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樞密
摘 要:古往今來,傳統鄉賢文化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支系,一直是農村社會治理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文力量。當代我國農村社會轉型期提出“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傳統鄉賢文化由此面臨更嚴峻的時代挑戰和更緊迫的使命責任。文章以“鄉村振興”發展為背景,以傳統鄉賢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改革現狀為研究對象,提出新鄉賢文化發展的有效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賢文化;傳承與創新;有效建議
注:本文系2019年江蘇省鹽城市政府社科獎勵基金項目“‘鄉賢文化傳承和創新研究”(19szfsk146)的研究成果。
“鄉賢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根植于鄉村土壤,蘊含崇德向善、見賢思齊、誠信友善等諸多優秀文化基因,在我國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一直影響深遠,在農村治理中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踐行“鄉賢文化”可以有效地加強鄉村建設,為促進鄉村發展提供動力支撐。
黨的十九大兩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八大新農村建設的具體目標是“建設美麗鄉村”。2015年和2016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建設,傳承鄉村文明?!?/p>
改革開放以來,鄉村社會利益結構和利益關系日趨復雜,以“鄉賢文化”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青壯農民、精英人士從農村大量流向城市,鄉村社會出現生態環境惡化、公共資源匱乏、傳統文化意識淡薄等問題。至此,鄉賢的力量再度吸引了人們的注意,重振鄉村建設呼喚傳統鄉賢文化回歸。我國鄉村社會正處在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轉型的關鍵期,與傳統鄉賢文化相比,被賦予了更多時代內涵、使命責任和傳承創新的鄉賢文化,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文化核心和精神動力,所以在此基礎上研究傳承和創新傳統鄉賢文化逐漸成為當下“鄉村振興”的重要命題。
一、鄉賢群體構成和功能的變化
(一)鄉賢群體構成的多元化
在不同的歷史進程和不同的地域文化中,“鄉賢”的認定標準也有差異。學界普遍認為“鄉賢”的共同點存在于道德層面,他們必定服務于鄉里公共事務,且是頗具德行的人。傳統意義上的“鄉賢”是鄉紳階層中德才兼備的人,他們一般是當地有作為的官員,或者曾為當地做出杰出貢獻。他們德高望重,為村中百姓擁戴敬仰,承擔著政治安寧、矛盾調節、風俗教化等任務。
與傳統鄉賢相比較,新時代的新鄉賢隊伍更加壯大。在新時期的鄉村振興戰略中人才是重中之重,新鄉賢包括企業家、返鄉創業者、離退休干部、文人學者、科技精英、道德模范、帶領村子發展的村干部(包括大學生村官)等。古代鄉賢參與治理一般都是生活在農村(在土),新鄉賢參與村中治理卻不存在這種局限。
(二)鄉賢功能的變遷與延伸
傳統鄉賢在職能上是比較寬泛的?;旧习舜蠖鄶掂l村事務,不僅承擔社會教化、調節矛盾的任務,還享有一定的行政權力。而新鄉賢是村莊發展的推動者,他們不再是權力的主體,但在其他方面的功能卻有所延伸。不受體制約束的新鄉賢憑借德行、威望參與鄉村治理,一來可以德治與法制相結合,彌補社會組織、兩委的不足,緩解矛盾,解決沖突,優化鄉村內部治理結構。二來在資源匱乏的鄉村環境下,一些擁有知識技能、人脈和一定經濟實力的新鄉賢得到村民的尊敬和信任,幫助、引導村民充分就業、增加收入,改善鄉村風貌,也堅定了當地村民對村莊發展的信心。三來新鄉賢是先進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者。鄉賢普遍具備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文化道德素養,往往能夠及時把握黨和國家政策、先進文化的發展動態,用群眾耳熟能詳、喜聞樂見的文化載體充分宣傳。
二、鄉賢建設外造環境、內設機制
“筑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環境條件永遠是吸引各路人才、壯大新鄉賢隊伍的先決因素。新的時代為了持續培育新鄉賢文化,以浙江上虞、廣東云浮為例的諸多鄉賢文化樣本都呈現出健全各項機制、打造適宜新鄉賢文化發展的外部社會環境,全力營造“遵賢重德”氛圍的行為特點。
(一)外部環境、氛圍的變化
第一,政府通過頒布各項政策、規定,強力發揮指引、導向作用,積極肯定新鄉賢的地位和作用,促成民眾找回失落的主體意識。一種“了解鄉賢、學習鄉賢、爭做鄉賢”的積極氛圍在全社會范圍內得以渲染。第二,通過電視廣播、報刊、互聯網等多種媒體,針對不同人群特點,多樣設計,精心策劃,大力弘揚新鄉賢文化。尤其注重青少年群體,培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
(二)內部組建機制的創新
