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婷


【摘 要】本文理論分析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農戶類型與種植業結構調整之間內在機制與聯系。結果表明:(1)隨著勞動力機會成本不斷上升,純農戶和II類兼業戶所占比重波動較小,1類兼業戶及非農戶比重在上升,農戶類型逐漸出現兩極分化現象。(2)農戶隨著兼業程度的加深,耕地逐漸流入種植大戶手中。由此提出政策建議,提高農業勞動力非農就業培訓力度,促進勞動力外出及土地流轉市場完善,引導農戶按照國家宏觀戰略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戶分化;種植業結構
一、問題的提出
入世以來,農產品價格有所上漲i,農業收入有所增加,但農業邊際生產力依然處于較低水平,農業收入增長速度慢于其他部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并沒有縮小,農民依然為“弱勢”群體。然而農業及非農雇工日平均工資快速上漲ii,農戶擺脫了“靠天吃飯”的束縛,農民會根據綜合比較收益更加傾向于報酬較高的部門就業(劉乃全,2009)[1],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村勞動力任意流動和非農邊際收益差異的提高,導致農民兼業行為日益深化,農戶被邊緣化、副業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陳曉紅,2007)[2]。在農業人口結構變動和農戶分化iii背景下,農民作為生產投入的主體,根據自身稟賦和調整種植決策追求家庭收入最大化,進而種植業結構iv發生了改變v。因此,為保證國家糧食安全,避免“非糧化”現象,廓清不同農戶種植行為變化特征和種植結構變動的影響顯得更加迫切。
關于農戶分化相關研究多數集中于農戶分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如農戶分化對土地承包經營權繼承、土地經營權流轉、家庭總收入以及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正向影響(陳曉紅等,2007;陳會廣等,2010;許恒周,2012)[2-4];
綜述已有研究,多數學者研究分析了外部性條件、家庭資源稟賦等因素對種植業結構的影響,但忽略了以微觀農戶為視角的農戶分化對種植結構變動的影響。本文系統梳理了農戶分化與種植業結構變動之間的關系,并使用農業部農村固定觀察點2008-2015年農戶追蹤數據,深入分析勞動力不斷外流和土地流轉背景下,農戶分化對種植業結構的影響,從保障糧食安全視角為相關政策提供新的啟示。
二、數據來源、農戶分類標準與樣本統計描述
(一)數據來源及農戶分類標準
數據采用2008-2015年中國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選取全國31個省8年面板數據,將農戶數據與村組數據融合,剔除無效及缺失數據,最終有效樣本量為117389戶,選用數據包括家庭勞動力外出情況、土地變動情況、家庭收入情況以及村組信息。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導致的地區間農業發展差異較大,因此,本文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將全國31省農戶分成8個大區vi,分別為東北地區、北部沿海地區、東部沿海地區、南部沿海地區、黃河中游地區、長江中游地區、西南地區、大西北地區。
農戶分類標準。在已有文獻中,以非農收入作為分類標準,將農戶類型分為純農戶、兼業I類、兼業II類戶及非農戶(王麗雙,2015;劉同山,2014;聶建亮,2014)。非農收入小于10%(包括10%)為純農戶,11%-50%之間為兼業I類農戶,51%-90%為兼業II類農戶,非農收入在91%以上的農戶為非農戶。
(二)樣本描述性分析
1.全國不同類型農戶比重變化趨勢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從全國層面看,表1中:2008年—2015年純農戶成“S”字型變化趨勢。2008-2010年純農戶的比重處于不斷上升的發展趨勢,從2008年的5.04下降到2013年的4.52,下降了10.03%。這也是由于隨著農業補貼政策的下放,調動了農戶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又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城市吸引大量農業勞動力進城務工,從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開始純農戶占比又表現出小幅度下降趨勢。
