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
摘 要:鬧元宵民俗在山西省忻州市有主題燈展與游行表演兩大表現形式,不僅為人們喜聞樂見而且意蘊深長。然而,如今在城市現代化的洪流下不可避免地逐漸式微。文章以此為例,從其淵源、內容、現狀這幾個方面進行爬梳與論述,旨在用文字形式盡力還原出當地鬧元宵活動的場景細節,從而使更多的人能夠了解這一珍貴民俗文化。
關鍵詞:民俗;鬧元宵;忻州
一、忻州鬧元宵民俗的淵源
(一)鬧元宵民俗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一個地區、民族或國家通過長期的社會生活與實踐發展而來的。人們日常生活勞動所產生的藝術、習俗等都屬于民俗文化范疇,如山西盛產醋,為了滿足市場需求而產生的釀醋技術即民俗文化。華東師范大學民俗學教授田兆元認為:“民俗是不朽的文化遺產,它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喪失其價值,總是在時間的長河里熠熠發光。民俗的精華屬性是不容置疑。”目前民俗的分類方式不盡相同,如:民間文藝學家烏丙安把民俗分為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和游藝的民俗四大類;民俗學家張紫晨也曾采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巫術民俗、信仰民俗、歲時節日民俗等十類。
元宵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屬于張紫晨教授所劃分的歲時節日民俗。元宵節對于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盛大的傳統節日,但是鬧元宵這一民俗的表現形式在各地都不盡相同。
(二)忻州鬧元宵民俗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是一個民風淳樸的地區,位于山西省北的中部,是重要交通樞紐,亦是物質與精神文明的交融地段,故其文化底蘊相當深厚且豐富,有眾多地方性特色的民俗文化遺產,如原平市的傳統舞蹈二鬼摔跤(即與木制假人模仿摔跤的民間舞蹈)、五臺山的佛教文化等等。忻州市的鬧元宵民俗便是其中之一。
每年的春節過后,這里的人們便開始緊鑼密鼓地策劃籌備元宵節活動,這是當地人為祈求新的一年闔家團圓、日子紅紅火火而舉行的。其最初只是小型的鄉村集會,后來慢慢發展成為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燈展和節目游行(當地方言稱“鬧紅火”),最終形成了一種富有當地特色的節日民俗。
二、忻州鬧元宵民俗的具體內容
鬧元宵活動有兩大內容,即元宵燈展與節目表演游行。
(一)元宵燈展
大部分燈展的展出地點除了平時的幾個集會廣場外,還有各個單位、學校、商場等門口的展覽平臺,時間一般為正月十四到正月十七,各個廣場的燈展會持續一周左右。每年展出的燈形以新年的生肖為主,還會體現神話故事、民俗風情等,最初的純手工紙糊畫燈也逐漸演變成現在的大中型彩燈。近年來還增加了許多新元素,如背景音樂、機械動作等,并且制作的燈盞不僅越來越美觀,還大大增強了安全系數。每到元宵節,大街小巷燈火通明,各家各戶均會攜著家人一同去街上賞燈、猜燈謎、拍照留影等。同時街邊還會有許多出售各種手提燈、發卡燈等的小攤販,十分精致應景。燈展當晚不少地區還會有盛大的煙花表演,有的人也會用春節時的旺火點放鞭炮,在煙花爆竹聲中更添節日的濃烈氣氛。
(二)節目表演游行
為期一天的元宵節目表演游行是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演出者主要來源于農業、工業、商業三種產業,參與游行演出的人員都盛裝打扮,他們都為了演出游行提前練習了半年及以上。觀賞的人們則會不約而同地早早拿著凳子提前占據好有利位置,以便能獲得開闊視野欣賞節目,或者徑直站在道路兩旁等候。當地的交警協警等也會提前封鎖游行經過的幾條街道以禁止汽車通過,來保護人群的安全。另外,十字路口會有專業醫療團隊等候在旁,以便有意外發生時可以及時救護傷亡人員。
游行隊伍早上8點開始在老市中心紅旗廣場出發,先在區政府逐一檢閱,隨后經由主干大道新建路、長征路,集合在市政府門前,最后各自有序撤回原單位。隊伍每到一個人群聚集處就停下來演出一陣,然后接著去往下一個集聚地。每個參與游行的隊伍都以自己所屬單位的旗幟打頭,游行的節目主要有彩車、威風鑼鼓隊、扭秧歌等。
