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芯玨
【摘 要】目前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都已經從屬于開放的經濟體系,因此只要雙邊的產業結構存在顯著的差異,就能夠保證兩國能夠實現有效的國際分工。目前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間的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差別。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在哈薩克斯坦的工業制成品市場上。而哈薩克斯坦通過對中國的化工、能源、工業原材料等產品的出口,與中國建立起了緊密的雙邊貿易聯系。兩國的貿易形式歸屬于產業間貿易。為了能夠進一步利用好這樣的歷史機遇,中哈兩國應當進一步為雙邊自由貿易提供便利,同時進一步促進雙邊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
【關鍵詞】國際分工;比較優勢;產業間貿易;區域經濟合作
在國際分工體系不斷深化、中哈兩國不斷融入世界市場的過程當中,兩國之間的雙邊貿易正在展現出極強的互補性。對此,本文將從理論分析、現實表現等方面分析中哈雙邊貿易互補性關系的形成基礎,并且從“一帶一路”倡議的角度分析其發展前景,并且提出利用中哈雙邊貿易互補關系,實現兩國雙邊經貿合作深化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一、中哈雙邊貿易互補關系形成的理論分析
在理論分析部分,本文將通過論述開放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的形成、產業結構差異對產業間貿易的促進作用、中哈兩國在開放性經濟體系上的構建成果,進而得到兩國貿易互補關系存在的基礎。
首先,在開放的經濟體系中,一國的產業結構來自于本國的比較優勢。伴隨著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各國的產業結構將會發生變化,這種變化直觀的表現為存在比較優勢的行業在該國經濟體系當中的占比不斷提升,具有比較劣勢的產業在該國的經濟體系當中的占比不斷降低。因此,在開放的經濟環境當中,產業結構的差別就是國家間比較優勢差別的一個直觀體現。
其次,如果貿易伙伴之間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較為顯著的差別,就意味著貿易伙伴之間是以一種產業間貿易的模式開展雙邊產品和服務交換的,雙邊貿易就存在著良好的互補性基礎。產業間貿易作為傳統國際貿易理論的主要研究對象,是用來描述兩國之間分工生產完全不同的產品、兩國各自向對方輸出的產品在對方的市場上不存在和對方本土企業之間的競爭的貿易形態的范疇。
然后,目前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都已經從屬于開放的經濟體系。中國在1978年之后主動打開國門,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并且于2001年成功加入了WTO組織。經過了多年的市場化改革,哈薩克斯坦于2015年成功加入了WTO組織。在這一背景下,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都已經從屬于對外開放的經濟體系,根據比較優勢和國際分工理論的分析,兩國的產業結構本身都在體現著兩國的比較優勢。這也就意味著如果中哈兩國在產業結構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兩國事實上就具備進行以產業間分工為基本模式的互補性國際貿易的條件。
最后,目前中國和哈薩克斯坦之間的產業結構存在明顯的差別。中國相對于哈薩克斯坦而言,擁有在GDP中占比更高的第二產業和第一產業。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目前在國際分工中,相對于哈薩克斯坦而言在工業、建筑業和農業領域具有更強的比較優勢。兩國之間存在依托于產業間貿易,實現互補性的雙邊貿易的基礎條件。
二、中哈雙邊貿易互補關系的現實表現
經過前文分析,本文在比較優勢、國際分工等理論視角之下,從比較優勢決定產業結構差異、產業結構差異通過產業間貿易的存在推動兩國貿易互補關系的發展的內在邏輯上,分析了中哈雙邊貿易互補性存在的理論基礎。
首先,中國對哈薩克斯坦歷年出口的產品中,SITC6、SLTC7、SITC8等三類產品始終都占據著總計接近90%的份額。這意味著歸屬于SITC6類的紡織物和金屬等工業原材料制品、歸屬于SITC7類的機械及交通運輸設備等機械制造業產品、歸屬于SITC8類的服裝鞋帽等日用品在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當中扮演著主導的角色。