從內部組建機制方面來說,第一,建立有準備的聯絡機制,地方黨委、政府成立專門的鄉賢引入機構,廣泛搜集在外人才基本情況,建立信息庫,用于日常、工作聯系;通過微信、QQ,及時通傳家鄉發展大事件,定期舉行新鄉賢聯誼會;在傳統節日開展鄉村民俗活動,召喚鄉賢們回鄉團聚,共謀家鄉發展。鄉賢們通常都對故鄉有著特殊的感情,能為家鄉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第二,成立鄉賢理事會、鄉賢參事會、鄉賢工作室、鄉賢志愿者工作站等研究型、議事型、親善型或協調型新鄉賢組織。理事長和主要成員通過召開鄉賢理事會大會民主選舉,會議共商理事會的章程。
三、完善新鄉賢文化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更深入——挖掘、保護當地鄉賢文化的物質載體
當下新鄉賢文化大多忽視了“過世鄉賢”,偏重褒譽“在世鄉賢”。導致一般民眾對新鄉賢文化的認可度、參與度都不夠理想,影響了新鄉賢文化建設的深度與廣度。一些代表鄉賢文化的文化遺產,如祠堂、牌坊、匾額以及習俗逐漸消失,致使年輕群體對農村傳統風俗文化感到生疏與茫然,鄉賢文化失去發展壯大的空間和土壤。以物質文化為載體,輔之以現代化手段,可以增強新鄉賢文化在村民心中的認同感。例如,修繕村落原有廟宇、祠堂、族譜等物質文化載體,推動村史村志編纂工作開展,應用現代技術手段宣傳、保存和重建鄉村封存的歷史記憶,精心營造尊賢重德的良好氛圍與情境。
(二)更具特色——因地制宜,多元、多樣化發展新鄉賢文化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倡導各地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加之當前農村在經濟層面和文化層面確實存在地域差異,所以能夠因地制宜,摸索切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村治理模式十分重要。當地政府可以對鄉賢類別和當地農村社會結構進行深入分析、統籌安排,采取合理的新鄉賢治理模式,有助于實現多元化的鄉村治理目標。此外,積極推動各地完善“新鄉賢+”模式,將“黨建”“扶貧”“監督”結合新鄉賢協同治理,構建多元綜合的鄉村治理主體。
(三)更規范嚴格——端正認識、保量求質、逐步規范“新鄉賢”隊伍
為了真正實現鄉賢文化反哺鄉村,政府應端正認識,鄉賢最重要的精神內核離不開一個“德”字,既要重視“富鄉賢”“官鄉賢”又要重視“德鄉賢”“文鄉賢”等。新鄉賢隊伍既要保量又要求質,當地政府可以適度提高新鄉賢的選擇標準,選拔一批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強烈奉獻精神和緊迫使命感的人才作為新鄉賢。
傳統鄉賢文化建設缺乏激勵機制,不利于引導鄉賢發揮自身真正潛能、主動積極參與農村建設。政府需要從激勵與約束兩方面著手,不斷建立健全“新鄉賢”參與基層農村治理規范制度。一是建立完善激勵制度,提供內驅動力。首先,吸引人才,出臺鼓勵鄉賢回鄉的相應政策,給予其資金和政策上的雙重支持。其次,留住人才,根據地區發展的情況,保障新鄉賢享有子女教育、就業、住房保障、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對于吸引更多鄉賢回歸家鄉,更好地服務于鄉村建設將起到積極作用。最后,獎勵人才,樹立身邊新鄉賢的道德典型,對有貢獻的新鄉賢可以采用刻字立碑和經濟上的雙重獎勵。二是完善約束制度,厘清權責地位。在吸納新鄉賢參與現代農村治理的同時,也要重視防范可能衍生的風險。目前一些地區相繼成立了各種鄉賢協會和基金會,但是存在管理與運營不規范,體制機制皆不健全等問題。管理制度不完善將直接導致新鄉賢“異化”,淪為當地惡霸,抑或變身為宗派、家族勢力的傀儡,出現以德代法的現象。第一,地方政府要結合實際,制定一套新鄉賢行為活動必須遵照的、適用于當地的規范準則。加強對新鄉賢的培訓工作,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研討會,互通治理經驗,保證新鄉賢參與鄉村基層治理合理合法,充分實現新鄉賢的制度化、規范化管理。第二,對知法犯法、以權謀私、在當地產生消極影響的新鄉賢,應立即除名。第三,自下而上,加強基層村民的民主監督。傾聽群眾的聲音,依靠群眾的力量真正達到凈化新鄉賢隊伍、確保新鄉賢的完整性和純潔性的目的。
“中國社會是以鄉村為基礎,并以鄉村為主體的;所有文化,多半是從鄉村而來,又為鄉村而設?!蔽覀儜斍逍训卣J識到:“鄉村振興”戰略絕不是一項可以一蹴而就的簡單工程,傳承創新鄉賢文化可以改善農村治理環境,助力鄉村振興,但卻終究無法成為鄉村自治和發展的自生力量。所以我們不僅要關注新鄉賢文化,還要從“鄉土、鄉情、鄉風”三大維度協同發力,結合中國鄉村治理的歷史和現實去尋求在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作用的一系列措施和辦法,真正實現村風文明,村民富裕,共同建設美麗家園。
參考文獻:
[1]張敏.皖北地區鄉賢文化繼承創新與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80-82.
[2]鄧堅.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新鄉賢文化建設的困境與途徑[J].學術論壇,2018(3):169-173.
[3]趙亞楠.鄉村振興背景下新鄉賢參與農村基層治理研究述評[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9(7):8-14.
[4]于韜,蒲嬌.社會轉型期背景下新鄉賢當代價值的建構與重塑[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S1):65-69.
[5]崔佳慧,王生章.困境與出路:鄉村振興視閾下鄉村治理模式新探索:基于地方新鄉賢治理經驗[J].廈門特區黨校學報,2018(4):75-80.
作者單位:
鹽城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