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夢蕾
摘要:“濱海旅游是在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以沿海岸陸域和海岸為依托,以滿足人們精神和物質需求為目的而進行的海陸觀光、休閑和度假等旅游活動所產生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本文以廣東省濱海旅游為研究對象,指出其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通過借鑒國內外知名濱海旅游目的地的發展經驗,為廣東省濱海旅游開發提出建議。
關鍵詞:廣東省;濱海旅游;問題;建議
一、廣東濱海旅游發展現狀
廣東省位于中國大陸最南部,北回歸線橫貫全省。廣東省海岸線曲折蜿蜒達4114 km,是全國最長海岸線的省份之一,其沿線有沙灘174處,大小海灣、港灣510個、超過500m2海島多達750余個。
廣東省氣候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約為19℃-24℃,夏無酷暑,冬季溫暖。著名的海島有青澳灣沙灘、巽寮灣、大小梅沙、金沙灣海灘、內伶仃島、王府洲、大角灣沙灘、硇洲島、白沙灣等。
廣東省擁有豐富的濱海地質旅游資源,省內有中國大陸海岸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保護區,中國大陸架面積最大、保護最完好的珊瑚礁群,中國唯一的火山口瑪珥湖湖光巖,中國最大的火山島硇洲島等。
廣東省的濱海城市有14個,由東向西分別是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惠州、深圳、東莞、廣州、中山、珠海、江門、陽江、茂名、湛江,橫跨粵東、珠三角和粵西雷瓊地區,擁有豐富的民俗資源:雷州半島現有國內乃至世界獨一無二的東海人龍舞民間藝術,茂名、吳川一帶有年例、飄色等獨具一格的節慶活動,中山疍家的咸水歌和惠東平海漁歌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名錄;江門、臺山一帶的僑鄉風情,粵東巽寮灣、大亞灣的漁村風情和潮汕地區媽祖宗教文化久負盛名。
二、存在問題
(一)無拳頭產品
廣東大部分處于亞熱帶地區,雖然四季氣候溫暖,但和國內其它濱海城市相比,其夏季不夠大連、青島等地涼爽,冬天也不及海南溫暖。從旅游資源的質量上看,廣東只有大角灣、青澳灣、巽寮灣達到A級標準,被評為頂級資源的數量僅占全省濱海旅游資源總數的2.7%;從旅游景點的知名度上看,廣東沒有廈門鼓浪嶼、海南三亞等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濱海旅游資源,和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海濱旅游地的知名度相比更是相差甚遠。
(二)旅游開發尚處在初級階段
廣東濱海度假景點大多依托陽光、沙灘、海水、海鮮等初始未加工資源作為旅游吸引物,產品結構簡單且同質化嚴重,海濱運動、娛樂、休閑等項目和設施比較欠缺。此外,開發者僅在近海區域做文章,沒有把眼光放遠到離岸海島旅游開發、致使粵東和粵西很多海島尚處在未開發狀態。而濱海腹地的紅樹林、臨海山地、漁村、農田等資源也未能與海濱旅游形成聯動和呼應之勢;大部分海濱開發停留在自然資源開發層面,濱海地區的歷史文化和特色性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三)尚未形成大旅游產業體系
