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我國金融業發展的主要方向。寧夏金融業發展較為滯后,寧夏可通過實施“引金入寧”計劃,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升金融扶貧水平,以此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穩健發展。
【關鍵詞】引金入寧;資本市場;金融扶貧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寧夏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指出:加快現代金融發展,實施“引金入寧”計劃,培育多層次資本市場,切實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指引,促進金融業發展,是寧夏金融業未來發展的主攻方向。
一、實施“引金入寧”計劃,增強金融支撐作用
一是引進各類金融機構。大力支持境內外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等各類金融機構在寧夏設立區域性總部、法人機構或分支機構及后援服務中心,逐步構建業態豐富、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競爭有序、運行規范、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加快銀川閱海灣金融聚集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引導金融機構向閱海灣金融中心聚集,充分發揮金融中心的輻射和帶動效應,通過產業集聚推動金融機構合作與競爭,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
二是引進各類資金。寧夏自治區政府應積極與各家駐寧銀行合作,爭取更多總部信貸資源。同時,支持地方法人銀行多種渠道擴充資本金,打造資本充足、資產優良、服務高效、風險可控的現代化區域性商業銀行。拓寬保險資金入寧通道,擴大險資直接投資規模,加快各保險集團與寧夏自治區政府戰略協議落地生效。大力開展天使投資、風險投資、私募股權投資,引導各類資本規范有序進入實體經濟,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三是引進金融人才。金融人才是金融業快速發展的智力保障。寧夏是欠發達地區,也是人才流出地區,金融人才匱乏制約了寧夏金融業進一步發展,寧夏應加快金融人才隊伍建設以提高金融業發展水平。寧夏可通過培養和引進、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多種渠道培養金融高端人才,加快自治區金融人才庫建設,為寧夏金融業快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二、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拓寬社會融資渠道
一是要轉變融資觀念。企業要轉變觀念,開闊眼界,拓展思維,改變以往“金融就是銀行”的狹隘融資觀念,轉變“缺錢找政府、政府找銀行”的依賴政府觀念,克服“談股色變”的恐懼心理,密切關注資本市場金融工具創新,以市場融資理念在資本市場選擇適宜融資工具,積極參與資本運作,逐步提升市場化融資能力。
二是加強政府引導。政府應高度重視資本市場融資,積極引導、培育、扶持企業通過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擴大增量,加大寧夏上市公司的培養力度。政府應逐步完善企業上市后備資源庫,篩選和支持實力強、成長性好的企業,綜合利用財政、稅收、土地等經濟手段,引導企業參與資本市場融資。為使企業能夠順利上市,寧夏證監局及金融工作局等相關部門應通過多種方式加強政策宣傳和業務培訓,引導企業輔導備案,力爭形成“申報一批、輔導一批、培育一批”的上市工作梯次格局,不斷增加上市公司數量。改善存量,注重提升現有上市公司質量。積極推動業績不良公司通過資本市場并購重組等途徑改善資產質量,提升核心競爭力,實現產業轉型,優化地區經濟結構。夯實基礎,加快寧夏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推動企業參與新三板市場、香港證券交易所及海外資本市場融資。進一步規范區內股權交易市場發展,為中小微企業提供展示平臺、融資服務。
三是拓寬融資渠道。為加快寧夏企業轉型升級步伐,應暢通民間資本投資實體經濟渠道,實現資金供求有效對接。為此,應積極引進、發展股權投資、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風險投資,在政府產業引導資金的引導下進入實體經濟,形成金融資本與產業資本的有效融合。引導企業進入債券市場,充分利用公司債券、企業債券、中小企業集合債券、短期融資票據等債券市場工具拓寬融資渠道。
三、提升金融扶貧水平,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一是推進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寧夏各級黨委、政府應重視開發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在金融扶貧中的作用,積極爭取區內相關金融機構的扶貧信貸資金,專項用于貧困地區扶貧搬遷、交通道路、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扶貧開發特色優勢產業發展。通過逐步完善道路、水利設施,構建貧困地區“外通內聯”的交通運輸網絡。完善的基礎設施有利于降低金融精準扶貧的成本,提升金融精準扶貧的便捷性。
二是因地制宜發展貧困地區優勢特色產業。產業是基礎,如果沒有產業承載,金融資金注入也是徒勞無益。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曾提出“六次產業”概念,認為六次產業=第一產業(農畜產品生產)×第二產業(農畜產品加工和食品制造)×第三產業(流通、銷售、信息服務和農業旅游),日本政府推行“六次產業化”,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提高農民收入,實現扶貧目標。寧夏金融機構進行金融精準扶貧時應與貧困地區農業特色優勢產業緊密結合,聚焦“1+4”特色優勢產業(即優質糧食和草蓄、蔬菜、枸杞、葡萄),針對不同貧困地區選準適宜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著力發展綠色生態種養業、經濟林產業、林下經濟、休閑農業、傳統手工業、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等特色產業,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吸收貧困人口就業,提升產業層次,提高產業附加值,推動貧困人口增收。
三是完善貧困地區信用體系。寧夏各級黨委、政府與金融機構應全面推進貧困地區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動農戶基礎信用信息與建檔立卡貧困戶信息的共享和對接,完善電子信用檔案,推進信用村鎮評比與創建,充分發揮農村信用體系在金融扶貧中的獎優罰劣激勵作用。金融機構要對以往征信系統中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再次確認、識別。對于重新評級授信的貧困農戶,可啟動扶貧產業助貸資金擔保、農業保險保單質押、小額貸款保險跟進、風險補償金兜底的方法進行適當額度貸款。通過完善信用體系建設,逐步增強貧困地區、貧困戶的信用意識,樹立誠實守信理念,減少不良貸款風險。
四是提升貧困地區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水平。寧夏各市、縣政府要與金融機構充分對接,多渠道引進金融機構,確保每個鄉(鎮)、村都能得到有效的金融服務,推動村級金融服務站貧困村全覆蓋,解決金融服務空白鄉鎮問題。合理規劃社區銀行、自助銀行等布局,逐步實現自助服務“鎮鎮通”、電話終端“村村通”、手機銀行“戶戶通”。創新金融IC卡、移動支付等移動金融服務,通過多種渠道不斷提升農村基本金融服務水平,發展農村普惠金融。
五是加大信貸投放力度和金融產品創新。各金融機構要堅持將扶貧開發作為信貸投放的重點領域,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要加大系統內信貸資源調劑力度或切塊一定規模,從資金調度、授信審批等方面優先支持貧困地區。加大創業擔保貸款、婦女小額貸款、康復扶貧貸款實施力度。管好并用好扶貧再貸款,為符合使用條件的金融機構更好支持脫貧攻堅提供資金來源。寧夏各級黨委、政府應逐步完善農村產權流轉服務體系,推動農村要素資源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為金融機構針對貧困地區實際情況創新金融產品構建良好的外部環境。金融機構應豐富扶貧小額信貸的形式,采取“以社帶戶、以企帶農”等方式,組織貧困戶參與扶貧特色優勢產業建設,拓寬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貸款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輔導讀本編寫組.《中國共產黨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次代表大會報告》輔導讀本 .
作者簡介:宋克玉,單位:中共寧夏回族自治區委員會黨校(寧夏行政學院),經濟學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金融學、發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