一是彩車,由各種圖案、花和彩燈拼接在大型卡車上裝飾而成,極具觀賞價值,并且可供歌手在上面慷慨獻唱,或為后面的演出人員提供休息空間。二是威風鑼鼓隊,是西北地區特有的民間打擊樂合奏演出形式,大部分參演人員是中老年人,樂器由大鼓、腰鼓、小镲和鑼組成。領頭的一個人手拿紅黑兩面三角旗,口中吹哨并面對隊伍指揮。演奏的音樂往往鏗鏘有力,振奮人心,也常在喜事、節日、慶典時演奏。三是扭秧歌,是北方常見的民間舞蹈之一,并且是最早列入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項目之一,伴奏樂器主要由鼓、傳統笙、嗩吶和管子等組成,通常演奏的曲目有《大得勝》《八月桂花遍地開》等。伴奏人員均在領隊的彩車上演奏。元宵節活動時的秧歌形式通常有三種:秧歌舞、踩高蹺與跑旱船。秧歌舞即在腰間綁彩綢,手攥著彩綢兩端跟著音樂舞蹈,有的表演者為了吸引觀眾會戴大頭娃娃、動物或卡通面具;踩高蹺是古代百戲中的一種技術表演,即雙腳綁在一米左右的粗木棍上邊走邊舞,極具挑戰性。高蹺隊的末端會有一到兩個人綁短木蹺扮演丑角,并與街道兩邊觀眾互動;旱船(也叫“花船”),則是在表演者身上套上船的造型,由彩色的假花裝飾,表演時左右晃動模仿波浪。
另外,節目游行時廣場上會有各式各樣的當地小吃攤、玩具攤、游戲攤、節日氣球攤等,人們在觀賞節目的同時不僅可以吃到美味應時的食物,還可以買到各種節日禮品留作紀念。這些由鬧元宵民俗活動開展而帶來的消費亦屬于民俗經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三、忻州鬧元宵民俗的現狀
雖然鬧元宵活動歷經幾十年已成熟完備且受人喜愛,但可惜的是,為了當地能更好更快地向現代化城市發展,以及考慮到近幾年翻修主路、治理街道和活動期間日益增長的人口所帶來的安全、環境衛生等一系列問題,節目表演游行已經在近幾年逐漸式微,甚至停止,只留幾個重要的廣場集中演出。演出項目也大大減少,近一到兩年連演出都所剩無幾,昔日節目表演游行的壯觀景象可以說已經不復存在,徒留人們心中美好的回憶。與此同時,忻州城內也正式施行了禁止燃放煙花爆竹令,不過,每年政府仍會在規定時間指定地點統一放煙花供人們欣賞。
值得慶幸的是,元宵節燈展部分卻在現代科技的促進下變得越來越多樣多元化,原有的傳統基礎上更加體現出時代的發展與進步,既安全又美觀,每年都會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人們也依然會同家人朋友一起出行賞燈逛街,為元宵佳節增添一絲絢麗的氣氛。
四、結語
眾所周知,民俗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文化事項,亦是我們的精神支柱。山西忻州鬧元宵民俗也是如此。如每年元宵節時,離家在外的人們會在春節假期返回故土與家人團圓,并一起走街串巷感受節日氛圍,借此增進其與家人鄰里的感情;另外,鬧元宵的活動是由當地政府提倡,各個單位、學校、企業等自發組織的,既娛樂大眾,又因為資源集中的優勢更有利于向大家宣傳自己,所以人們組織活動的積極性頗高。除此之外,元宵活動還有利于當地經濟的發展,不僅促進了活動期間食物、禮品等商品的流通,還吸引了許多周邊外地的游客前來觀賞和消費。所以這是一項集商業娛樂化于一體、老少皆宜的惠民性活動,亦是當地民俗的典型代表,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然而再翔實井然的文字記錄也描繪不出當時壯麗場面的千分之一,由于城市現代化建設的發展而漸漸消失的若干民俗,希望它們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被人們遺忘殆盡,更希望有關部門能夠予以重視與保護,在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賦予其新時代下的新使命和新生命。
參考文獻:
[1]田兆元.民俗學的學科屬性與當代轉型[C]//田兆元.敘事譜系與文化傳承:神話學民俗學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8.
[2]田兆元.經濟民俗學:探索認同性經濟的軌跡:兼論非遺生產性保護的本質屬性[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
[3]田兆元.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背景下的民俗文化與民俗學學科的命運[J].河南社會科學,2009(5).
[4]何學威.經濟民俗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0.
[5]陳勤建.中國民俗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作者單位:
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