廣東省旅游產業鏈尚不完善。旅游體驗要素包括“吃、住、行、游、購、娛、體、學、悟、養”,涉及旅游業、住宿業、餐飲業、健康養生、文化業、會議會展、商業購物、地產、郵輪游艇等一系列的產業。目前的開發模式并沒有充分發揮旅游對其他產業的帶動作用,或僅把旅游和住宿、餐飲等結合,而沒有更寬廣的融合視野,把旅游和文化、教育、康養、農業、工業等產業進行結合,“旅游+X”的大旅游產業體系尚未成型,景區因產業不完整而表現出淡旺季明顯的現象。
(四)開發缺少統一規劃
廣東省濱海地區的總體建設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管理。相鄰區塊、相鄰城市間較少合作,各濱海旅游區在空間上無序競爭,各自為政,旅游開發效率低,旅游內容單一乏味,同質化嚴重,難以體現不同地區濱海旅游的差異性。
三、國內外經驗借鑒
(一)美國夏威夷
夏威夷(Hawaii)是美國唯一的群島州,其土著居民是波利尼西亞人。在當地土語中,“Aloha”意為“你好”或“再見”,也可以表達友愛和熱情。如今,走在夏威夷街頭,可以看到很多當地建筑都引用了“Aloha”一詞,草裙舞、夏威夷花環等土著元素與Aloha一道成為當地的旅游形象的核心符號。
為弘揚保護原住民文化,夏威夷旅游部門還在1963年建立了波利尼西亞文化中心,夏威夷、薩摩亞、斐濟、新西蘭等7個太平洋島嶼上的波利尼西亞人根據自身的文化在該中心組建了7個風格各異的村莊,各村莊的建筑都保留了幾百年前的傳統模樣,每到晚上,這里都會舉辦精彩的民俗文化表演活動。
世界上還有很多以土著文化而聞名的濱海地區,如墨西哥坎昆把瑪雅人遺跡納入濱海旅游的范圍加以利用和開發,巴厘島把印度宗教元素作為旅游開發亮點;泰國的普吉島則強調環境與建筑的和諧,所有的建筑物都體現泰式風格。
(二)澳大利亞黃金海岸
澳大利亞黃金海岸位于澳大利亞東部海岸中段,由一段長約42公里、10多個連續排列的優質沙灘組成,以沙灘金色而得名。
黃金海岸是“娛樂者的天堂”,其旅游開發兼顧深度和廣度,深挖濱海及其腹地的種種自然和人文資源,同時興建大型主題公園、高檔酒店、購物場所、高爾夫球場,用豐富的旅游產品體系,打造全景式、多元化的度假生活場景。
傳統的濱海旅游娛樂項目主要集中在水面上,較為單一,而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則把娛樂的空間拓展到空中和水下;潛水、釣魚、沖浪、高爾夫、沙灘排球、滑翔跳傘、帆船航行、水上電車、滑浪風帆等項目把水空、水上、水陸和水下連成一體。
自20世紀70年代起,澳大利亞黃金海岸就開始興建各式濱海主題樂園,有海洋世界、迪士尼式的主題公園、水上樂園及野生動物園合一的“夢幻世界”, 華納電影世界等。這些人為打造的主題樂園逐漸成為黃金海岸上地標式的建筑,為黃金海岸帶來了巨大的人氣,也豐富了濱海的娛樂內容。
休閑購物方面,黃金海岸有大量綜合購物中心、度假購物村、免稅店及露天市集,夜總會、歌舞廳、酒吧、高檔餐廳等。
(三)海南三亞
三亞位于海南島最南端,是中國最南部的濱海旅游城市,也是我國最南端的對外貿易重要口岸。憑借優質的濱海旅游資源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三亞大力發展郵輪和游艇產業。2007年,鳳凰島國際郵輪港建成,嘉年華、皇家加勒比以及麗星等世界知名的大郵輪公司紛紛開通了經停三亞的航線。2008,三亞鴻洲游艇碼頭建成,目前三亞市登記注冊的游艇企業有121家。
此外,海南大力發展“旅游+體育”產業。“到目前為止,三亞共有42家海上運動俱樂部,主要經營潛水、摩托艇和快艇,旅游產品和項目有潛水、海底漫步、海底摩托、香蕉船、滑水、皮劃艇、拉傘、浮臺海釣、船釣、排釣、沙灘排球、“沙療”和拖曳傘等海底、海上、沙灘、海空4大類20余個項目。”至今,三亞共舉辦過近百項國際體育賽事,包括世界太極拳健康大會、高爾夫亞巡賽三亞公開賽等。同時,為了加強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三亞還承辦了一批融合本地文化內涵的國際性節慶賽事活動。包括海南島國際電影節、海南國際馬拉松賽、世界小姐全球總決賽、克利伯環球帆船賽、FE國際汽聯電動方程式等。
