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艷景 師乙民 高陽
【摘 要】中國企業歷來注重借鑒,但未能有效對標自身與對方的差距,所以很難有所成效,只有在實踐中悟出來的,才是自己的核心是精益,大膽學習、吸收、借鑒優秀企業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并結合企業情況形成適合自身發展的精益管理方式才是根本;秉承人的變化,領導意識的轉變,使公司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細化管理邁進,深深懂得:“持續改善只有扎根于每個人的血液和靈魂之中,才會鑄就一個企業的長青之火”。
【關鍵詞】有“源”;改善;收益核算
一、體系建立
(一)機構搭建
構建團隊機構時,應將改善推進組與改善收益組應區分開,改善推進組負責在公司內發現改善空間并加以改善,對改善結果負責,而收益小組則用財務損益表的形式,將改善的收益與投入進行核算,最終保障收益有效性,對收益結果負責。
參考圖如下:
(二)收益核算(參考)
為統一、規范、合理評價各類改善活動成果,激發員工改善熱情,有效促進戰略目標達成。我們編制一版《改善收益核算手冊》,手冊僅作為指引,明確了改善收益計算的基本原則和思路,各企業可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延展和細化。
1.基本原理
原理1:利潤=價格-成本
企業產品的價格由市場決定,為了獲取必要的利潤或利潤最大化,企業唯一能控制的就是持續改善,降低成本。)
原理2:原價=原單位X價格
<1>原價:是“成本”的一種描述方式。改善的終極目的是降低原價,獲得收益。原價遞減,是原單位、價格兩個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
<2>原單位:反映各部門、各工程活動和實力的相關指標。一般情況下,原單位的描述方式為“單位XX的消耗量、時間等”,如:某工段某車型的單臺密封膠用量、某種刀具的壽命、某工序的節拍。此外,一些比率指標也可以是原單位,如:返修率,消耗率等。
<3>價格:通過管理、采購等改善活動,實現原輔材料、動力費等價格的遞減。如:通過錯峰用電管理,降低用電成本;通過規范的招標議價,降低采購成本。
原理3:收益=產出-投入
<1>改善項目一定要計算原單位的改善效果,上述公式可以轉化為:
<2>在實際運用時,應根據改善著眼點,來對計算參數和計算方法進行分類梳理(見表):
2.計算參數
(1)為公平、合理計算改善項目的收益,需要對工作時間、原輔材料的價格、廢料的價格等參數設定固定數值。
(2)為考慮改善過程中投入隱含成本需設定一個計算系數,該系數取固定值1.2,包含管理費、動力費、折舊以及其他的一些輔料費等費用。即,
(3)計算參數的管理要求
<1>計算參數的原則要求,各企業依此進行細化和明確;
<2>各企業應根據實際明確需要企業層面統一的計算參數和數值;
<3>企業應建立計算參數表,包括參數類別、計算方法、數據口徑、基礎數據等信息,同時明確數據統計周期、數據維護部門等。
3.常見疑惑及說明
問題一:為什么所有的改善都要計算收益?
答:每個人的各種活動都會對企業的成本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應該具體、量化并為其掌握。這是全員參與成本管理的具體體現之一。
問題二:為什么要統一、規范收益計算方法?
答:用真實、準確的數據反映改善成果,對于改善活動的實施主體和管理者,可以明確改善活動下一步方向,對于企業總經理,可以整體把握改善活動對公司利潤目標達成的支持程度并對各部門改善提出更準確的要求。
問題三:改善收益一定會體現在財務報表上嗎?
答:不一定。比如,工時有遞減,但未實現“少人化”;非瓶頸工序改善后節拍提高,生產線的效率沒有提高;工裝合并、倉庫利用率提高,減少了占地面積,但所節省出來的面積仍需支付租金或折舊等費用;根據降低設備維護費用,備件國產化要求,因集中消耗庫存的進口備品備件,雖然存貨資金下降,但而導致當期實際成本上升……
改善只有與經營結合,才會將改善真正做成有“源“的改善,有”結果“的改善,最終才能真正讓改善的收益體現在財務損益表內,看得見,摸得著!
(三)長效機制
改善收益計算的結果可作為激勵政策的制定依據之一,具體激勵政策由主體單位自行制定,但應考慮及時性、公平性、多樣性,以精神激勵為主,物質激勵為輔。對于改善課題的激勵應逐步與個人的績效、晉升掛鉤,形成長效激勵機制。
二、小結
有“源”改善只是我對改善的另一種理解,同時它也有更多的能力等待我們發掘,實踐證明持續改善也是我們已知邁向卓越的最佳途徑,因為改善可以激發全員潛能,去創造、去改變、去優化,使公司真能成為全員參與改善的企業。因為精益,不是一次性的流程,改善,是不斷精益的循環,精益愈挫愈勇,改善永無止境。
【參考文獻】
[1] 井正明.低成本管理方法的常識(原書第2版)(珍藏版)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111543954.
[2] 柿內幸夫.現場改善(激烈市場競爭中沒有不敗的高手,唯有變革才能生存)國際標準書號ISBN:9787506042673.
作者簡介:裴艷景(1981-),女,河南省開封人,主管質量工程師,(汽車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