兼業戶發展趨勢表現出差異性。其中I類兼業戶處于不斷下降趨勢,從2008年的18.94,下降到2015年的13.88,8年間下降了26.72%。II類兼業戶處于緩慢下降趨勢,從2008年53.72下降到2015年的6%。綜合I類和II類兼業戶來看,整體上兼業戶處于下降趨勢,從2008年的72.66下降到2015年的67.70,下降了7%左右。非農戶占比處于不斷上升趨勢,從2008年的22.27,上升到2015年的26.73,上升了2%左右。兼業戶的變動趨勢也是由于兼業戶始終認為“田地”是根本,相當一部分農戶不愿意脫離土地,但當非農收入比例不斷上升時,農業勞動力的邊際收益有著明顯變化,那么兼業戶也會選擇通過土地流轉進一步提高家庭總收入。
2.作物內部結構變動趨勢
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8年—2015年農戶家庭種植的糧食作物所占比重均處于下降趨勢,下降幅度較大的有小麥、稻谷、大豆,下降幅度在10%左右,其他糧食作物下降的幅度較小;經濟作物中上升比較較大的為油料作物,2008—2015年8年間上升了26.3%,而其他經濟作物處于小幅度下降趨勢;園地作物變化趨勢不明顯,變動幅度在2%左右。由此可以看出,純農戶或兼業戶在農戶選擇農業生產時,選擇幾類或者一類農作物進行生產,專業化、規模化程度較高。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隨著我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戶家庭收入來源表現出不同的方式,除農業收入外還包括兼業收入和非農收入。當農戶家庭收入表現出不同形式時,農戶家庭種植業結構就受到一定的影響。微觀的變動將會帶來宏觀種植業結構的變動,進而分析農戶類型對種植業結構變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基于本文的研究,給出如下政策建議:第一,不同的農戶類型所追求的利益目標不同,因此要妥當處理不同類型農戶的關系。第二,兼業戶仍然是維護我國糧食安全的主力軍,因此要鼓勵和支持兼業戶維持現有種植規模不變,或引導兼業戶將土地向種植大戶手中集中。第三,政府大量組織農技培訓,提高參與農業生產人員技能水平,促進農戶產業化經營、規模化經營,優化農業生產結構。
注釋:
i《中國統計年鑒2004-2015》農產品價格上漲了2.27倍,而食品的價格上漲了2.15倍。
ii《中國統計年鑒2004-2015》,數據顯示,與2004年比,2015年非農工資上漲了3.54倍。
iii本文所指的農戶分化是由于家庭成員的職業化,形成的純務農農戶,兼業農戶以及非農戶等類型。
iv本文種植業結構是指農戶增加或減少不同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如擴大糧食作物面積或糧食作物改經濟作物等。
v《中國統計年鑒2015》年數據顯示,與2000年相比,2014年糧食播種面積增加了3.78%,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了19.57%,全國總播種面積增加了5.85%,種植結構從糧食作物向經濟作物轉。
vi東北地區:黑龍江、吉林和遼寧。北部沿海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和山東、東部沿海地區:上海、江蘇和浙江、南部沿海地區:福建、廣東和海南、黃河中游地區:陜西、山西、河南和內蒙古、長江中游地區: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西南地區:云南、貴州、四川、重慶和廣西、大西北地區:甘肅、青海、寧夏、西藏和新疆。
vii糧食作物包括小麥、稻谷、玉米、大豆和署類;經濟作物包括棉花、油料、糖料、麻類、煙草和蠶桑;園地作物包括蔬菜、水果和其他。
【參考文獻】
[1]劉乃全,劉學華. 勞動力流動、農業種植結構調整與糧食安全——基于“良田種樹風”的
一個分析[J]. 南方經濟,2009,06:15-24.
[2]陳曉紅,汪朝霞. 蘇州農戶兼業行為的因素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7,04:25-31.
[3]陳會廣,單丁潔. 農民職業分化、收入分化與農村土地制度選擇——來自蘇魯遼津四省市的實地調查[J]. 經濟學家,2010,(04):85-92.
[4]許恒周,郭玉燕,吳冠岑.農民分化對耕地利用效率的影響——基于農戶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12,(06):31-39+47. [2017-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