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姍姍
摘 要:非遺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活態精神遺產”。 豫西南的非遺承載著獨特而豐富的地域特性和民族性精神。文章基于非遺文化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流變性與綜合性,探討構建豫西南非遺文化發展與建設研究的方法和途徑,及豫西南非遺文化傳承保護的對策,旨在促進豫西南地區的經濟、文化雙發展。
關鍵詞:虛擬現實;豫西南;保護建設;非遺文化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資助項目(2020-ZZJH-330);南陽師范學院校級項目(2018QN054)。
本文以豫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建設的重要內容——南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傳播為切入點,詳細分析論證基于VR虛擬現實技術的非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的具體問題。
一、研究背景
自從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各部各級都推薦了現代信息技術的進程。虛擬現實技術也成為了一個重點領域,各行各業都在努力與虛擬現實技術深度融合,成為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國內的很多學者都已經利用虛擬現實的重要科技手段對非遺保護進行分析研究。
虛擬現實的簡稱是VR(Virtual Reality)。“現實”在宏觀物理上說就是可以實現的任何事情、物體或環境,也是不可實現或者無法實現的任何事物和環境。這里的“虛擬”是指現實中計算機生成的模擬系統,然后體驗者可以操作特殊的裝置把自己置身于這個環境中,在這個環境中進行操作主宰。VR虛擬現實的技術拓展和應用爆發的時候,它的核心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從醫療業、影視業、地產業、教育業、消費業、電競游戲業、旅游業等等各種行業,我們都能看到虛擬現實的身影。虛擬與現實在日常的生活中交替出現,讓我們的生活上升到了一種新的空間和緯度。
二、豫西南地區非遺文化傳承現狀
豫西南是河南省的西南部地區,地域特色濃郁,非遺文化資源豐富,將非遺文化與虛擬現實相聯系,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豫西南地區非遺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是目前精準非遺文化開發的創新性手段,也有利于做好區域性非遺的傳承與保護工作。
(一)技藝傳承人的發展現狀
豫西南有著歷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與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非遺文化與當地人和當地環境的生活方式、當地的民族精神息息相關,豫西南非遺文化的傳承人主要以漢族人為主。但是目前來說,掌握這些技藝的都是年齡偏大的老人,那么再過幾年,掌握豫西南傳統民族手工藝的人會越來越少,一些傳統民族手工藝技藝正面臨失傳。
(二)傳統民族非遺技藝的現狀
豫西南地處中原的西南部,有各種各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文學方面,有桐柏的盤古神話,南陽的牛郎織女,淅川的丹江故事,內鄉的寶天曼傳說、馬山童謠等;在民間美術方面,有方城石猴、唐河城郊剪紙、南陽烙畫;在民間舞蹈方面,有鎮平高丘鎮的九蓮燈,宛城區新店鄉的背裝,內鄉縣的竹馬舞等;在戲曲曲藝,方面有內鄉縣的宛梆,鄧州的羅卷戲、豫西越調,桐柏的皮影戲、南陽市三弦書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能為VR虛擬行業帶來豐富的內容,可以提供創作的靈感和創作的主題。
(三)豫西南的非遺文化在生存、保護和發展傳承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豫西南的非遺文化在生存、發展、傳承和保護過程中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形勢非常嚴峻。主要表現在:第一,許多獨門技藝人無法傳承自己的技藝,在自己死后傳統技藝也跟著絕滅。很多珍貴的非遺實物資料沒有采取措施和方法去妥善保管保存,導致資料也隨之消失,不能幸存于世。第二,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模式較為單一,沒有強有力的合作機制來進行非遺傳承和保護,沒有充分發揮各地高等院校、各級研究機構和博物館的作用,提高非遺傳承保護的合法有效性。第三,非遺保護的法律法規不夠完善,使得有些政府部門和單位,或者個人,鉆法律的空子,進行各種各樣的破壞,加快了非遺的消逝。
三、基于虛擬現實技術下的非遺物質文化保護和傳承
(一)虛擬現實技術的現況概括
雖然完整的虛擬現實在技術上有初級、中級、高級之分,然而關鍵核心技術卻沒有高低之分,內容上分別是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三個方面。
一是沉浸式虛擬現實。沉浸式虛擬現實是VR,也被稱“靈境技術”,是體驗者運用各種計算機接口設備身臨其境地感知體驗三維空間內外的事物。VR是一種最能給體驗者帶來完全沉浸感的展現虛擬現實效果的方式。目前,可以借助帶有水平儀的智能手機和各種品牌的VR眼鏡設備將體驗者的各種感官封閉起來,阻斷真實環境的干擾,即可以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
二是增強性虛擬現實。增強性虛擬現實即AR,亦被稱為“擴增現實”。AR相對于VR來說是實現超越現實的感官體驗,利用虛擬現實技術制造模擬出現代真實的世界,再將圖形圖像、聲音、文字動畫等等多視聽三維感官數字信息內容疊加在一起,使得虛擬環境和真實的環境融為一體,合二為一。
三是分布式虛擬現實。分布式虛擬現實是DVR。它對計算機設備、其他軟硬件設備和各種技術的要求很高。DVR必須基于網絡的虛擬環境和計算機圖像技術,再加上計算攝像機影像的角度和位置,通過計算機互聯網進行各種虛擬體驗,使得虛擬的物體、場景、環境和真實的物體、場景、環境實時在同一個空間出現,讓體驗者在模擬和仿真的技術手段下對虛擬世界進行感知和體驗,最主要的是體驗者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和習慣來選擇自己在虛擬世界暢游的形式。
