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程程
【摘 要】日本通過關東總督府和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滿鐵),用強制性的手段全面統治了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經濟,并對這一時期的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偽滿洲國;日本;內蒙古東部地區;經濟統制
偽滿洲國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占領內蒙古東部地區,實施與東三省與內蒙古西部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殖民統治政策。日本通過關東總督府和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滿鐵),用強制性的手段全面統治了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經濟,并對這一時期的內蒙古東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日本實行經濟統制的背景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僅用4個多月時間便占領中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實現了征服“滿蒙”的目標。日本帝國主義想要把滿蒙從中國本土分離出來,逐步成立一個獨立的國家。為實現上述計劃,日本軍政和企事業勢力紛紛制定了具體執行方策,如關東軍的《伴隨滿蒙建設制蒙古問題處理綱要》、《滿洲產業開發五年計劃綱要》;“滿鐵”的《滿洲國經濟建設綱要案》;陸軍部的《滿洲國指導方針要綱草案》等。[i]上述方策的出籠標志了“滿洲國”政治、經濟、國防、外交體制的確立和日本殖民統治中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政策的體系化。對內蒙古東部的經濟統制政策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形成、演變并逐步推行。
二、對內蒙古東部進行經濟統制內容
1、交通、通訊事業的統制
交通是國民經濟命脈?!熬拧ひ话恕笔伦兒?,關東軍與滿鐵勾結,采取軍事占領、委托經營、簽訂條約等手段,全面占領了“滿洲國”和內蒙東部地區所轄區域鐵路、水陸交通、航空、通訊,并實行了全面的統制。
在奪取該區域鐵路交通權益的基礎上,采取鐵路國有化政策。1931年9月下旬,關東軍占領沈海鐵路各車站,從而揭開了奪取中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鐵路交通權益的序幕。又組建了“東北交通委員會”,使之成為日本攫取中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鐵路權益的重要工具。1931年11月,在關東軍司令部的直接干預下,由“滿鐵”總裁內田康哉與吉林省當局簽訂《四洮鐵路借款及經營合同》等契約,攫取了貫通內蒙古東部地區的長春至大賚鐵路的修筑權和四平之洮南鐵路的經營權。在黑龍江省,12月,關東軍參謀板恒征四郎與張景惠簽訂相關協定,決定將洮南至索倫鐵路延長至海拉爾及滿洲里,并商定將該路建成后經營權歸“滿鐵”所有。1933年2月,“滿洲國”政府和“滿鐵”簽訂《滿洲國鐵道借款及委托經營其約》等系列條約,確定了“滿洲國”將鐵路經營權委托給“滿鐵”的相關規定。為了奪取中東鐵路權,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破壞手段,1935年3月迫使蘇聯,與滿洲國簽訂了關于受讓中東鐵路的規定,按規定,滿洲國政府以1.7億日元的代價,從蘇聯手中收買了長達1789公里的中東鐵路業務。至此,日本完全控制了內蒙古東部地區所轄區域鐵路交通事業。
“九·一八”事變后,關東軍迅速占領了中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主要城鎮的航空設施。1931年日本內閣做出決定,促使關東軍和日本航空株式會社相互合作。在軍事聯絡的名義下,關東軍委托“日本航空”開辟了大連、奉天、長春間以及漢城、平壤、奉天間的定期航行線路。1932年3月,“滿洲國”通過《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與溥儀的換文》,做出了將“對國防上所必須的航空管理并航行新線路的開辟權益委托給日本或其所指定的機關”決定。8月,“滿洲國”政府又與關東軍再簽訂《關于滿洲國政府的鐵道、港灣、水路、航空路等之管理及線路的修建、管理協約》,將航空事業的管理及航空線路的修建等權益委托給了關東軍及其所指定機關,完全攫取了內蒙古東部地區航空事業壟斷權益。[ii]
通訊事業是國防事業的重要設施之一。九一八事變后,關東軍占領中國東三省和內蒙古東部地區的主要城鎮的同時,占領了該區域主要城市通訊設施。為了直接控制該地區通訊事業,于1932年1月,在關東軍司令部內設立了特殊無線電通信部,負責管理當時的通訊。同時,在沈陽拼湊所謂“東北電政管理處”,使之成為奪取中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通訊大權的有效工具。8月,關東軍獲取了“滿洲國”及其內蒙古東部地區通訊事業委托管理權,1933年9月,日本與滿洲國合辦“滿洲電電”,經營“滿洲國”有線、無線通訊事業。1935年“滿洲電電”接管了中東鐵路沿線的通訊設施。至此,日本攫取了內蒙東部地區全部通訊事業權益。[iii]
