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探尋繪本內容與幼兒興趣的契合點開展微課程,提出以班級為基點,通過整合繪本資源,不斷發展和豐富課程,引導幼兒在探究中豐富感知、積累經驗,獲得繪本閱讀經驗的提升和觀察實踐能力的提高。
【關鍵字】微課程 中班 繪本 秋葉飄飄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0A-0159-02
“繪本微課程”就是以繪本為載體,通過捕捉繪本內容與幼兒興趣點之間的契合點,開展適合幼兒探究的一系列活動,微課程中選取的繪本與課程關聯來自于孩子們自己的需要,課程中的活動來自于孩子的興趣,班本化繪本微課程是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為宗旨,以班級為基點實施的課程活動,同時借助于繪本,運用整合開放的資源,不斷探索演繹、發展和豐富,形成班級個性化文化。基于這樣的理念,生成了一個個班本化繪本微課程。以下,筆者就以幼兒園中班微課程《秋葉飄飄》為例,探索班本化繪本微課程的實施策略。
一、微課程的來源要有生活意識
毋庸置疑,幼兒的認知和生活有著相當大的關系,其認知發展是在生活環境中獲得,幼兒與生活環境的互動過程中,逐漸建構起他們對于外界的感性認識和經驗,教師在一日生活中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話題,當他們對于某個話題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作為支持者的教師應該抓住契機,傾聽幼兒的談論并順應其興趣,引導他們相互間觀察、討論,進一步豐富認識,從而引導他們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經驗的積累和提升。
《秋葉飄飄》微課程緣起于一次戶外活動——散步。孩子們在戶外散步時,看到紛紛飄落的落葉覺得十分新奇:“樹葉都變黃了”“為什么會變黃呢”“樹葉好像在跳舞”……葉子飄落的動感與幼兒躍動的心靈天然契合。豐富多樣的樹葉給幼兒提供了探索、發現、表達的廣闊空間。搖曳飄落、多姿多彩的樹葉就是一方天地、一個世界。于是,教師同幼兒一起進入樹葉的世界,去探究、發現、思索、想象、表現……經過近一個月的時間,孩子們了解了關于樹葉的很多秘密,在探究過程中,他們發現葉綠素的存在,感知葉子變黃的秘密,更激發了熱愛自然的情感。
二、微課程前審議要有目標意識
孩子們感興趣的話題是課程的來源,然而通過微課程的實施,孩子們會帶來什么樣的發展?用哪些途徑和方法讓孩子感受和體驗比較合理?開展微課程前審議時,首先需要我們有大的目標意識,即從孩子們的年齡特點、興趣需要和發展水平出發,并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相關內容和建議,對微課程目標的具體定位、脈絡梳理、內容選擇等進行詳細的課程前審議。在審議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關注的是,在心中有大的微課程目標體系,同時還應該有具象的目標,這些目標應該化解為各種具體措施。在前審議過程中,對于微課程的室內外環境創設、區域游戲創設、戶外游戲的創設等方面,也應該設定具體的目標,如通過哪些游戲加深幼兒對樹葉的感知,哪些活動更能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等。在這些具象目標框架下,我們可以生成關于微課程的網絡圖。
比如微課程《秋葉飄飄》的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秋葉飄飄的景象里,萌發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幼兒在觀察、探究樹葉的過程中,獲得有關秋天的感性認識。然而,中班孩子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他們的認知水平有限,教師要從哪些方面、哪些措施來體現目標呢?為此,教師在閱讀區投放大量關于樹葉的繪本,通過記錄孩子的語言、同伴間的對話,試圖找出課程與孩子興趣的結合點,從中了解了孩子們對樹葉顏色的變化、樹葉形狀等感興趣,再針對孩子們的興趣點開展了一系列班本活動。在這種目標具體化過程中,筆者努力讓幼兒建構自己的認知體系,發展智慧,激發起熱愛自然和熱愛生活的情感。
