人的黑色絕望感不同的是,光通常給人以白色的純潔感。在《七宗罪》中,影片布景中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室內擺放了大量的復古式的臺燈,這一點在新警探米爾斯的家中尤為明顯,通過大量的臺燈使得畫面顯得如此溫馨,令人感到溫暖,這種帶著暖色調的白色讓人在長期的黑色壓抑中得以喘息和放松,緩解緊張的情緒。
這部影片在服裝上也借助白色去呈現人物的性格與特質,不同于沉穩事故的老警探的黑色和棕色的著裝,年輕的警探總是穿著一塵不染的白色襯衫,白色象征著他的天真、年輕氣盛,也暗示著他的血氣方剛與沖動。而他的妻子翠西作為光明與希望的象征在著裝上也突出了白色,如白色的上衣、白色的耳環都是她美好的生命的外化。
(二)明與暗的輝映 深與淺的交相
“黑色電影的認識不應該局限在黑白兩色上,不同的光源造成的黑白色差也給電影帶來了獨特的效果,除此之外不同光源的明度與飽和度也給電影帶來了豐富的層次感。”[6]高明度、高飽和度一定程度上會分散觀眾的注意力,造成審美上的疲勞,因此不飽和處理成為黑色電影的一種普遍追求。
即使是黑色,也有明度、色彩飽和度,處于畫面的主導地位的濃色調黑色,也有處于強光照明條件下的低飽和度的灰色。影片中大量光色灰暗的夜景和雨景,加之使用濾色鏡將色彩減淡,整體顏色視覺上含蓄低調,即使周圍的環境是彩色,卻有黑白片的光影質感,不會與周圍的環境產生矛盾感。
黑色電影為了營造整體陰郁壓抑的風格,通常畫面不明亮飽和,沒有出現過明朗的陽光。除了暖色調的燈光外,暴食罪中的綠調光線、貪婪罪中的藍調光線等不飽和的冷色影調的使用,會引起人們生理上的反應,使人肌肉放松、血液循環放緩,讓人產生冷意,具有冷靜感、沉靜感。
(三)突出的色彩放大視覺效果
視覺心理長期在黑白的刺激下會產生疲勞,如果適時出現彩色的元素,就會形成強烈的對比效果。因此,一些小的色彩要素也會被觀影者捕捉、識別,并放大,以此強化視覺效果,同時與黑白部分結合創造出高度抽象而又風格化的整體風格。
1.希望的綠色
在影片的布景中,各種物件、燈光、人物著裝的顏色會整體上保持和諧,然而一些場景中導演也會刻意安排與畫面對比強烈的顏色打破這種和諧的平衡,老警探在圖書館中搜尋資料時,大量的綠色臺燈擺放在桌子上,昭示著復雜的案件中透露著轉機與希望,借助圖書館書籍的借用情況資料,兩位警探誤打誤撞發現了兇手的住處。
2.危險的紅色
無意中發現兇手住址的兩位警探與兇手正面相撞,年輕警探追捕兇手最終被兇手控制的這一場景中,陰沉的天空、下著雨的街道、破舊的建筑,卡車車尾鮮紅而明亮的車燈打破了這一畫面的和諧,在總體灰暗陰郁的色調中顯得格外刺眼,顏色的不協調加劇了畫面的沖突感,進而引發了觀眾的緊張和焦慮的情緒。
兇手最終決定放了米爾斯,憤怒的米爾斯撞開兇手住所的大門闖了進去,這一場景中室內大量使用了紅色燈泡,散發著詭異的紅色燈光,紅光照映在罪犯家中懸掛的照片上,除了緊張和不安更讓人感到恐懼。
3.無力的黃色
而整部影片中除了米爾斯的家中是帶著暖意的黃色影調外,另一個黃色影調的場景則是在影片結尾的戶外田野上,兩位警探開車押送著兇手,背景是空曠的田野和開闊的天空,變晴的天氣似乎也預示著真相的大白,整體背景以黃色為主調,似乎預示罪犯即將受到懲罰,而被處理的黃調中也透出了一些綠色,伴隨著被罪犯激怒的警探米爾斯扣動了指向罪犯手槍,兇手也最終完成了他的布道,以他的方式懲罰了這個墮落的世界,而罪犯一邊明朗一邊黑暗的臉龐也象征著他天使與魔鬼的化身。黃中透綠的背景色似乎暗示了這個世界或許等不到純粹的光明,就如同老警察在結尾的那句話——“這個世界很美好,值得人們為它奮斗,但我只同意后半句”。
三、黑色電影中色彩的深意表達
“色彩的充分運用,使得黑色電影不僅僅在視覺上達到了僅有黑白難以呈現的理想效果,也彰顯了導演賦予影片的多方面的主題表達。”[7]《七宗罪》探討人內心黑暗面,從影片背后傳達出深邃的含義:究竟誰有罪?好的黑色電影往往會引發人們對這個世界和社會的思考,當文明的進步沒有消除反而加深了人們的原罪時,借神圣的宗教主義懲罰罪人的殺人狂有罪嗎?因心愛的妻子被殺害被激怒殺死犯人的警察有罪嗎?到底有沒有善良和希望,到底什么是真正的光明,在這個失控的世界里我們是要墮落還是妥協,還是共處?影片中沉重的黑色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參考文獻:
[1]孟凡軒.美國新黑色電影研究綜述[J].視聽,2017(5):168-169.
[2]施拉德,郝大錚.黑色電影札記[J].世界電影,1988(1):63-79.
[3][4]馮欣.黑暗陰影中的欲望與現代性:圖像學視野下的黑色電影[J].當代電影,2015(4):62-68.
[5]潑萊思,彼德森,陳犀禾.“黑色電影”的某些視覺主題[J].當代電影,1987(3):66-81.
[6]梁明,李力.電影色彩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53.
[7]王春曉.無處不在的黑暗[D].河北大學,2017.
作者單位:
四川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