(二)虛擬現實技術對豫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1.虛擬現實技術對豫西南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對于豫西南非遺保護與傳承來說,使用虛擬現實技術是人們在文化傳承方式上的另一種選擇。非遺的保護與傳承經歷了口口相傳、紙張文字、照相機、計算機等階段,并且傳承傳播方式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還要繼續進步發展下去。目前現有的數字化信息技術是前所未有的快捷、便利、安全、系統的,對于人類非遺保護功不可沒,為各種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來說提供了一種新的形式和渠道。
對于豫西南非遺保護與傳承來說,使用虛擬現實技術是人們的自身感官體驗發展的另一種需求。視聽觸嗅味是我們人類獲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徑,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感官帶來的是不同程度的各種體驗。我們的感官系統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歷了從無聲到有聲,黑白到彩色,窄屏幕到寬屏幕、巨大屏幕、超巨大屏,單體顯像管到LED數字超高清,我們的“感官”越來越清晰廣闊,越來越追求更高層次內在需求和更高層次的體驗。不再滿足于現有的狀態,將來還希望能將我們腦中和潛意識的幻象世界都可視化呈現出來。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更高層次的追求,非遺保護和傳承的需求才能被滿足。
對于豫西南非遺保護與傳承來說,潛在的傳承人是虛擬現實技術的體驗者。已經掌握了非遺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信息知識和技術的學者、政府部門、民間組織等,他們是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方面的專家,也是數字化技術的最早使用者,他們有義務和責任將非遺的文化和精神滲入到數字化生產過程中來。
2.虛擬現實技術對豫西南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具體方法和途徑
將實景演藝與數字技術緊密結合,塑造歷史文化特色旅游實景演藝。將用戶體驗與歷史文化主題深度融合,主要采用數字化沉浸式體驗序廳設計、立體成像技術與全息投影技術的融合、多態體驗裝置與虛擬成像的無縫融合等方式,以4D、增強現實技術、全息投影技術等為技術支撐,完美呈現山水實景與多媒體技術以及高科技立體舞臺裝置的高度結合,完美地把歌曲、戲劇、舞蹈、雜技、水火、聲電、多重特效和多種元素全力展現。這樣高水平的恢弘之作在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心靈震撼的同時,可以使觀眾對豫西南的歷史文化有深刻的體會。將文化旅游、實景演藝與數字技術的高度融合,融合現代智慧導覽技術、沉浸式多態互動展演技術,打造游客參與式的多態互動數字表演、實景與沉浸式劇情體驗,充分挖掘歷史題材的文化內涵、教育意義和旅游價值,利用技術創新提升地域性旅游資源的體驗與展演方式,給游客帶來精神陶冶和心靈共鳴。
通過使用VR全景相機來記錄下豫西南地區非遺的各種節日活動全景照片和視頻的影像資料。VR全景相機不再像傳統相機那樣限制了固定視角,基于其360度無死角技術,現場感、真實感很強。所拍攝的資料在非遺信息庫可以永久保存,也可以根據資料來構建數字化360度全方位非遺虛擬展覽館,也可以把這些東西全部實時共享在計算機網絡上,提供給那些使用電腦、手機、iPad等移動設備和VR設備的人進行全方位的文化“遨游”,將豫西南的非遺的精神風貌更生動地展示給全國人民。基于VR、AR和互聯網技術,將豫西南非遺的數字化內容在各種智能設備上發布,提升互動性,增強娛樂性。
四、結語
幾千年以來的歷史文化,在豫西南的這塊土地上書寫了恢弘燦爛的篇章,豫西南地區的非遺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擁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是我們了解豫西南地區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和傳遞我國民族歷史和文化信息的鮮明形式之一。首先,在國際化的背景沖擊下,世界強勢文化正在不斷吞噬弱勢文化,一些非遺文化正走在不斷消失的路上。其次,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從非營利性走向盈利性,從公益性走向娛樂性,前景形式不容樂觀,故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基礎保護走向傳承保護和數字創新保護,是國際和國內學者都認可的共識。數字化的虛擬現實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突破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單一性,平面的傳承方式,賦予了非遺特殊意義,詮釋了非遺的新高度和新意義,增加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廣度和深度,是值得推廣的保護手段。
參考文獻:
[1]張毅.VR爆發當虛擬照進現實[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3.
[2]唐曉敏,郭云仲,代湘云,等.基于VR技術下的少數民族節日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J].紅河學院學報,2019(1):73-76.
[3]王耀希.民族文化遺產數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
作者單位:
南陽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