三、微課程中審議要有問題意識
如果說課程前審議的過程,注重課程的開展會對孩子帶來相應的發展,那么,課程中審議的過程就是教師帶著問題審視課程的合理性和適宜性以及可操作性。因此,教師在審議的過程中,要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和本班幼兒的學習特點進行審議,觀察孩子在微課程開展過程的一系列行為和表現,根據他們的行為和表現不斷反思自己的實施策略與目標,并在反思實踐的過程不斷生成和調整微課程的相關內容,努力探尋幼兒經驗與課程的契合點,突出課程的班本化、特色化以及個性化。
在中班微課程《秋葉飄飄》實施過程中,筆者思考“如何借助繪本開展微課程”,嘗試在閱讀區投放關于秋天葉子的許多繪本,諸如《葉子先生》《葉子的猜想》《落葉跳舞》《一片葉子落下來》《14只老鼠:秋天的樹葉》《風中的樹葉》等。經過觀察,筆者發現孩子們最喜歡繪本《葉子先生》《落葉跳舞》《葉子的猜想》,他們被繪本中不同形狀、色彩和斑紋的葉子拼貼成的各種動物、植物所吸引,也被繪本中葉子顏色的變化所吸引,反復追問:“樹葉到了秋天為什么會變黃?”“繪本里說的葉綠素是在哪里?”筆者記錄孩子的閱讀行為,并進行解讀。通過開展一系列集體活動讓孩子在觀察、探究樹葉的過程中獲得有關秋天的感性認識。隨著課程的推進,基于幼兒興趣和需要的一系列活動應時而生。
在美工區,筆者最初設想將葉子風干做成各種各樣的書簽,但是由于孩子年齡小,且風干的樹葉保存不便,只得找來透明的塑料燈泡,讓孩子用顏料裝飾樹葉再放進燈泡里。孩子自己將裝著漂亮樹葉的燈泡掛在美工區,期間孩子們收獲的不僅僅是認識各種樹葉,更多的是對美的感受、體驗與創造。在科學區尋找葉綠素的過程中,孩子們剛開始很難從樹葉里找到葉綠素,怎樣才能讓孩子們的感受更強烈一些呢?筆者把樹葉子換成菜葉子,以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和理解葉子里藏著葉綠素,從而激發他們探究的欲望和興趣。
四、微課程后審議要有反思意識
在微課程開展的過程中,教師帶著觀察與思考進行探究;在課程實施過后,教師更應帶著反思去回顧課程實施過程中目標設計是否合理、內容安排是否符合幼兒的認知特點和規律、游戲以及環境的創設是否能為幼兒的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活動平臺,活動的內容如何更連貫、更科學等。在開展《秋葉飄飄》的主題活動實踐中,筆者結合孩子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有了新的反思。
(一)遵循幼兒的經驗,循序漸進開展活動
《綱要》《指南》強調要遵循幼兒發展的特點和已有經驗,循序漸進地引導幼兒感知和體驗。在《秋葉飄飄》的微課程主題學習中,筆者嘗試從看落葉、撿落葉開始,在“一看”“一撿”的過程中激發孩子們探究的興趣,通過請家長們和孩子共同搜集關于葉子秘密的資料并繪制手抄報,豐富孩子們的感性認識,為課程的開展做好鋪墊。
(二)聚焦幼兒興趣點,生成調整活動
筆者在科學區投放大量樹葉,還有白色棉布、大積木塊,引導幼兒自己動手將葉子包在白布里,用積木塊當錘敲擊葉子,嘗試提取葉子里的葉綠素;在科學區投放放大鏡,支持孩幼兒觀察葉子的葉脈和葉毛;美工區里,筆者給幼兒提供各種顏色的顏料、樹葉、透明塑料燈泡,幼兒在葉子上用顏料進行裝扮,風干后將葉子置于透明的燈泡里,并用繩子掛在窗戶欄桿處;表演區裝扮一新,孩子們用紗巾當翅膀,隨著音樂有模有樣地模仿葉子隨風飛舞的姿態;閱讀區,提供關于秋天葉子的繪本供孩子們繼續自主閱讀。豐富的區域游戲,激發孩子探究的欲望和興趣,他們從中充分創造、豐富自身的感性經驗。
古人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了教學中不斷的反思與調整,筆者以更變通的方式開展相關班本微課程,從傾聽孩子的心聲入手,從觀察孩子的學習開始,在實踐中實現師幼共同成長。
作者簡介:劉傳鳳(1982— ),女,江蘇海安人,幼兒園一級教師,教育學碩士,2003年8月至今就職于海安市第一實驗幼兒園,研究方向:繪本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