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丹



[摘要] 目的 探討風險管理在內科心血管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2015年1月—2018年12月,內科心血管疾病患者共90例,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風險管理措施進行干預。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結果 ①觀察組護理風險發生率(2.22%)明顯更低,與對照組(26.67%)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②與對照組(73.33%)對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56%)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觀察組護理前總體健康情況評分為(55.01±2.00)分,護理后評分為(80.11±3.30)分;對照組護理前總體健康情況評分為(55.89±2.13)分,護理后評分為(58.00±1.55)分。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內科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風險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關鍵詞] 風險管理;內科心血管病;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9)09(c)-0026-02
內科是醫院的重點科室,患者數量多,病種繁雜。對于內科心血管疾病危急重癥患者,通常情況下,由于發病急、病情兇險,如果不能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治療,會導致患者治療成功率降低[1]。所以,必須對內科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細致的護理干預[2]。該研究通過對該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間收治的90例內科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對照試驗,探討風險管理在內科心血管病護理管理中的應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內科心血管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一共90例,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組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組為45例,觀察組男患者25例,女患者20例;年齡為50~85歲,平均年齡為(65.05±3.50)歲;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6.50±1.35)年。對照組年齡為50~85歲,平均年齡為(65.06±3.50)歲;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6.50±1.32)年;男患者30例,女患者15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措施進行干預。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風險管理措施進行干預,具體的護理內容如下幾點。
①護理風險科學評估。患者入院后,對患者的護理風險進行科學評估,包括墜床、燙傷、摔傷;評估患者基礎護理的問題,包括護理操作技能、護理經驗。
②制定護理應急方案。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培訓學習,加強護理操作技能水平,增強護理人員的職業責任感。根據患者的實際狀況制定護理計劃,對護理風險提前做好準備。培養護理人員應對緊急護理問題的素養,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各項護理技能,需要熟悉了解藥品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定期維護各種醫療儀器,提高護理人員的護理風險意識,從而避免護理意外問題,有利于改善護患關系。
③加強護理流程改進。加強完善護理流程,合理配置醫療資源,確保護理工作全面。加強維護病區環境,排除不必要的護理風險因素。加強對各種醫療管道進行護理,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干預,不但提高了患者的疾病認知度,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風險防范意識。
1.3? 觀察指標
觀察和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發生率、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SF-36評量表)。生活質量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3]。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風險發生率
與對照組(26.67%)對比,觀察組護理風險發生率(2.22%)明顯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滿意度
與對照組(73.33%)對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5.56%)明顯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生活質量評分
觀察組護理前總體健康情況評分為(55.01±2.00)分,護理后評分為(80.11±3.30)分;對照組護理前總體健康情況評分為(55.89±2.13)分,護理后評分為(58.00±1.55)分。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護理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護理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醫療服務模式也正在不斷改進,必須采取新型的護理模式對患者進行干預,因為傳統的護理模式難以滿足現代醫療服務的需求[4]。護理風險管理是一種風險防范措施,通過分析護理風險誘發因素,為患者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計劃,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管理質量,從而最大程度避免護理風險[5]。對于內科心血管疾病患者,疾病誘發因素復雜,病種繁雜嚴重,護理風險因素較多。
該研究顯示,對內科心血管疾病患者進行風險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護理風險,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分析其原因,心血管疾病患者因為疾病的折磨導致心理壓力增大,因此而感到緊張、焦慮,甚至于導致治療依從性降低[6]。為了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護理人員必須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加強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對患者輸液反應進行細心觀察,根據患者的反應調節輸液速度[7]。加強對各種醫療管道進行護理,確定醫療管道通暢無阻,從而減少醫療風險事故。加強查房護理,采用藥學三級查房工作模式。采用多種健康教育方式,向患者和家屬介紹心內科心血管疾病的知識和治療方式,提高了患者的疾病認知度以及風險防范意識[8]。
綜上所述,風險管理在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護理管理中尤為重要,可以有效地提高護理質量,有利于降低護理風險,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參考文獻]
[1]? 王樹華,管理英,林海燕,等.無缺血性心腦血管病史中青年心血管病發病風險評估[J].山東醫藥,2018,58(33):58-60.
[2]? 宣曉剛,楊軍剛,張志特.鐵路轄區在崗職工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10年發病絕對風險調查[J].鐵路節能環保與安全衛生,2018,8(4):209-212,224.
[3]? 李文鋒,馮穎青.高血壓前期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8,26(6):516-520.
[4]? 孫照陽.4種不同風險評估模型評估貴陽地區40歲以上人群10年心血管發生風險的研究[D].貴陽:貴州醫科大學,2018.
[5]? 李亮,李健英,羅英聰,等.無癥狀務工人員心血管病危險評估的調查研究[J].嶺南急診醫學雜志,2018,23(1):62-64.
[6]? 楊玲,沈怡.心血管內科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學術版,2018(1):35-37.
[7]? 肖碧青,肖鳳連,劉紹華,等.護理風險管理在心血管內科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7,24(23):161-163.
[8]? 田玉麗.心血管內科護理風險管理及應對措施[J].中國校醫,2017,31(10):789.
(收稿日期:2019-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