(四)山東半島濱海城市群
山東省沿海地區海岸線長度為3000多千米,占全國海岸線的六分之一。其中,以青島、日照、濰坊、東營、威海、煙臺等大中城市輻射的海陸區域構成了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
2014年2月,半島藍色經濟區提出了城鎮組團一體化發展,藍區內的城市在旅游開發、市場推廣、交通建設和信息服務等方面實現一體化。具體說來,一體化的發展是在“同一整體”的基礎上抓共性,找個性,整體內的各要素錯位發展、優勢互補,最終構建新的整體。在“藍區七市”里,青島、濰坊、日照組團發展,打造城市濱海旅游和民俗旅游;煙臺和威海憑借豐富的海島資源和宜居環境打造濱海休閑度假區;東營和濱州依據濕地景觀、黃河入海口等資源,共同打造山東半島濱海濕地生態旅游區。
同時,藍區各市的發展也強調各自的差異性,實行分工互補,在保持各自優勢的基礎上,更好地實施區域合作。如青島旅游突出紅瓦建筑風貌,展示其啤酒文化。濰坊旅游則以風箏、楊家埠木板年畫等民俗文化特色為重點;日照側重打造水上運動和漁家樂;煙臺突出“葡萄酒城”的旅游形象定位;威海因北洋海軍的發源地的歷史背景大力弘揚古軍事文化;黃河入海地東營將自身定位為“黃河水城”;“孫子故里”濱州則深挖歷史上的“孫子文化”。
除濱海觀光度假外,藍區還計劃發展養生、文化科普、體育、游艇與郵輪、濕地生態、漁村游等項目,構建“旅游+X”濱海旅游產業集群,加速旅游業與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如旅游與第一產業融合,可把農業(養殖業)與旅游業相融合,開發漁村風情游、休閑垂釣、葡萄酒莊園采摘等項目;旅游與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工業旅游,如青島啤酒廠參觀游覽。旅游與第三產業融合,可依托濱海地的文化特色,發展海洋文化創意、打造品牌節慶活動,如青島國際啤酒節、濰坊國際風箏節、日照海洋運動節等。
四、 經驗借鑒與建議
(一)深挖本土文化
旅游與文化的結合已經成為新的趨勢,旅游業只有通過文化的創新才能區分于其他地區,形成獨具特色和吸引力的產品。美國的夏威夷、印度巴厘島、墨西哥坎昆等在開發時發掘、整合當地傳統文化,并以此來豐富和提升度假旅游產品內涵的做法已經為廣東省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廣東省濱海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在旅游開發時可從中提取典型元素,植入到旅游形象的展示中,并通過固化的標志、建筑、廣告、節慶活動等不斷強化本地特色。
節慶活動是一個既能快速輸出本土文化又能聚集人氣的有效途徑。如海南島,其憑借良好的自然資源和旅游設施承辦了體育、娛樂、文化等國內和國際知名節慶或賽事活動,高水準的節慶賽事能夠廣泛吸引各國游客參與,增加媒體的曝光率,更能夠倒逼本地的度假旅游設施和服務不斷改進提升,對標國際。
廣東省也可通過定期舉辦主題文化、節慶和體育賽事活動盤活本地的自然和人文資源。比如把粵西年例、飄色、人龍舞、中山咸水歌、陽江開漁節、粵東平海漁歌、潮汕媽祖祭祀大典等民俗表演活動有意識地品牌化、規模化,在舉辦節日期間,把該地區的其它旅游特色元素也融入到節慶活動中,可達到吸引人流,打包宣傳當地文化的效果。
(二)打造豐富濱海旅游產品體系
旅游體驗包括“吃、住、行、游、購、娛、養、體、學”等,因此,旅游開發者要充分利用旅游的動能撬動相關商業業態的發展潛能,以旅游觀光聚集人氣,再以完善的食宿、購物、娛樂設施給游客帶來綜合式的、全感官的享受,發展“旅游全要素”商業綜合體,構建多元化度假生活場景。