其次,中國從哈薩克斯坦歷年進口的產品中,SITC2、SLTC3、SITC5、SITC6等產品占據著總計接近90%的份額。這意味著歸屬于SITC2類的工業原料、歸屬于SITC3類的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歸屬于SITC5類的化學品和歸屬于SITC6類的從屬于原材料的制成品,在中國從哈薩克斯坦的進口的份額當中占據主要的地位。
然后,通過兩國向對方出口的主要產品的類別上可以看出,中哈兩國向對方輸出的主要產品是存在顯著差異的。中國對哈薩克斯坦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在哈薩克斯坦的工業制成品市場上。而哈薩克斯坦通過對中國的化工、能源、工業原材料等產品的出口,與中國建立起了緊密的雙邊貿易聯系。兩國的貿易形式歸屬于產業間貿易。
最后,從兩國各自向對方出口主要產品的要素密集度屬性上,可以看出,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之間在要素密集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事實上決定了兩國的產業間貿易和產業間分工的經貿聯系局面,在長期將會得以保持。中國對哈國出口的SITC6、SITC8等產品屬于勞動力密集型產品。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出口的SITC2、SITC3等產品從屬于資源密集型產品。兩國向對方出口的產品當中,只有SITC7、SITC5共同屬于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并且分別來自于中國和哈薩克斯坦。
因此,可以判斷,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各自分別依托豐富的礦產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分工生產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并且在相互貿易的過程當中,將比較優勢進一步展現和發揮,從而形成了良性互動的雙邊貿易格局,展現出了巨大的互補性關系。
三、中哈雙邊貿易互補關系的未來發展與對策建議
目前,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逐步落實,哈薩克斯坦這一絲綢之路上的明珠也獲得了發展的機遇。截至2018年12月28日,中國與哈薩克斯坦開展了55個產能合作重點項目,總投資額270多億美元。中國與哈薩克斯坦之間在基礎設施建設和礦產資源領域的巨大合作,將會對雙邊貿易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首先,中國對哈薩克斯坦投資建設的眾多基礎設施項目將會形成對中國國內鋼鐵、建材等工業原材料出口的拉動作用。同時基礎設施和礦山開采項目的推進,將會帶來道路工程機械的大幅出口。這也就意味著,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sitc6、sitc7類產品的總量將會出現較大幅度的提升。中國是原材料制品、機械和運輸設備產品的主要出口方,因此將會在目前中國加強與哈薩克斯坦之間貿易合作的總體背景下,獲得進一步的發展機遇。
其次,哈國對中國出口的各種比較優勢產品,也將會在“一帶一路”倡議當中,獲得進一步的發展空間。目前中國正在為了治理華北地區日益嚴峻的污染問題,而開展“煤改氣”工作。這意味著,在中國目前占據主體能源地位的煤炭將會被更為清潔的天然氣逐步取代,但是天然氣的氣源卻高度依賴進口。而哈薩克斯坦作為擁有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資源的國家,能夠借助這一政策形勢,通過長輸管線等形式向中國出口天然氣,從而提升SITC3類產品的對華輸出總量。
由此可見,中哈兩國各自的比較優勢產品會在中哈雙邊經貿往來不斷增加的背景下,以更大的規模向對方出口,雙邊的貿易互補性關系將會逐步提升。為了能夠進一步利用好這樣的歷史機遇,中哈兩國應當進一步為雙邊自由貿易提供便利,同時進一步促進雙邊國際直接投資的發展。在產品流動的同時促進雙邊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流動,從而促進兩國經貿合作的不斷深化,利用雙邊貿易的互補性優勢,實現區域內資源和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
【參考文獻】
[1]訾永勝.“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哈兩國雙邊貿易互補性研究[J].甘肅金融,2019(08):19-22.
[2]張玫,李濤,侯俊文.中哈雙邊貿易結構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9(06):76-77.
[3]武俊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中哈貿易實證研究[J].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30(04):41-47.