2、金融統制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略軍首先掠奪東北各金融機關,占領了總行設在奉天城內的東三省官銀號和邊業銀行,在日軍方監視下,由滿鐵、正金銀行和朝鮮銀行人員對兩行進行嚴密檢查。為了加強對中國東北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金融控制,于1931年10月初,在奉天組建金融研究會,其成員為日本方面的關東軍、“滿鐵”、正金、朝鮮銀行及商會的要員,中方有東三省官銀號、邊業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及地方維持委員會的代表,制定了東三省官銀號管理辦法及開業條件,牢牢地控制了兩行以及內蒙古東部地區的管理權。1932年7月1日,偽滿洲中央銀行正式開業,偽滿中央銀行是日本帝國主義對我國東北進行殖民地掠奪的重要工具。它壟斷貨幣發行,集中信貸管理,控制國民經濟,它代替為政府實行金融統治,成為了掠奪東北資金的第一個工具。1932年7月根據《貨幣法》,偽滿洲中央銀行開始收繳原有的貨幣,發行了偽國幣,統一了幣制。在1933年11月9日,偽滿政府公布了《銀行法》,強行整頓民營行莊,各私營銀行、錢莊等,規定了各行莊必須在1934年6月前進行登記,偽政府批準后發營業執照,才可以營業,偽政府由強令其改組為股份公司,不準獨資經營。1935年,5月偽滿洲國政府制定了《匯兌管理法》,實施了對外匯的統制。在1938年9月制定了《臨時資金統制法》,徹底加強了資金統制。日偽政府制定相關公債法律法規,建立國債、金融債、地方債發行體系,發行了大量公債,[iv]此外自1939年起,“滿洲國”政府開展了全國性的“國民儲蓄運動”,頒布了儲蓄法令《貯金部法》、《國民儲蓄會法》等。
3、農牧、畜產品的統制
偽滿洲國建立以后,頒布了《滿洲國經濟建設綱要》,確定了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的基礎。1937年5月1日,偽滿政府公布了《重要產業統制法》,進一步明確了所謂重要產業的種類及經營方式,還把“統制”的產業范圍加以擴大。1938年8月22日,“滿洲國”政府公布了《糧谷管理制度要綱》,開始對稻米和高粱米、苞米、谷子、小米等實行“統制”?!凹Z谷出荷”和“牛羊出荷”就是強迫農民售糧售畜?!凹Z谷出荷”的做法是每年定出每縣“出荷”總量,由縣公署派到各村,村公所派到各農戶。每年農歷五六月時,由各縣公署實業科和興農合作社抽調人員,組成若干小組到各村,配合村公所到各屯逐戶訂“出荷”量,列出數量表,秋收后按數量發給少量的布票和線票。為保證“出荷”糧谷的數量,各組還組成了督促班,催迫農民交“出荷”糧。農民“出荷”的糧谷要比市場上出售的價格低一半還多,遠遠不能補償生產費用,而且完不成“糧谷出荷”數量就不允許拿到市場上賣。日本侵略者在“滿洲國”所實行的“配給制”不僅對糧食進行“配給”,而且對食鹽、醬油、面堿、煤炭、棉花、棉布、衣服、鞋襪乃至火柴、蠟燭、紙張、煙草等均實行定量供應,從而大幅度壓低人民衣食住行上的消耗,榨取更多戰爭物資。
“滿洲國”政府從1942年開始在興安四所所屬各旗實行了“出荷”牛政策。起先,“滿洲國”政府尚未掌握興安四省所屬各旗存欄牛的準確數,只是根據估計的數字,向各旗攤派“出荷”頭數。從1943年開始對各旗牛進行普查,興安各省制作鋁制耳鉛發給各旗,鋁制耳鉛夾在牛的右耳上,進行對號登記,登記的牛戶主不能隨便宰殺或買賣,如果牛死掉了,牛主必須把耳鉛和牛皮送到旗公署注銷登記號碼,如果牛丟了,牛主必須帶“噶查達”證明向旗公署申報,如違反規定,牛主會受到懲罰。經過普查工作,這一年,各旗“出荷”牛數量比頭一年翻了幾番。“出荷”牛時又不按市場行情收購,而是半價收購,使耕牛及奶牛被掠奪殆盡。[v] “出荷”制最直接的體現了日本殖民者對內蒙古東部地區農牧民經濟上的剝削和掠奪,農牧民所受的壓榨程度和生活破壞都是非常深的。
三、統制政策的影響
1、消極影響
日本占領十四年間,在日本軍政以及企事業勢力參與并指導下,“滿洲國”政府制定并頒布一系列綱領及法令,采取諸多措施,實行了經濟統制政策,基本上實現了日本“滿蒙政策”侵略目標,進一步推進了“大陸政策”的實施。通過該經濟政策,完全控制內蒙古東部地區經濟命脈,與中國東三省及內蒙古東部地區其他區域一同納入到其殖民經濟體系當中,使之成為日滿一體化的戰時經濟體制重要構成部分。日本的軍政以及企事業勢力利用殖民者強有力的地位,通過各種手段,進行經濟利益和物資掠奪,實行的經濟政策具有強烈的掠奪性和破壞性,首先通過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殖民手段獲取了各經濟領域控制權,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蒙地奉上”,“蒙地奉上”使內蒙古東部地區蒙旗失去大量的土地,延續了幾百年的蒙旗土地占有制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失去了征收蒙租的稅收特權。隨著“蒙地奉上”的完成內蒙古東部地區的蒙旗制和王公世襲制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日籍參事官控制的,平民為旗長的新旗制,標志著滿清以來延續幾百年的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蒙旗制度的結束。
2、積極影響
日本占領期間對內蒙古東部地區危害雖然很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起到了積極作用。開啟了內蒙古東部地區職業教育局面,為以后的經濟建設培養了一定的技術人才。為保障經濟統制的順利進行,頒布了《職業學校令》,采取派出留學生到日本學習,培養了專業技術的人才。在1945年8月,日本戰敗后,這些學生對內蒙古東部地區民族解放運動和經濟建設以及管理工作中做出了積極作用?!皾M洲國”政府,通過“滿鐵”調查機構、“滿洲國”產業部臨時調查局、蒙政部、興安各省相關機構,對內蒙東部地區進行了廣泛調查,偵查搜集了大量的情報,整理出了大量的調查報告及資料,成為了目前為止研究內蒙古東部地區資源、社會、歷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促進了經濟建設和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發展。
注釋:
[i]齊百順.日本占領時期“興安省”經濟統治政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5):45.
[ii]齊百順.日本占領時期“興安省”經濟統治政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0(5):93.
[iii]姜念東.偽滿洲國史[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257.
[iv]滕利貴.偽滿經濟統治[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212-218.
[v]金海.日本占領時期內蒙古歷史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