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地理教學中,應該實事求是、全面客觀地反映我國地理面貌特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和存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和科學發展觀,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
關鍵詞: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口觀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貫徹國情教育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實事求是的觀點,揭示我國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特點
結合教材內容,我國疆域遼闊、地理位置優越、海陸兼備、地形地貌多樣、氣候復雜多樣、河湖眾多、山川壯麗、土壤植被豐富多彩,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特別是多種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初中地理教學應使學生認識偉大、美麗、富饒的祖國多么可愛,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另一方面,我國自然災害種類多、分布廣、頻率高、危害大,其中對我國影響較大的是干旱、洪澇、臺風、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例如,2010年全國各類自然災害共造成4.3億人次受災,因災死亡失蹤7844人,農作物受災面積3742.6萬公頃,倒塌房屋273.3萬間,因災直接經濟損失5339.9億元。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白,我國自然災害頻發、危害嚴重,防災減災工作特別重要。同時結合課文內容講述,我國一直重視防災減災工作,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使學生懂得只有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抗災救災才能取得偉大勝利,懂得大力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提高全民族防災意識的重要性。
二教育學生認清我國的人口國情,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我國人口突出的特點是:人口基數大,增長快。2017年底我國大陸人口達到13.9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人口眾多,一方面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和消費市場,另一方面對食品、住房、教育、醫療、交通等的需求量大,給我國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帶來沉重的壓力。為了使人口的增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適應,與環境、資源相協調,我國制定了相應的人口政策。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課文內容和生活實例,讓學生明確我國人口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如不嚴格控制人口,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社會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讓學生懂得“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自覺遵守和宣傳我國的人口政策。
三培養學生“人均”觀念,樹立正確的資源觀
結合教材內容,在講述自然資源的基本特征時,教師應指出:我國自然資源總量豐富、種類齊全,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但也必須指出:我國由于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還存在著嚴重浪費和利用不合理現象。比如,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自然資源相對短缺、人均不足且仍在下降的狀況會更加突出。讓學生認清我國自然資源國情,明白我國自然資源形勢嚴峻、不容樂觀,增強學生建設“四化”的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自覺遵守和宣傳“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等基本國策,以及《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等法律法規。
四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觀
人類與環境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既對立又統一。在中國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我國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中的經驗和教訓。如我國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南豐北缺,夏秋季多冬春季少,造成我國水旱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不穩定;對此,可通過跨流域調水和興建水庫等水利工程來調配水資源。而黃土高原地區由于人們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使地表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加劇,生態環境惡化,糧食產量下降。通過地理教學,讓學生懂得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中,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以滿足人類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又要很好地保護環境和改善環境質量,使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樹立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地觀,自覺遵守和執行國家為保護和改善環境而制定的有關政策法規,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
地理課堂是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教育的重要陣地,八年級的中國地理有豐富的國情和愛國主義素材,地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采用多種方法挖掘這些內容,并結合生產生活實際和時政,對學生進行國情國策和愛國主義教育。
參考文獻:
[1]劉文學.地理教學中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J].教書育人,2018(13):38.
[2] 王皓琨.比較法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8,32(Z1):58-61.
[3]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八年級地理》(2013年版)
作者簡介:彭懷友(1972.2—),男,四川涼山人,本科學歷,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