以澳大利亞黃金海岸為例,其開發從觀光、游樂到住宿、餐飲、購物、會議、演藝等,提供了一系列的高品質的綜合化服務,豐富且差異互補的旅游項目延長了游客的停留時間,平衡了旅游淡旺季,滿足了不同個性游客的需求。
開發者要把海濱及近海城鎮的一切資源盤活起來,以“海”撬動其他特色元素。娛樂項目應從水面拓展到水空、水下、水陸區域,形成了立體開發空間體系;在橫向空間維度上,旅游開發不僅局限于一線臨海的區域,還應包括近海的森林、山脈、村莊及城鎮。
基于這樣的經驗,廣東省可以依托其自然資源開發珊瑚潛水探險,紅樹林森林公園、濱海地質科考、海濱漁村風情體驗、水上人家民歌表演、媽祖祭祀、水療(沙療)、濱海體育(如海釣、沙排等)多元化旅游項目;適當興修高檔酒店、會所、高爾夫球場、展館、購物廣場、主題樂園等度假設施,為不同出行目的的游客提供多樣化的娛樂和休閑選擇。總而言之,濱海旅游景區應不斷豐富旅游產品體系、延伸產業鏈、注重產品品質和游客體驗,走多元化創新之路。
(三)發展“旅游+X”產業體系
旅游業具有很強的兼容性、能較好地和其他產業結合。從產業布局上看,海南、山東半島充分發揮旅游業的動能,通過旅游與健康養生、文化文創、會議會展、休閑商業、地產、商貿、體育、郵輪游艇等衍生產業的融合,不斷豐富自身產品體系,構建大旅游產業格局,提升其綜合競爭力。
基于此經驗,廣東省應利用其對外商貿的傳統優勢,大力發展與旅游聯系緊密的會展業和郵輪業,打造優質港口;同時,順應全民運動的時代背景,大力發展“體育+旅游”,承辦具有影響力的體育品牌賽事;探索“文創+旅游”,挖掘各地的文化特色,發展濱海特色手工藝,海洋文化創意產業,打造節慶文化旅游線路等。
(四)區域一體化發展
在全球化的今天,區域間的聯系和合作越來越重要。以山東半島城市群組團發展為例,在開發過程中,各地以“合作互補、互利共贏”為原則,減少發展中的壁壘、阻礙和資源浪費,使資源最優配置,達成互利共贏,聯動發展的局面。與此同時,各地發展也強調差異性,半島按照資源和地理位置等特點劃分出不同功能的區域,使之既存在內在聯系,又不同于彼此。把這些差異化的分區組合起來,令不同分區的資源優勢互補,通過錯位式的定位,突出各地的資源優勢,構成新的整體,并產生1+1大于2的合力效果。
對廣東省而言,區域一體化發展可以體現在同一旅游景區內,如海島相連的地區,開發上應統一規劃和管理,再根據整體中“部分”的特點,差異化定位,劃分功能分區,使之形成對外同一,對內差異的“新整體”。
另外,區域一體化發展還可以體現在城市群間。根據規劃,廣東省濱海14市將通過長達1570公里的濱海旅游公路相連,實現合作發展和資源共享。在一體化的進程中,為保持競爭力,各地也應保持和強化自身的特色。如珠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基礎設施完善,可打造綜合式濱海度假區;江門、臺山一帶旅游應突出僑鄉風情;湛江等粵西地區污染少,海灘質量佳,濱海植物種類多,可結合當地獨特的民俗風情發展休閑度假游和節慶旅游;粵東地區漁村眾多、海鮮資源豐富、可開發漁村樂、海濱宗教游,并借助新媒體平臺的網紅效應,推廣當地的海鮮料理,形成品牌效應。
參考文獻:
[1]李瑞,吳殿廷,朱桃杏,等.基于內涵界定的我國濱海旅游發展模式研究[J].熱帶地理,2012(9):527-536.
[2]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海洋經濟研究中心、廣東新經濟雜志社課題組.廣東省濱海旅游資源分析與發展歷程[J].新經濟,2011(07):82-84.
[3]康慧.三亞海洋旅游產業化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8(09):91+93.
[4]王萍.山東濱海旅游資源及產業發展研究[J].中國海洋經濟,2018(02):3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